顾智文 ,陈 峰
(1.贵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2.黄河水利委员会 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根据水利厅安排,贵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中心承担了2022年度贵州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信息化监管工作,其中对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进行实施效果评估评价,是该项工作内容之一。
2018年1月31日,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财务〔2018〕28号),明确在贵州省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的试点县原则上不少于2个。2018年,贵州省水利厅通过竞争立项,选取贵定县、榕江县作为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其中,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位于沿山、盘江、德新、云雾、昌明、宝山等镇(街道),项目区总面积3 916.23 hm2,低山丘陵地貌,是典型的岩溶区;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 ℃,年均降水量1 143 mm。多年来充沛的雨量和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区内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实施前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 534.93 hm2,土地逐渐退化,人均可耕地不断减少,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分必要。项目于2020年8月组织验收,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913.46 hm2,其中种植经果林519.41 hm2、封禁治理1 589.21 hm2、保土耕作804.84 hm2;配套措施有建设机耕道1 800 m、路边沟3 000 m、沉沙池10座、蓄水池2座。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2年,贵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中心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办水保〔2018〕107号)要求及相关技术规定,对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评价。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坚持“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原则,以奖代补资金主要用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或企业自愿建设的具有水土保持效益的经济林工程及配套工程,与传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相比,撬动了社会资金,拓宽了资金渠道,提高了社会参与度,加快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步伐[1]。据资料统计,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总投资2 260万元,其中中央拨付以奖代补奖励资金1 000万元、社会资金1 260万元,中央资金与社会资金撬动比为1∶1.26。
经2022年图斑精细化评估,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中种植的刺梨、苹果、蓝莓、黄桃、牛大力藤等植物措施保存率均大于91%,修建的蓄水池、作业便道、排涝渠、引水渠、机耕道等工程措施保存率均大于98%,远远高于同期建设的其他项目,且措施管护良好,能长期较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项目实施前区内林草覆盖率为44.64%,评估年林草覆盖率达62.52%,提高了17.88个百分点;评估年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9.5%,水土流失面积总计减少了1 312.95 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3.53%,其中轻、中度侵蚀面积分别减少了881.07、431.88 hm2;项目实施后年保土效益达1.22万t,年蓄水效益达22.01万m3,拦沙蓄水效益显著。
在荒山荒坡上集中连片种植黄桃、刺梨、蜂糖李等精品水果,以及配套建设坡面水系及道路工程,既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丰富了果品资源,提高了荒山荒坡综合生产能力,为项目区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依托项目建成的优质黄桃生产基地和刺梨生产基地,在产生效益后每公顷年均增收12 750元,带动区域150余农户产业转型升级。据资料统计,综合治理区年增产值达486万元。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存在水土保持措施“重建轻管”的问题,而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及农业企业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既可全程参与建设管理,又对治理后的经果林及其配套设施具有完全的使用权、经营权和管护责任。相比传统治理模式下施工单位只建不管,受益群众“等、靠、要”的管护方式,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模式确保了水土保持措施长期发挥效益,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建设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
针对以奖代补试点项目,贵定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涉及部门和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以奖代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总体设计;并制订了《贵州省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申报条件、申报对象、申报程序、建设方式、利益联结、验收程序、奖补标准、兑现方式等,有力推进了项目落地实施。
以奖代补项目的实施,必须加强项目前期选址和设计工作,其中措施布置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和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前期选址时,需深入现场调研,加强与当地民众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及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出立地条件相对较好、有一定治理基础、经济效益较突出、群众积极性高、适宜开展试点工程建设的区域。在治理措施设计上,一定要与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做到措施布设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既要防治水土流失,又要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2]。2018年贵定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从选址到实施都倍受水利部、省水利厅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力争试点工作贴合当地实情,以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贵州省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由县水务局作为以奖代补试点项目主管部门,项目设计及工程建设无需公开招标投标,只需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择优确定施工单位,进一步简化了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而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施工单位就是项目后期的运行管理和受益单位。如此,与传统小流域治理模式相比,不仅节约了招标投标成本,还加快了项目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
根据《关于印发贵定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贵府办发〔2019〕100号)的要求,由贵定县以奖代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参选社会企业情况,遴选有实力、信誉好的社会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并由社会企业负责项目后期的管护,分享项目产生的效益。根据以上原则,贵定县选取了贵州天泷集团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贵州中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及贵州黔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这些企业既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成片的种植基地,又有种植经果林的技术能力,在当地主要从事刺梨、黄桃等农业种植产业,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经验,具备一定的管理项目能力和实力。2018—2020年,社会企业共参与贵定县沿山镇春光村、香山村、沿山村、底至村,盘江镇兴隆村、清定桥村,德新镇新铺村,云雾镇燕子岩村,昌明镇打铁村、文江村及宝山街道高源村共11个行政村的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施工及后期运营。
县水务局、财政局作为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年度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范围和奖补标准等工作,在工程完工后及时验收并兑现奖补资金;县水务局负责与社会资本方签订项目补助协议,其中措施项由社会资本方负责实施;项目所在的镇(街道)负责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进行日常监管,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县审计局、发展和改革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加强对试点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助推社会力量更好地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完工后,县水务局负责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验收评估。工程通过验收后,由县水务局及时将工程验收和奖补资金情况在县政府网站及项目所在镇(街道)、村、组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县财政局依据验收意见及时向社会资本方(即建设主体)拨付奖补资金。参建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选取的建设主体主要是农业产业方面的企业,发展农村经济是这些企业的强项,而对水土保持专业技术普遍掌握不多,对水土保持的认识程度不一,导致施工水平参差不齐。针对此类问题,县水务局聘请实力较强的施工单位专业人员,针对性地组织了水保施工工艺、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确保了施工质量。另外,贵定县还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力争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以推动以奖代补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如2020年11月1日,《贵州新闻联播》进行了《贵定:“以奖代补”为水土治理和产业发展“加档提速”》的报道,在全省范围起到了较好的宣传、示范和样板作用,为全省以奖代补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贵定县2018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实施后,经评估评价,效益显著。2021年12月,贵州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贵州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明确今后全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将逐步推行以奖代补模式,这对重点治理工程提质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助推了贵州省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