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卿 朱孟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的重要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保持强烈的自我革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阐述了“六个如何始终”的大党独有难题。“如何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本质上是如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事关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其传承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植根于党的伟大斗争实践,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深刻认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理论渊源,系统梳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推进自我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的团结统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维护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统一的重要论述表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根本贯彻。
无产阶级政党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不仅要批判旧世界,而且要创建新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党要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有强大的力量。力量从何而来?力量就靠党自身的团结,靠党与工人阶级、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实现党所为之奋斗的目标。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1847 年6 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战斗口号写入《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号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加强团结。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后,在同阶级敌人斗争的实践和反对党内宗派活动的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团结统一对党的巩固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1872 年9 月,马克思在海牙代表大会上深刻总结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强调:“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2]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团结统一的基本原则。1903年7 月,列宁在为俄共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中,阐述了党的团结统一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证的重大观点,指出:“无论是为了尽快地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现存的社会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战斗的无产阶级最亲密无间的团结都是绝对必要的。”[3]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夺取政权以后,执政党所担负的创建新社会的任务是艰难而复杂的,这就更加需要党内的团结统一,更加需要党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团结统一。1921 年3 月,列宁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保持党的统一和实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是保证无产阶级专政胜利的基本条件。”[4]在列宁的坚强领导下,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高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顶住了因饥饿、内战、外国武装干涉等造成的重重压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无产阶级政党不仅需要团结统一,而且能够团结统一。共同的理想信念、政治目标、组织原则以及阶级利益,紧紧地把全党和整个阶级联结在一起,这是党能够团结一致的最根本原因。1882 年10 月,恩格斯在《致奥·倍倍尔》的信中指出:“在可能团结一致的时候,团结一致是很好的,但还有高于团结一致的东西。”[5]所谓“高于团结一致的东西”,除了指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之外,就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明确的政治纲领和坚定的组织原则。无产阶级政党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团结统一,而应更注重党的团结统一的实质和目的。据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决不会拿原则来做交易”[6]的著名论断。列宁认为,党的团结统一首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思想统一,如果“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7],但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8]。俄共第一次代表大会表面实现了组织上的统一,但由于经济主义思想的危害,使党在思想上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结果连表面上的组织统一也不能巩固。1902 年列宁写的《怎么办》一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促进了党的思想统一,从而为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统一的俄共奠定了基础。当然,如果只有思想组织上的团结统一,而无政治纲领上的一致,就要产生纲领上的分歧,无产阶级政党就会失去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这是因为政治纲领是制定党的行动路线的政治依据,是反映党的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回答了“关于我们运动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应该成为团结一致……进行斗争的党的旗帜”。[9]历史事实表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团结统一,三者密不可分。政治上的团结统一居于统领地位,思想上、组织上的团结统一是关键支撑,否则政治上的团结统一就会落空。
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早期,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往往是在其内部分成不同派别并彼此之间进行生死斗争的状态中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体现,是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路径。1847 年12 月,恩格斯在《路易·勃朗在第戎宴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各国民主主义者的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10],这就深刻论述了批评和团结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党内正确与错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指明了方向。1864 年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它所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上,围绕着坚持还是反对国际的纲领和路线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恩格斯认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里,“只有被拉萨尔特意豢养起来充当其工具的一帮恶棍没落以后,团结才有可能”[11]。在法国工人党里,只有巴枯宁派的势力“先行没落,然后团结才有可能”[12]。这说明,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己内部的各种机会主义者,无产阶级队伍才能团结起来,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恩格斯根据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团结统一的经验教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来,一个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13]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第二国际伯恩施坦、考茨基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另一方面在本国党的建设实践中,先后同经济派、孟什维克派、取消派、召回派等机会主义派别作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写了《论高喊统一而实则破坏统一的行为》《论统一》《反党的取消派》等文章,揭露了派别活动名义上承认统一,实际上各自为政的实质,强调在关乎党的团结统一问题上决不能向派别组织作任何妥协,并提出了只有战胜宗派主义才能使党组织不断巩固起来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自觉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力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处在极其复杂尖锐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党要生存、成长和壮大,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靠党自身的团结统一。为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高度重视对全党团结统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把团结统一视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
其一,开展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对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和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里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如何既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又使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何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革命道路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后果,特别是其中的错误思想对党的团结统一造成严重破坏。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这些错误思想和路线展开了坚决斗争,我们党在残酷的血泪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了毛泽东所探索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并逐渐在党内达成共识,为形成党的团结统一创造了条件。
