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3-02 14:03富新梅
西南金融 2023年7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业

○富新梅

1.伊犁师范大学法学院 新疆伊宁 835000

2.伊犁师范大学新疆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 新疆伊宁 835000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大国,拥有深度化的商业应用模式和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能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空间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力度,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也指出,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为主攻,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对数字乡村建设作了详细安排,以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同时,2019年到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了要加大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的空间,全面实现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安排为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引。本质而论,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来推进农村产业、农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变革,将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不断释放至“三农”领域。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及国外实践,并总结相关经验,为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着力点

近年来,中国“三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提前10 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01632/1701632.htm。。同时,借助数字经济发展快速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进程。数字技术赋能将最终改变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和农村治理水平,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数字技术赋能的现实意义

1.数字技术助力传统农业现代化。与依靠人力、畜力耕种的传统农业不同,数字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正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农业科技数字化趋势明显,与20世纪单纯的生物化发展有很大的不同,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正不断被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生物育种、计算机育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育种技术的前沿方向和主要技术模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的增强农业分析技术最快能在5秒钟之内对影响农作物产量的22000种因素进行分析,精准分析出影响作物产量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最终找到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数字技术的嵌入不仅能改变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更能改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随着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农业从业者数量不断减少,农业产值虽然在各国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绝对的总产值却在增加。这是因为农业的多功能性不断被激发,农业不再是一个专指农林牧渔生产的行业,而是一个融合种养、加工、流通、贸易、旅游、体验等多业态的新行业。总体而言,全球农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农业1.0 阶段、机械化农业2.0 阶段、数字农业或智慧农业3.0阶段、未来的智能农业或无人农业4.0阶段。从农业发展规律上看,传统农业升级的方向是机械化农业,在机械化农业快速发展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或智慧化改造,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业效率,由此在数字农业基础上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依靠数据共享来实现农业的精准发展,使得基于数据化的人工智能农业成为可能。就我国农业转型而言,当前阶段应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由此逐步推进农业的智能化升级,完成农业现代化。例如,北京市平谷区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中关村”项目,2021年在该区的峪口镇打造了一个60亩的“未来果园”,通过无人植保、远程监控、大数据溯源等形式,全方位推进农业智能化升级。如此,既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并依托大数据建立了新型销售模式。

2.数字技术助力农民职业化。智能农业或无人农业并不是说农业发展中不需要人力,而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人力。一个不需要人力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需要农民。只不过未来农民不再是传统农业模式下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掌握现代农业数字技术的生产者。在农业发达国家,人工智能、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计算机的使用率基本上接近100%。美国的农业从业者人数只占其总人口的2%,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以色列更少,农业从业者只占其总人口的1%。这是因为农业从业者能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控制生产过程。此时数据也成为了农业重要生产要素,土地、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决策和管理,依据的都是数据,而非农业从业者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无人耕种、远程操控变成了现实。例如,北京极星农业公司从2015年开启自身的智慧农业发展进程,到2020 年能通过远程技术控制云南的温室大棚,最终在采收期里每平方米收获了12.5公斤的西红柿。远程农业正是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机制,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环控要求及病虫害防治等作出精准判断,进而能够在无需农民亲到现场的情况下也能够完成农业生产。无疑,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未来的农民一部分会成为智慧农业的工人,还有一部分会成为智慧农业的技术人员。数字农业生产过程能以工厂化形式进行,突出精细的分工和上下游合作,从而有效降低自然和市场风险。农民作为农业从业者,在农业精细化分工和上下游合作过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嵌入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也从体力劳动者变成了职业农民。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现代职业的一部分。

3.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治理智慧化。在过去的数十年内,因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局面较为突出。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乡村治理更加现代化和精细化。自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制度框架日渐完善。数字技术持续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我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有效支撑。最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关注数字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赋能效应,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密集出台了诸多有关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数字改革的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体系化的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和协同机制,各类参与者对数字乡村建设也展现了极高的热情。同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网络的比例均超过了99%,遥感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农村广泛应用。在政策体系、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传统乡村治理面临的“上下通达不畅”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乡村治理的精准化和有效性得到极大提升。如浙江省德清县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示范县,其大田种植、设施栽培、水产养殖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全覆盖,农业企业用工成本下降43%,生产效率却提升了40%。同时,该县在电商服务、乡村物流、益农信息全覆盖的基础上,以数字生活、智慧治理为核心打造了生活、服务和治理一体化的应用场景,为农民生活、乡村治理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

