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子
谣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假冒伪劣产品,隶属“语言旗下。它怪诞,生命力却极强;它荒唐,传播范围却极广。
它以“真假掺半”的配方,在干百年前就盛行于各处,且平等地面向所有人。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疾病还是健康,都能体会到它的滋味。同时,类型和内容的多样化,让人每每在体验该产品时都保持新鲜感。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种产品,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下谣言生产基地——
重复型产品:曾参杀人
“重复”是制造谣言的核心科技,有这种技术作保障,再荒诞不经的谎言都会被伪装起来,成为蛊惑人心的谣言。
提到这类产品,鲁国学者曾参有话说,他是该产品的最大受害者。
曾参,师承孔子,德行高尚,驰名乡间,社会地位极高。
碰巧的是,当地有另外一位“曾参”。因为同名同姓,学者曾参背了不少黑锅,令他时常感叹“既生曾参,何生另一位曾参”。
口口黑锅,不忍细数。好在学者曾参天生贤德,不愿计较。
然而,趁着学者曾参到外地出差,同名同姓的“曾参”甩出一口巨大无比的黑锅——他杀人后逃逸了。
杀人可是大事啊!乡亲们高速运转起嘴巴,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曾参杀人了”这个大八卦已经添油加醋地出炉了。
俗语神总结:“看热闹不嫌事大。”
有好事者立刻去向曾参的母亲报告:“大娘你听说了吗?曾参杀人啦!”
曾母不为所动:“瞎说啥呢?我儿子,全镇鼎鼎有名的学者,怎么能干出杀人这等恶毒的事情?”说完,捞起棒针,继续织毛衣。
好事者前仆后继,不一会儿,又跑来个造谣的。除了“曾参杀人”这毫无新意的台词外,还带来了比上一个造谣者更多的“诚意”——颤抖的声线。
曾母有点儿慌了,但她是清楚自家儿子秉性的。为了稳住自己的心,曾母迅速把好事者二号赶了出去。
好事者物以类聚,二号刚出门,三号又踏进了门。并且,三号为谣言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娘,不好了,你儿子曾参当街跟人起了冲突,把人给杀了!”
有因有果有逻辑。
曾母动摇了,怎么每个人都说自己的儿子杀了人,难道……
曾母储存的回忆胶片开始倒带。
停!就是那一天——儿子去隔壁买酒,跟看门的狗起了冲突。他没打过狗,也没瞪过狗,就是回来扬言总有一天要干掉宿敌。按照这个秉性,也许真有可能跟人发生矛盾,动了手。
曾母越想越慌。
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啊!
曾母不敢再往下想了。怎么办呢?赶紧跑吧!家也不要了,她收拾了几件衣服,架上梯子,跳墙逃跑了。
谣言猛于西伯利亚大老虎。“曾参杀人”的典故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对一个人的信任。
歪曲性产品:穿井得人
歪曲性谣言以歪曲的事实为原材料,以惊世骇俗为使用体验,不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决不罢休。要说这类产品,先来看一下宋国的早会现场。
宋国的早会气氛一直以严肃著称。毕竟,早起的忧伤混搭没完没了的枯燥琐事,足以将每个人的心情拉至冰点。
当宋国国君听到接下来这条消息的时候,终于从昏昏欲睡中惊醒了。
“近日都城内,有一丁氏人家从井水里打出了一大活人来!”
什么?井水里?大活人?
国君的兴趣迅速被这条消息提起来了,启用了早会开始以来的最大热情刨根问底:是谁说的?哪户人家?男的女的?速速报来!
于是,丁家村的村长立刻被传唤了上来。
据村长口供,老丁头一家一直有吃水困难的家庭矛盾。前两天,他在家门口钻了一口新井,终于出水了。
“第一甬水打上来,老丁头就感慨——‘从里面打出了一个人!”老村长拍着胸脯信誓旦旦,“我亲耳听见的,千真万确!”
宋国国君震惊了,怎么井水里还能打出个人呢?他不禁给自己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这一天打出一个人,十天就是十个,一百天就是一百个,国君为自己灵活的数学头脑沾沾自喜。这要每家每户都能钻井,从井水里打出人来,那么我就能再组成一个武装部队了。
还是海军。
想到这里,国君窃笑,命人赶紧把这个老丁头找来。
丁家当事人老丁头来了。听到国君询问他家水井生产人口这件事后,老丁头一下子就慌了,当即啪叽一跪:“国君明察啊,水井并不能打出活人!我原话是说,‘有了这口井,全家再也不用担心吃水的问题了,简直能节省出一个人的劳动力来,等于得到了一个人。”
似乎是为了彰显自己想象力高明,每个人在传播这句话的时候,都多多少少进行了艺术加工,传着传着,原话就面目全非了。真相虽然折斷了国君想象的翅膀,留下了巨大的失望,但也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
“穿井得人”事件始末后来成为成语,警惕后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