其二,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1935年1 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全党全军不断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并在与张国焘分裂活动的斗争中促进了党的团结统一。为了维护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中央主要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通过机构改革在组织上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二是开展整风运动,全党空前一致地认识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严重错误以及毛泽东路线的正确性,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全党达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正是依靠全党上下团结统一的巨大力量,我们党才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其三,建立健全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总结了张国焘、王明破坏党的纪律的深刻教训,提出“四个服从”的纪律要求,使全党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下坚强地团结起来。1942 年9 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要求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团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1943 年3 月,中共中央通过机构调整和精简,明确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权责,赋予主席在中央书记处日常决策的“最后决定之权”[14],强化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1948 年后,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通过推进中央局建制、请示报告制度以及健全党委制等,克服各根据地的分散状态和山头主义倾向,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的转变。此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有益经验。
其一,从战略高度强调了团结的重要地位。1954 年2 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明确“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15],指出党中央和党的高级干部的团结是全党团结的关键,提出了一系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的具体举措,这表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成为全党高度一致的共识。1955年3 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加强党内监督和建立监察制度,强化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监督,防止各行其是、结党营私的现象再次发生。1956 年9 月,党的八大首次将“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16]载入党章,强调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员的基本义务,这就把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为党的法规确立下来,这就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其二,开启以制度解决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探索。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与此同时,在复杂的形势中,与损害党的团结统一的种种威胁作斗争,也是党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经验基础上,1956 年,党的八大党章明确规定:“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党内不容许有违反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的行为,不容许有分裂党、进行小组织活动、向党闹独立性、把个人放在党的集体之上的行为。”同时首次将“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作为党员的义务载入党章。[17]这就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定下来。1962 年1 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内政治生活,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调适功能。1971 年,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团结,不要分裂”的要求。这就使党的团结统一在面临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得到了有效维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艰苦斗争,党的团结统一在曲折与调适中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新情况,为党的团结统一赋予新内容、提出新要求、探索新途径,党的团结统一在恢复与调整中实现新发展。
其一,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认识历史、走向未来是党面临的重大问题。党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未达成共识,社会上也出现否定党的领导、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等错误思潮。在这样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方面,推进恢复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通过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廓清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迷雾,从而促进了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另一方面,开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境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下实现大团结。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探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巩固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团结统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进步。此后,我们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乘风破浪,着力解决党和人民事业的时代课题,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使全党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达到了团结统一。
其三,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重大改革。1980 年2 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根绝派性、强化党性、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等方面总结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这对全党实现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同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随后开启了一系列领导制度的改革,比如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等等,这对于巩固党的团结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开辟了新时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新境界。
其一,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风险和挑战,还是完成伟大而光荣的使命任务,都迫切需要一位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伟大斗争,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改革方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攻克了许多制约党和国家发展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中以强有力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被确立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成为新时代全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标志。
其二,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从根上确保了新时代全党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其三,建立健全“两个维护”的体制机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机制,制定或修订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完善民主集中制及各项具体制度,把“两个维护”落实到体制机制、党内法规和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中,为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供了重要保证。