4.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对于中国人而言,乡土田园是精神的家园,也是精神的归宿。在农业农村快速现代化和数字化进程中,乡村是诗和远方的这一愿景距离人们愈来愈近。在全球碳减排进程中,农业是碳减排和碳中和的主导力量,农业碳中和所能获得的效益要远高于农产品的收益。正是基于这一考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10年就提出了“气候智慧农业”的构想,将农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这一构想的关键因素。2020年,FA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碳排放量的30%②管辉、雷娟利:《数据要素赋能农业现代化:机理、挑战与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22年第6期。,如果能对这一巨大排放量实现中和,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农业企业正在致力于碳减排和碳中和,孟山都(Monsanto)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种子企业,已研发出一款带有涂层的种子来促进其根系生长,以此吸收更多的养分,并提升其固碳能力,这款种子根系能够在土里通过光合作用,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之中。国内的很多企业也推出了农业碳中和方案,河南辉县孟电集团建立“碳中和蔬菜工厂”,该厂占地50亩,孟电集团的余热成为该蔬菜工厂的热源,通过精准的计算机和物联网控制,二氧化碳成为蔬菜种植的肥料,同时蔬菜的光合作用固碳,能节水95%、节肥45%,还能减少99%的人工劳动,每年固碳2万吨。随着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数字技术的嵌入,更加丰富多样的农业业态也在出现,康养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等形式不断涌现,农业多功能性日渐突出,为乡村振兴夯实了生态和产业根基。

(二)数字技术赋能的着力点

1.赋能农业生产过程,提高智慧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指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使之更加智能化和智慧化,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例如,河南建立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苗情、病虫害、灾情监测系统,建成了一批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基地,不断推广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湖北从2015年以来不断推动“互联网+北斗+农机”的融合,截至2022年末累计安装北斗终端超过3万台套,基本覆盖植保、播种、整地、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作业环节,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过程是通过技术支持、智能改造、系统完善等形式来革新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建立全新的信息运用及控制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效率,还能提升农产品质量。

2.赋能农产品流通过程,创新网络销售模式。就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而言,农村电商是其主要形态,也是数字技术赋能效应体现最为直接的地方。通过赋能农产品流通过程,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能够极大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例如,吉林省建立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融合了信息匹配、品牌服务、招商等多项功能,引导多方参与,多渠道解决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江西省打造“赣农宝”电商平台,针对全省名优特新农产品进行免费推广销售,分别设立了“二品一标”名优展馆和市县特色馆,实现了江西农产品一站式呈现、一站式采购。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流通过程是通过数据信息的融合和对称式呈现,减少流通中的信息不匹配,提高供需双方交易效率,减少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将农产品销售利润留给农业生产者。由此而言,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流通过程不仅能提升流通效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

3.赋能农产品质量监管过程,建立便捷化的追溯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是农用化学品投入大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大、施用频率高,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还对农产品品质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面对耕地等资源压力,农业绿色化转型成为必然。在农业绿色化转型过程中,数字技术能够发挥其赋能作用,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更好发挥数据共享功能,解决农产品质量监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江苏省2019 年启动上线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截至2020年底,已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管理、数据共享、追溯有效的统一平台,形成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一张网”管理,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能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能界定的局面,该平台累计入驻主体2.7万家,产品溯源11.2万批次。农产品线上质量追溯体系是数字赋能的重要应用场景,同时也通过责任倒逼机制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转型,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优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4.赋能农业资源信息集成过程,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农业资源信息集成是农业大数据应用的主要方式。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是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对于我国而言,随着互联网及通信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信息支撑。众所周知,农业数据涉及面广、多而庞杂,单一数据利用价值有限,但通过信息集成处理,可以将海量数据信息变成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例如,浙江瑞安在“5G+智慧农业”示范建设过程中,通过“5G+AI”实现对农业全流程的数据实时采集,在农田大脑系统中进行集成处理,再对无人机和稻田机器人发出数据指令,进行远程控制,建立高效数据化农业管理方案。农业资源信息化集成过程是对农业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及应用的过程,是农业数字化转型中重要的技术体系支撑。

