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菁,燕 艳,牛小鹏,周 燕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进入新世纪,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升级成为主流,有着较强综合性、复杂性的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产生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尤其是体现创新与工匠精神的综合素养型人才,长学制的职业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同时,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育人理念和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适应性的关键途径[1]。但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着校企合作层次不高、协同育人紧密度不够和人才培养规格较低等现实问题。那么,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该如何克服这些既有问题,并明确自身校企协同育人的层次逻辑,分析职业本科层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新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探索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职业本科院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培养职业本科学生创新意识、科技修养和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国家产业升级至智能制造提供人才保障。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旧产业形态必然经历全新重组,淘汰掉落后的产业形态。高端制造业将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新潮流,必然需要更高端的人才,这些领域通常集中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方面[2],其人才缺口十分突出,也催生了很多全新的工作岗位。为此,应用类技术院校应就此快速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高端制造业明确要求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劳动形态已大量被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所取代,应用技术人才的作用更为突出。由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间产生了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开放了人才培养链,使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愈发多样化,专门从事高端制造业的人才也摆脱了简单劳动的窠臼,转向从事研发、管理、创新和技术转化等领域。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所依据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要比主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专科更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关注知识的系统化构成。知识维度上,不仅要有学科的系统知识、职业情境知识,还要有工作程序知识等。学科系统知识应与他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密切相关,能对学习者构建系统化理论有积极作用,既要确保学生知其然也要使其知所以然;职业情境知识源于自身职业本科专业相关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实践环境;工作程序知识则体现为职业本科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涵盖的工作流程与过程等知识。能力维度上,要重点突出职业适应性,重视从数字化、社会化、专业化等能力入手,体现职业胜任力的现实作用。校企协同育人即引领学生迈入企业,走上岗位,使学生能较快地对职业技能与行业信息进行直观学习与了解,进而对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的难题有切实解决方法。从该目标入手,人才培养更应关注市场与行业未来前景及现实需求,采取精准培养的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实地演练对行业专业化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对职业本科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同样重要。
信息技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与生产过程产生了紧密结合,智能制造反映了生产的原始形态,这说明低层次劳动力几乎被淘汰殆尽,制造业领域很难见到只靠简单操控设备就完成生产流程的产业工人,而新领域中广泛存在的主要是新岗位,这对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客观增加了培养压力。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是将高端制造、智能管理、产品设计、研发创新融为一体,能够跨生产部门,突破过去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科与专业在教学上的人为边界。由此,职业本科教育要围绕社会对人才需求,重视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多层面的全面进步,契合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高层次职业本科人才目标。归纳高层次职业本科人才的特点,理论知识方面,学习要突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具创造性、可塑性,对行业动态高度关注,沿着时代发展脉络关注科技信息,而教材更新速度远不如企业要求的快速变化,唯有切实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现实中落实,才会取得预期成效。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应关注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快速推进职业本科大学的健全,树立现代企业的主体地位,市场需求导向的转变、创新能力作为备选项,产学研三者高度融合,成就高端制造业新体系[3]。由此,职业本科大学应打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摸索并尝试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摒弃过去人才培养只限定在“象牙塔”内的形式,使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都关注并监督整个人才培养的流程,密切做好校企合作,利用社会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致力于实现职业本科大学更灵活、有弹性的专业设置,努力摸索更进步的跨学科和专业的教育模式。三是把人才培养时段进一步延伸至整个职业生涯,关注对更换岗位职工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高端服务业的平稳运行,创新产业业态。设置更灵活的教学制度,给制造业广大员工提供多次、终身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职业本科院校促进产教融合有着进步意义,但有效的校企育人支持政策与多方合作、协同配合的资源配置等机制均未建立,甚至还未纳入审议议程,风险分担机制方面也存在空白,有关激励政策缺少有效配套方案给予支持,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未真正肩负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权利义务并无确切规定和依据,使得企业并未形成正确的协同育人观念,缺乏科学协同育人意识指导,参与积极性也不高。目前的校企协同育人通常是职业院校担当发起者,相比之下企业行为十分被动,没有切实认同自身的协同育人主体地位,且实践的协同育人过程对自身责任义务没有正确的认知[4]。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并没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由教育侧推动的“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模式并没建立起来。企业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处在主体地位,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材研发、教学改革等方面均未起到带头作用。比如,尽管企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时有积极表现,然而具体执行时,企业等同隐形几乎不露面,完全无法体现主体地位,其预期效益也没有后续保障措施,自然就不愿意积极参加协同育人。