建党以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党的团结统一的使命承担、思想引领、首要条件、核心要义、根本原则、动力源泉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靠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才能成功。党的团结统一是全国人民团结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人民的团结是无法形成的。党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自身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团结统一去影响和带动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人民同心同德地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党内的团结、党与人民的团结是克敌制胜的两个无价之宝,共产党的责任是搞好两个团结,克服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但是“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1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圆原理,强调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圆的圆心,党越是善于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越能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公约数,就越能拉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半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圆就画得越大,就越能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雄辩地证明,党的团结统一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鲜明主线,只有通过党自身的团结统一,才能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道路。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思想原则,才能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达到思想上的一致,为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打好牢固无比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之武装全党,从而为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达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统一,为形成党的高度自觉的团结统一的辉煌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一方面强调要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另一方面将党的团结统一同理想信念联系起来,强调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条件是坚持毛泽东思想,如果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党就不可能成为团结有力的战斗堡垒。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新时期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要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凝聚全党意志,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引全党前进的理论基础,也是党团结战斗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中央权威是全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的根本前提。从组织结构上看,党中央是党的组织系统的发起端,是全党有效运转的最高司令部;从领袖上看,党的领袖是久经考验、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导者,是使党中央成为人们心目中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中心;从功能上看,党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主要表现在制定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并对方针和战略部署进行组织实施。这就意味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团结统一的最高表现,牵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党中央代表全党,党的领袖代表党中央,因而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仅要确立一个团结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而且要在这个党中央领导集体中确立一个有权威、有能力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长期游击战争衍生的山头主义现象,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要求,其核心指向就是维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齐心协力谱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华丽篇章。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空前加强,因而创造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政治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政治主张,确定了全党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只有把全体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的旗帜下,才能组成一个方向明确、力量聚焦、行动坚决的革命政治团体,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所确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团结统一”镌刻在党的奋斗坐标上,重视政治路线对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大作用。建党初期,党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党的最高政治纲领和最近奋斗目标,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时期,党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客观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以及在这条总路线指导下制定了一整套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党的团结统一得到了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基于国民经济恢复的情况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目标前进,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立足中国实际,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党的团结统一获得可靠的政治基础。由此可见,当党的正确政治路线一经形成,并为全党所掌握时,党的团结统一就坚不可摧。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我们党的一切力量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纪律的原则之下,坚强地团结起来。”[19]党的团结统一是在思想政治上一致的前提下,维护和加强党在组织上的统一。而组织上的团结统一,必须有赖于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它强调党的整体观念,明确规定每个党员、每个党组织都必须做到“四个服从”。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解决党内的各种矛盾,正确处理党内的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离开民主集中制就谈不上党内真正的团结统一。一方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扬党内民主,是调动全党积极性、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发扬党内民主,就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反对一切机会主义思想,才能使团结真正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实行严格的纪律和集中统一。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指全党的“意志统一”,以思想统一为基础,以行动统一为目的,以纪律统一为保证,离开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就不会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地方主义必然兴风作浪,那同样会损害党的团结统一。因此,要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强化党的纪律和规矩意识,始终对党忠诚,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向党中央看齐。
党的团结统一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团结统一,但在这些原则问题上也会发生分歧特别会被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所侵蚀,甚至出现宗派主义、团团伙伙现象,这就必然使党在正确原则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受到削弱和破坏。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进行党内斗争,消除党内不团结的因素,才能达到党在原则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党内斗争实际上是维护正确思想原则的思想斗争,理应树立正确目的并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第一,亮明斗争的态度和决心。党内矛盾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要把握大局大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原则和灵活性相统一,勇于同各种错误言行作斗争,在斗争中巩固和增强团结。第二,清除党内无原则的宗派组织和宗派活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是把个人凌驾于党之上,实质上都起着瓦解党的消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集中的统一的党,一切无原则的派别斗争,都要清除干净。”[20]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指出:“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21]因此,要防止党内出现任何形式的宗派和山头,切实维护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统一。第三,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党内犯了错误的人,既要反对取消党内积极思想斗争的自由主义,又要反对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方法,而应立足于党内团结,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着眼于批评教育,批评要及时、坦诚,自我批评要精准、深刻,分清大是大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综上所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新时代新征程,全党要全面领会和切实贯彻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维护和实现团结统一的重要经验,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党内团结统一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共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有力保证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