5.赋能乡村治理过程,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因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的乡村基层治理一直难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搭建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网上办、即刻办,让农民少跑路,由此提高乡村基层治理的效率及便捷化程度。当前,“互联网+社区治理”“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模式在农村得到快速推广,大大提升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法治化水平。例如,青海海东市平安区全区8 个村5 个社区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数字乡村综合治理平台,将数字元素融入三务公开、党建、物业管理、组织建设、流程管理等多个场景中,有效提升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此外,依托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程教育、智慧医疗体系,对于推动城乡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等化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发挥了突出作用。

二、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一)政策基础

因农业农村的弱质性,在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党和国家的政策供给和顶层制度设计扮演着核心角色。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过程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体系完善是相互交织的,共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制度保障。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首次提到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并指出加大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在农业领域设立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深度的产学研融合平台。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出台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提出要加大数字技术对农业农村的渗透力度,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和应用。2019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推进重点技术创新,推广大中型、数字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运用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完善农业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的融合应用,加快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加大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大国,在数字技术赋能应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党和国家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出台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不断夯实制度框架,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基本现状

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作为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的底层设施,其普及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近年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21年末,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100%,通光纤、4G 的比例超过99%,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成就。在底层设施及技术不断普及的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截至2022年8 月,5G 基本覆盖了96%的乡镇镇区,“县县通5G”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底层技术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数字鸿沟日渐缩小,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愿意用、能用、喜欢用”网络,截至2022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93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是“十三五”初期的两倍。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情况下,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治理等领域渗透,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农村产业数字化进程稳步推进。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社会资本等多方支持和参与下,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得以稳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就是农村产业数字化。一是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农村电商是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核心纽带,围绕电商发展的配套产业及设施设备同样也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截至2021 年末,全国累计有1647 个农村电商发展综合示范县,占全国县域数量的90%③《2023中国乡村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https://www.163.com/dy/article/I2A1B1C2053190FN.html。。在农村电商流通体系的推动下,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和9.2%。在此背景下,订单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得到农民认可,大型电商平台、大型商超、生鲜平台积极与农户或采购商合作,缩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在农村电商的带动下,农户收入稳步增长,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返乡创业。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全国农村网商(网店)1730.3 万家,同比增长6.2%。农村网商、网店的快速增长不仅稳定了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还吸引了1220 万各类人员返乡创业。二是农村快递物流业发展迅猛。随着交快、快快、邮快等合作进一步深化,共同配送、客货邮融合等新模式不断出现,农村物流配送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乡提供了强有力支持。2022 年共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983个、乡镇“大集市”和商贸中心3941 个,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506 个、乡镇快递物流点650个,95%的行政村基本能实现快递直达,超过30%的县快递当天能从县城送到村里。除此之外,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数字化试点示范工程的推进,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电商平台下沉到农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1 年底,全国超过7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链设施。三是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农村数字金融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小微涉农企业和小农户分散化、零碎化的资金需求,还能较好解决农村数据孤岛问题,提升涉农信贷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农村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主体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村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日渐丰富,农村金融普惠色彩不断提升。《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显示,2017—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贷款服务广度增加了8倍以上,服务深度增加了3.8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势头稳定,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3.农民生活和乡土文化数字化发展势头较好。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助推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完善,也要赋能农民生活和乡土文化发展。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充分释放农耕文明社会和文化价值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一是农村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记录和传播得以发展。传统的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多依赖于口述或家族传承,不仅稳定性不足,而且传播范围有限。数字技术嵌入后,利用多种融媒手段能较好地记录和传承各类非物质文化。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对3062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和文化技艺进行了数字化保存和记录。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处理之后,不仅能丰富农民生活,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二是中国传统古村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自2012年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目前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进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要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永久保存和展示利用。截至2022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经整理了6819 个传统村落信息,建设完成658 个村落单馆。加大传统古村落数字化转型及保护力度是整体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内在要求。三是数字技术推动了农民生活变革。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数字技术在解决农民娱乐、教育及医疗资源供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娱乐类APP 在农村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短视频、数字音乐等应用程序,安装率超过80%;在线教育、健康管理等专业化更高的生活场景中,相关APP 的安装率也达到60%以上。农村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及各类应用程序的普及为丰富和便利农民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农业绿色生产数字化监管能力逐步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不仅要致力于推进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转型,还要致力于推进农业农村的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6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已实现了与31个省级平台对接互通,入驻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46.5 万家,省级平台入驻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90多万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日渐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化发展的倒逼机制,也是衔接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式。同时,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农药化肥的信息化管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至2022 年8 月,中国农药监管平台已经实现了“一瓶一码”100%可追溯,兽药的可追溯水平也不断提升。此外,农用化学品减量化使用及农业面源污染、灌溉用水实时监测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水平持续下降。农业绿色生产数字化监管能力的提升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夯实了根基。