在产业升级大趋势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尚未在人才规格和质量上与之匹配,职业本科院校由于起步较晚也未能及时与行业企业的升级有机对接。校企协同育人需要职业本科院校能主动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技术两大资源的开放权限,也在培养人才时和企业做好对接工作。然而目前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和职业准则、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等多方面的对接度不够密切。这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发展所需人才层次规格。职业本科院校专家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标准也尚未形成,其专业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有待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为弥补这一短板,从企业聘请大量兼职教师,然而这些兼职教师虽然技术和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专业理论欠缺,教学和课堂掌控能力不足,对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难以支撑。也因职业本科院校在专家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上的欠缺,无法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很难产生校企协同育人的和谐局面,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广度与深度。
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迫切希望引进有着较高技能水平、创新思维的高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生。但目前来看,行业企业并未真正投入协同育人环节,职业本科院校极少能参与到企业技术升级或技术创新研发中。目前职业本科教师队伍还主要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教师,而且大部分教师毕业于传统高等院校,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积累丰富,但欠缺系统的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和一线实战经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受制于时空等主客观因素,校企双方在合作上主要以感知企业文化和生产环境居多,企业出于保密和制度规范,核心技术与项目推进过程教师完全无法获知,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前沿交流与技术探讨,自然无法给予最新的科学指导和创新教育。
尽管整体看,校企合作在目标上与职业本科院校的范围没有进一步明确,然而制定阶段性目标就整体职业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预期效果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当前看,职业院校尽管对资源条件十分关注,尤其重视校企合作在实践领域的推进,然而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设计从细节及精准性两方面均远离预期。这一目标模糊的合作教学实践模式一旦落实到实践中,必然会遭遇失败。为此,职业院校应高度关注实践教学,这对学生掌握各种实践技能的好坏也起到了直接性的影响。观察目前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其仍关注如何启用实践教学基地,在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几近空白,对人才培养很难起到实际效用。虽然职业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由校企双方牵头建设,却因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欠缺,很难对其建设与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更谈不上针对性地制定修正与弥补措施,进而妨碍了该基地的持续良性使用。
职业本科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层次逻辑和现实困境探索可运行和可操作的实施路径。本文结合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科工大”)职业本科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案例,构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高端制造业促使职业本科教育应转变人才培养思维与方向,明确高层次人才规格定位,突出产业升级后的职业适应性,开发培养职业本科人才新模式。例如河北科工大校企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是: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校企协同育人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锚准高技术含量职业岗位,校企共同制订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抓好协同育人“五个更加”,合作层次要更高标准更深入,理论基础要更加深厚扎实,知识结构要更加全面完整,专业能力要更加专业复合,技术技能水平要更加扎实精湛;校企协同培养懂理论、通行业、善教学、能科研、强实践的“专家型双师”队伍,组建教师与企业人员的“混编团队”,推动教师队伍加速向高层次跃升,为学生提供校内跨界融合、校企实体融合、科研载体融合的专业能力培养环境。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项多方参与、集体智慧的设想与价值体现,需要各主体去推进落实。事实上,这种育人模式强化各主体间的高趋同性价值取向、高关联度的权利权益、高整合度的优势资源,从实践场域上保障了共同体的高速成长。校企协同育人应建立在产教深度合作基础上,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从职业和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认知规律的结合着手,吸收更多主体参与到育人过程,尤其是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促进行政资源、企业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优质资源的整合,明晰各方的利益分配,切实将政府、行业组织、职业院校、企业等优势发挥出来,引导主体间产生良性互动,实现多方的共赢目标。河北科工大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学校牵头、利益驱动”的原则成立区域性校企合作委员会,按照理事会运行模式开展工作,搭建政校企交流沟通和实质性项目合作平台。一是政府充分展现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政策制定的作用,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顺利推进,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驱动构建起来;二是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框架下,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资源和职业教育领域的排头兵作用,牵头成立全国性、区域性的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集团和省市级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社会服务实现和行业企业的有效协同,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基础场域与育人载体作用;三是企业在政府的财税优惠政策、专项资金支持和高质量企业人才引进扶持的激励下积极参与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全程参与协同育人,同时扮演了行业内部成员利益代言人的角色,以沟通协调平台的搭建推动协同育人的进行,既是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也是评价者。
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要围绕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紧盯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变化,构建校企育人多维协同培养模式。河北科工大在校企协同育人思路和机制引导下,围绕师资团队建设,以“岗位培养”为逻辑主线,选聘行业大师、技术精英为师傅,组建企业导师团队,打造高水平“双导师”团队;围绕学习内容,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采用“工学交替、在岗培养”的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岗位化,形成逻辑清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做中学”为逻辑主线,设置“工作室”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在合作企业结合生产任务进行在岗培养,对接生产过程,实现过程任务化;围绕职业文化素养提升,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学徒上课采用员工“打卡制”,定期参加企业体育竞赛、文艺晚会、岗位技能比武等活动,在活动中被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熏陶;围绕学生评价,将合作企业的岗位评价方法和指标纳入课程标准、项目任务书和考核大纲,注重项目报告、产品质量和岗位竞赛等方面的考核,加强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实行导师评价、企业师傅、专业教师、竞赛成绩等四个方面多元、动态评价。
