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胜矾山印象

2023-03-03 00:01杨文蓉
闽南风 2023年2期
关键词:秋游山顶摩托车

杨文蓉

纵他乡也有景如画,他乡也有情谊暖,跋涉千里,犹念故乡。

在还没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时,觉得家乡的溪流、树木、山峦,甚至在黄昏里雾霭弥漫的乡村、和那夜幕下东一撮西一撮昏暗晃动的灯火,就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的平常,离不开却也不曾去留意。

背起行囊是游子,放下包袱是安然。家乡的情结,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也或许只有曾经在家乡的那片土地上幸福生活过的人,才会对故乡产生深深的眷恋。

我的老家平和县南胜镇,是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闽南寻常小镇。这里常年花红叶翠,绿意葱茏,一年四季,似乎直接就跨过了冬季进入春天。

南胜老家有一座高山,叫矾山。记忆中,这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只是因为地下盛产稀有矿物明矾,而远近闻名。在那个对外界尚未太多接触的时代,对绝大部分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南胜镇少男少女来说,矾山应该是每个少年的心中、眼中最美最神秘的一座高山。所以矾山,在我心底也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是永不磨灭的仰望记忆。

年幼时经常听父亲与哥哥们讲矾山上那明矾的用处,讲矾山的高度,讲矾山的山路崎岖陡峭是何其难登。但他们也说,只要登上山顶,便可以一览南胜全貌,整个南胜镇会尽收眼底。仰望,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于是就盼着快快长大,得以一登高山。矾山,也在默默地俯视着我的成长。

秋游,是我们少年时代最浪漫最时尚的词语。

那个时候的南胜镇,没有更多的旅游景点可以选择,刚刚考上了初中的我们,学年的第一个秋季,学校总会组织秋游,目的地自然是矾山。出发前一晚上,小伙伴们都很激动,期待着天亮。大人们也跟着忙碌起来,都在为自家的娃准备第二天秋游的食物,水煮鸡蛋、鸭蛋是当时最好的秋游标配,当然也有包子、馒头甚至葱油咸饭团。

书包,今天不是用来装课本的,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领队的同学高举着五星红旗,在老師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着矾山徒步出发。路上,往往会遇见其他学校的秋游队伍,也是向着矾山前进。

山路确实如哥哥们形容的陡峭难行。同学们第一次秋游,安全起见,老师只带我们到了山半腰的大草埔就安寨扎营了,找个平地,铺上长长的塑料纸,把各家的食物席一一摆上,大家喜笑颜开地相互分享。

学习好的同学,此时心里早已暗暗地在酝酿秋游的作文了,而我们几个学渣则无忧无虑地嬉戏打闹。在那时候,照相机可是个稀罕物,所以遗憾,我们没能拍下那年青春飞扬的秋游照片。

第二次登矾山,是在2017年的春节。与南胜的几个同学小聚,聊起了我们的中学时代,也聊起了矾山。我说只去过一次,却从未登过山顶,如今想再去,也是有心无力了。大家说到感慨激动处,一同学提议说,不然就明天,我们骑摩托车去,可以骑车到半山腰,然后走路上去,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次日清晨,一行人如约出发,上山的路还是当年陡峭的泥土路,摩托车委延上行,几次险象环生,但山顶的诱惑,使我们没有怯步,没有半途而废。

摩托车骑行到了当年扎营的大草埔,大家弃车步行而上,一路噗嗤噗嗤的粗重呼吸声,伴随着一步一个脚印,终于爬上了山顶。

站在矾山的高处,南胜镇确实一览无余,忽有一男同学指着一处看似不远的山峰告诉我,其实那才是矾山的最高处,我愣住了。

久待在“水泥森林”的我,面对眼前的空旷视野,感受着山风的飒爽,心,瞬间平静了下来。静静地站着,不再说话,目眺远方,那些年经历的过往,就像影片一样在心里过了一遍,居然没有感慨,也没有抱怨,听山风在耳边呼呼吹过,只觉得经历过一切的一切,也都挺好的。

两次登矾山,却都没登上山顶的最高峰,第一次是因为年幼,第二次是因为年长,或许,这也挺好的。

时光与万物的新气,一茬接着一茬地变换,我们若能陪着走上一程,也算万幸。或许就不该有什么遗憾了。

尽管光阴快得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但回忆起美好的童年与家乡,却是丝毫不费力,思乡的念头,依旧让我意识沉沦。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那座不再高大的矾山,已成了我回家的导航灯。

偶尔,有新朋友问起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平和南胜人呀。于是,话题就开始多了起来:南胜的麻枣、枕头饼、姑娘肉、咸水鸭、欧寮的红色基地与新兴的欧寮神摇漂流等等不计其数特产特色,当然,还有那所有南胜人心里守护的那座大山——“矾山”。

听到这么多人对自己家乡的赞美与向往,不由得内心暗暗滋生了得意与欣喜。乡愁,是每个思乡人心里最柔软的花朵。

猜你喜欢
秋游山顶摩托车
到山顶去
山顶站不了几个人
一起去秋游
开摩托车的闪电小鸡
秋游去啦
此人是否到过山顶
大笨狗酷比多
山顶很冷很冷
图侃天下
好玩的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