5.乡村数字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向农村地区拓展,相关服务平台在农村地区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全国已经建成355个县级政务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土地流转、医疗保险等涉农事务的在线办事效率。不少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管理的地方正运用数字技术及各类信息化手段,使积分更加精准和细化,增强了清单管理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不断深入,各地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按照数据综合采集、多方利用的原则,不断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大数据集成效应,驱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公共视频图像应用系统在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80.4%,与2020 年相比提升了3.4%。特别是在农村水域、道路、公共场所安装的全景视频监控系统,在防止溺水、守护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同时,利用“互联网+基层治理”系统深入开展打击农村地区电信诈骗和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村镇银行高额收储、平台高额放贷、非法的网络支付等行为,按照预警、劝阻、拦截、控制等流程,最大限度避免农村居民财产遭受损失。

三、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样化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尽管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信息鸿沟有所缩小,但差距依然较大。就城乡而言,截至2022年末,城镇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83.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与2021 年末相比,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差缩小了2.5%。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普及率之间的细微差异将会影响到联通的宽度和幅度。就区域而言,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互联网普及指数最高,为107.4,而东北地区农村互联网普及指数最低,仅有56.9。数字鸿沟的城乡差距要小于区域差距,对于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农村而言,种养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但因互联网普及率不高,势必会影响农产品销售率及降低对接大市场的水平。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代际、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最为突出。这一问题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从代际层面看,202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指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20%。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使用数字设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能力必然会下降。《半月谈》在2020年一次调查中发现,农村老年人“经常上网”的比重仅为0.9%,终端设备界面复杂、密码设置的繁琐、认证程序的复杂化等均是制约老龄人口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障碍。农村老龄人口显然无法将数字技术或资源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从农村阶层角度看,数字鸿沟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返乡创业农民工、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数据资源利用能力、数字素养等明显高于普通小农户。因此,理解数字鸿沟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分析,不应仅仅站在城乡、区域等差异上,还要关注代际、阶层等差距。

(二)农村产业内部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谈及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人们多是立足整体视角,很少分析农村产业内部的数字化发展差异。不同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存在失衡现象,必然会影响农业数字化的整体转型。研究表明,家畜家禽养殖业是我国农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最高的领域,在养殖的主要环节上数字化水平达到20%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接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大田作物的耕种和收获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水平也比较高,接近25%,自动化播种、精准化施药施肥、病虫害预测预警、无人机植保、自动化机械收割等在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这个角度看,农村产业内部的数字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整体提升我国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会产生不利影响。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源自技术应用模式的差异,如数字化耕种、收获等技术比较成熟,但在应用过程中受到自然禀赋的限制较大,这类数字化技术在西南山地就难以应用;另一方面,部分农业核心技术受国外“卡脖子”,国内的研发水平不高,导致应用范围和深度比较有限,如农业传感器、动物生长监测系统、高端农机芯片等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无法进行大规模应用。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各地按照各自的自然禀赋、技术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否则不仅会影响农村数字化产业进程,也会加大数字化转型成本及稳定性。

(三)乡土文化的数字化开发特色性不足

数字技术赋能乡土文化开发是丰富农民生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展示乡村风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乡土文化的数字记录与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开发进程相对缓慢,数字化发展水平不高,持续性难以为继。一方面,多数的文化资源开发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如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广播等,这是一种简单的数字化,未能很好贴近农民生活。另一方面,乡土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多存在模仿城市文化数字化开发的迹象,未能与各地乡村文化特色进行结合,使得数字文化内容供给不足。乡土文化数字化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乡土文化”结合,而是要将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融入乡土特色和血液之中,成为乡村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乡土文化数字化建设要不断拓宽应用场景,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数字技术嫁接。中国乡土文化差别较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立足本土、发挥特色才是乡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之道。