职业本科教育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视为终极目标,也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这对职业本科院校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不仅应充分分析当地发展特色,制定契合当地经济发展与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应解读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改革课程设置,才能培养有着良好思想品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高超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校企协同立德树人
职业本科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应重视企业越来重视员工思想品格的现实要求。河北科工大校企协同共建课程思政体系,实施“知识+技能+思政”多元考核体系,实行思政教育一票否决制,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遴选“思政导师、企业导师、专业导师”,用优秀师德师风感染学生,将企业文化、劳动文化、实践文化等融入育人全过程。推进“文化育人、劳动育人、实践育人”,以文化育人增强职业信念,以劳动育人增强体魄心智,以实践育人增强职业技能,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工匠精神培育全覆盖。
2.变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解决职业本科“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就是结合当前产业技术升级后的各行各业的最新前沿知识、技术和技能内容以及对具体职业的要求和标准,构建职业本科的专业标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河北科工大通过校企“岗证融通”,依据最新职业岗位典型的生产项目,结合课程目标、教学规律、生产任务步骤、对项目进行组合、排序、教学设计,形成逻辑清晰的“理论培养、工学交替”标准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基础理论+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模块为主线,以通识课程+研发创新为两翼,全过程贯穿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培养,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内容和方法支撑。“如何教”就是要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职业本科的特性,精准对接企业生产中的高端产品案例、生产一线中进行较复杂操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典型案例,研究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面的关联和区别,教出职业本科的“味道”,创新出“河北科工大”独具特色的职业本科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
3.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既要在学校的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更应组织学生积极深入行业龙头企业锻炼能力,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促进个人成长。河北科工大探索校企更大的合作范围,在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实习实训和就业合作基础上,深入开展协同创新教育,开展合作技术研发项目、引入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参与技术改造升级项目,使师生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受益。实践教学方面,围绕学生实战能力培养,校企构建了“识岗练习、轮岗操作、顶岗上岗”三阶实践教学体系,以岗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创建识岗练习、轮岗操作、顶岗上岗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生产实战中由易到难,培养学徒快速胜任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5]。另外,学校和企业定期举办交流会,分享工作与实习经验,对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改正并完善,给学生制定更完备的学习方案与实习计划。
4.校企协同育人资源构建
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最大化紧密关联,将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利用整合,实验室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供场域,实训基地为实践提供场地,这样学生于多个维度、场景中获得实战契机,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可能[6]。河北科工大和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有计划地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并共建“四个双向”协同育人模式,其内容表述为学院—企业双向培养、实验室—实训基地双向平台、学院教师—企业技师双向导师、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双向选题。这里的学校与企业都是培养主体,但作用各有侧重。学校为学生成长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则为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他们以运用知识为目的,关注实践培养过程,并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企业技术人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技能指导,帮助提高实践水平,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切实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5.重构校企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基于前文所述,校企协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应重构评价体系。第一,利用专家访谈法、焦点小组访谈等使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下来,作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依据;第二,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归纳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指标;第三,利用第一步的人才培养范畴,借助专家访谈法等,以高校、企业、学生等各利益相关者视角重构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例如,校企合作培养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型人才,需要相应的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都要切实到位。要使校企协同育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还要借助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的指导与监督,这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科学运行下去[7]。职业本科院校可以适当引入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给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评价主体与对象的选择机制更为科学,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出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