(四)乡村治理中数字技术逻辑与乡土逻辑存在冲突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遵循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逻辑,乡土社会运行的逻辑是乡土性和传统性。因此,当数字技术嵌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技术的现代性逻辑与乡土逻辑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冲突,就会降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效能。相关调研显示,在数字积分制管理模式中,相关APP或微信小程序上线初期村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前3个月内参与人数到达顶峰(85%的参与度),6个月后参与率下降至50%,且参与农户及排名保持稳定。这就说明,始终有部分人对这种治理模式没有持续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分管理模式开始失去示范效应。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的村庄对于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差异较大。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本质上是现代技术、现代化变革与乡村社会发展的交错问题,这之间同样充满着冲突和矛盾。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是希望以统一化、标准化和数字化作为基本规则,将乡村治理的事务简化为一些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处理。但是,农村社会本身较为复杂,不同公共事务如社会保障、农地流转等有着不同的逻辑和属性,数字技术无法按照统一化、规则化的逻辑来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类事务。不同村庄有不同的社会基础,数字化治理需要建立具体的场景,避免“一刀切”的统一模式。换言之,乡村治理中所涉的各类事务具有不同逻辑和属性,需要根据村庄差异来建立针对性应用场景,以避免数字技术赋能带来治理不适的问题,避免治理中产生数字负担。

四、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实践及经验

(一)实践做法

1.英国。英国的多塞特郡是农业数字化开展较早、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早在2010 年,该郡就开始探索线上公共服务,经过多方调研后发现,证照办理是民众最为关注的优先事项。在此之前,当地民众办理驾照、许可证等各类证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出错率也比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大力推进线上证照办理服务,提供全过程线上办理流程指南,民众只需通过智能终端就可以完成证照办理,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出错率。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当地政府公共服务在线系统经过多次升级,现在几乎所有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都能在线上进行一站式办理。

经过政务服务数字化的探索,该郡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通过无人机、人工智能、农业传感器等软硬件设施搭建数字农业系统,为农场主生产经营提供精准的数据和技术支持。2021年,英国地质调查局在技术部门的支持下,基于该郡沿海地区的地质数据和地貌特征,开发出沿海滑坡数字监测系统。这一系统在计算机、5G、传感器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能够24小时收集地面运动、降雨量、温度和湿度等方面的数据,再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能对山体滑坡作出实时预测,及时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另外,该郡靠近海边,当地政府利用水上浮标搭载传感器建立海浪实时监测系统,这一系统能将潮汐方向、浪高、温度等数据实时传送到监测中心,为应急管理部门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英国政府极为重视治理的数字化建设,自2012年提出政府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以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金融发展、农业转型、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数字化进程得到了明显提升。当然,英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及治理转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经历了较多的曲折,最大的掣肘就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民众数字素养及能力不足。英国农村人口密度较低,老龄化程度较高,数字鸿沟问题较为突出。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其西北部的农村地区只有25%的民众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还有相当多的民众缺乏数字技能和能力。鉴于这一状况,2019年以来,英国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启动千兆宽带入户项目,大力改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状况。到2022年,英国千兆宽带的覆盖率达到72%,计划到2025年将覆盖率提升至85%,以更好地弥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同时,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针对农村老龄人口开展适应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帮助其适应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

2.日本。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稀疏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上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其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侧重于智慧农业系统建设。2023年1月,日本农研机构宣布,其开发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预测系统”在之前覆盖的辣椒、黄瓜等作物基础上,可进一步应用到菠菜、生菜、洋葱等6种蔬菜种类。农户应用该系统时,只需要输入蔬菜生长期间的光照、气温等数据,就能够较为精准地获知其产量,为后续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这一系统所需的各类农业数据,如光照时间、温度、湿度等,并不是由农户自己提供,而是由农研机构的农业数据协作平台提供,农户只需输入数据即可。农业数据协作平台中的数据是由农协组织、市町村公共部门、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提供,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农业数据的实时性。平台汇总后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再推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生产者将数据输入到前述系统,就可以获知自己种植的作物产量。

当前,农业数据协作平台的数据收集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基本的环境、气象等数据之外,还能实时提供农机、土壤、农用化学品、病虫害等相关数据,且不断扩大数据应用场景。因日本农产品流通系统比较封闭,农协垄断力度大,该平台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和供给,能够较好地展示各地的市场销售情况及价格变动趋势,为采购商进货、农户销售提供支持。随着各类智慧农业系统和数字平台的推广应用,日本农业大数据的共享性得到极大提升,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持。按照日本政府的构想,未来日本农业农村数字化进程将重点偏向农村治理转型,发挥数字技术在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及绿色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日本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2022年日本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为303亿日元,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22.4%。因农业大数据共享范围在不断扩大,使用者在不断增多,使得无人机、传感器、遥感等技术也在不断拓宽应用范围。另外,农业机器人也已经通过了试验,未来在应对农业人口老龄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可以发挥较大作用。随着5G技术的应用,日本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进程将会不断加快,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也会得到扩大。

3.以色列。以色列地域狭小,大部分国土面积被沙漠覆盖,在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靠独具特色的农业组织机制及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果蔬出口国之一。以色列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其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密不可分。一是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数字化。对于自然禀赋不足的以色列,垃圾回收利用是提升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方式之一。以色列政府极为重视农村垃圾回收工作,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回收机制,定期发布回收时间、要求及方法,以提高回收效率。如厨余垃圾、废纸、树叶、秸秆等可以按照相关处理流程发酵生产沼气或有机土壤肥料;又如养殖场安装了数字化的动物排泄处理系统,自动收集动物粪便,然后集中运送到垃圾处理场所转为肥料和灌溉用水。这不仅有效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还能大大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农村治理的数字化。以色列的农业农村数字治理平台会及时发布各类惠农政策、气候信息、环境数据,村民的大事小情都能第一时间通过数字平台办理,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另外,在关乎农民自治的村务“大事”上,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讨论,村民可以提交相关议案,有效增强了村民的公共参与意识。

同时,以色列的农业数字化还体现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如在滴灌设备上安装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控制灌溉量和浇灌时间,以减少水资源浪费。数字化果蔬大棚是以色列农业数字化水平最高的领域,通过物联网构建起来的数字大棚能够较好地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以满足果蔬种植的需求。同时,数字大棚中的传感器能实时将大棚中的环境等各类数据传送到物联网后台,如果发现相关数据低于标准值,自动控制系统就会开启;当相关数据达到标准值之后,控制系统自动关闭,整个操作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另外,以色列数字大棚的材料也是新型材料,兼具防尘、节能等功能,确保果蔬生长能够获得合适的光照和温度。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以色列农业从业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但为国民提供了90%的食物供给,同时还能大量出口,欧洲市场上40%的果蔬均来自于以色列。

(二)比较与借鉴

1.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问题并非我国所独有,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如前所述,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中,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英国通过千兆网络计划来改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本也通过软硬件建设及开发来提升农村的数字化水平。发达国家除了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大力推进数字技能培训,提升老龄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帮助其融入农业农村数字化进程。在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当然,我国的数字鸿沟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我国则体现在区域、代际之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在缩小,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老龄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区域、代际的数字鸿沟突出。从这个角度看,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能快速提升老龄人口数字素养及技能的培训体系极为重要。

2.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政策的包容性。发达国家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中对老龄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较大,相应的政策包容性强,这一点值得借鉴和学习。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发展差异较大,同质化的政策包容性有所欠缺。如果从政策框架、顶层设计看,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政策极为完备,但地方政府的政策细化力度不够,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或发展规划未能充分顾及本地农业农村的特色及自然禀赋。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较多、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自然禀赋差异甚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大国,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应当精细化,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是指引,起到指南作用,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应当是细化和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需增强相关政策的包容性和针对性。

3.加大涉农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大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模式极为发达,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也存在核心技术不突出、全过程数字化农业产业链难以建立等问题。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农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这就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水平高,很大程度上是其技术创新水平高,核心技术能够在农业农村转型中得到应用。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赋能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如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技术应用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生产端是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精准化、智慧化、适切化的数字技术应用不仅能提升生产端价值含量,还能应对当前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大涉农数字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研发,加大技术应用力度和范围,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技术供应商、技术平台之间打造合作共享体系,构建全过程数字化产业链。

4.强化基层治理数字化与农村产业发展数字化的融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被忽视,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农业数字化、农村数字化和农民数字化的综合。发达国家的做法表明,仅有农业数字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推进农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强化农业数字化和农村治理数字化的结合,在结合过程中积极吸纳农户参与。如前所述,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推行的积分制管理,农户兴趣无法持续,持续参与的人占比不高。我们的农业数字化和农村数字化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农村治理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农村治理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能有效作用于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农村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加强与农村治理数字化的融合发展,如可以学习以色列的经验,将农村垃圾循环利用、农村公共事务办理、农业生产智能化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户的参与程度,也能在实践中提升农户的数字素养。

五、对策建议

(一)增强政策及执行过程中的适宜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各部门出台了系列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相关顶层设计、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农业农村发展特色、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细化政策实施。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与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农村在数字基础设施、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组织化水平、作物种植种类与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不能直接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进行细化,而应在中央政策基调的基础上按照地方特色做适当变动,增强政策实施的适切性。另一方面,基层乡镇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提升精准化水平。乡镇政府作为中央政策执行的最末端,是具体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必须提升自身的施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两委的政策执行能力。同时,乡镇干部要深入基层,按照中央要求,大兴调研之风,加大政策落地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执行。

(二)加大力度缩小区域和代际层面的数字鸿沟

在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的情况下,我国应致力于缩小区域和代际层面的数字鸿沟。为此,一是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尽量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在“数字中国”“数字乡村”等战略推动下,进一步加大5G设施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覆盖,使之成为农村新基建的主要阵地;大力推动中西部农村地区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按照各地的地理、自然和气候等条件,针对性发展智慧电网、智慧水利等工程;按照各地区域差异,推广智能化的小型农机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发挥财税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吸纳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积极参与,降低投融资风险。二是加大对农村老龄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针对老龄化群体数字素养较弱的现实,各地政府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老龄群体在数字技能方面的具体欠缺,按照他们的现实需求,构建通俗化、包容性、便利性的培训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培训服务,按照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向老龄群体传授数字技术、数字资源运用等方面的技能,改变他们对数字化转型不信任的观念;另一方面,涉农企业、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等产业链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应积极向老龄群体、小农户传授相关数字操作经验,增强其体验感和操作感,以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便利性使其体会到数字技能和素养的重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形式,逐步提升老龄群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以缩小代际数字鸿沟。

(三)拓宽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产业发展广度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赋能的广度。一是在优化各类农业生产要素基础上完善数字农业体系。当前,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应立足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构建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数字农业创新机制;加大传感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优化各类技术的组合供给,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工程,按照差异化方式扩大多样化智能农业设备供给。二是加大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产业业态和模式创新。一方面,在当前农村电商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短视频、社交网络为支柱的多样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引导小农户广泛参与,各地按照特色化、差异化、标准化、个性化等方式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的质量及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加大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力度,各地应按照本地传统、产业特色、文化基础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在农村生态环境可承载基础上,发挥农村生态的产业效应。

(四)完善乡村数字治理的协同体系

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深度。当前,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村民参与意识不强,外部监督力量的作用难以发挥。为此,要加大村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力度,缩小数字鸿沟,引导村民通过线上渠道和平台来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同时,各级政府应重视村民的基本诉求,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发挥多元共治优势,解决“上传下达”不通畅等难题。另一方面,加大多元共治的技术支撑。在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完善过程中,仅有制度体系是不够的,技术支持也很重要。为此,各地应在现有各类乡村治理平台基础上,按照各地乡村治理的特殊要求,完善和修正部分功能,以更好地吸纳村民参与;各级政府要拓宽数字政务平台、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要提升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的覆盖率,简化办事流程,减少民众参与障碍;依托各乡镇设立的“平安办公室”机制,扩大各类数字监控、监测等终端的覆盖面,提升乡村治理的透明化和智能化水平。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