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隆
军事演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也迥然不同,若运用得当,无论是对军队建设还是对军事行动都大有裨益。
军事演习,是军事训练的高级形式,通常指部队在导演部组织及想定情况诱导下进行的作战指挥和行动的演练。从演习层次看,可分为战略演习、战役演习、战术演习;按演习形式,可分为单方演习、对抗演习;按演习对象,可分为首长机关演习、实兵演习;也可按演习目的划分为检验性演习、研究性演习和示范性演习等。
由于影响战争的因素过多,没有一支军队能完美复刻敌方所有特性及作战形态,对假想敌的模拟,始终是影响军演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组建专门的假想敌部队,考虑到其有限的规模,也很难满足所有部队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军队的训练效能,近年来又诞生出演训的概念,把军事演习与军事训练结合在一起,令演习这种高级训练形式更常态化。
演训虽结合了演习与日常训练的新模式,确实可进一步提高部队的作战效能,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毕竟,演习不可能达到百分百地模拟实战,只能尽可能贴近实战,尽可能在战争爆发前发现部队在编制、装备、战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使部队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战斗。
更何况,演习除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高级形式外,还有其他用途。例如,有时需要借演习的名义集结兵力和装备,提前完成战役展开。有时则会借演习名义对外展示实力,以震慑潜在敌人,使其知难而退。总体看,演习是一个国家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备较强对抗性及一定规模,所以通常需要提前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准备,一般以年度为时间表来安排部队的演习任务,虽有临时性的演习,但相对较少。
既然演习是军事训练的高级形态,那么演习能不能提高一支部队的作战能力?显然,演习若组织得好,确实可有效提高部队的作战效能,甚至可使一支多年未经历实战的部队以优异的状态投入到一场战争中。越战后的美国陆军,可谓这方面的典型。
1985年,在利文沃斯堡成立的陆军经验汲取中心,对美陆军作战效能的提高尤为重要。该中心主要负责搜集各国作战数据及经验,并结合从国家训练中心获得的各项演习及试验数据,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反馈机制。正是基于这套反馈体系,美陆军才能从1975年的“师重构研究”发展到1983年的“86型师”,并最终打赢海湾战争,直至1994年开始数字化装甲部队试验。例如,在“师重构研究”计划中,就要求将大量的炮兵、工程兵、战斗勤务分队添加到师一级,那么师长及参谋机关能不能发挥出1+1>2的效果?这就需要通过演习来验证。
不过,美军很快就在演习中发现了“86型师”存在的问题。比如,因重装备过多导致部署时间较长,编制人员较多导致财政压力大等。为了“减肥”,美军条令与训练司令部尝试了多种方法,例如削减一个坦克营,或将机械化步兵班从10人减为9人,但经过几次试验性演习后,这一方案被迅速放弃。此后的方案则是,将师属陆航部队集中到军级,将电子战情报营和师属多管火箭炮营均上交给军级单位,师属炮兵连从8门制缩编为6门制。然而,在对抗性演习中,这一方案无力压制苏军师级单位,特别是火力压制能力急剧下降导致的整体作战效能的低下,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条令与训练司令部最终选择削弱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单位。
经过一番操作后,装甲师和机步师的编制人数分别降至1.73万人和1.74万人,后进一步缩至1.69万人和1.72万人。这项改革就是美军著名的“卓越陆军”方案,该方案经多轮演习验证,达到作战能力与财政压力间的平衡,遂于1983年在美陆军全面推广。
由此可见,美陆军的每步改进都是在试验性演习的基础上获取经验教训,然后在检验性演习中加以完善,最终通过示范性演习在全军推广。那么,这支经过各种演习考验的部队实战能力到底如何?
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出了答案。经100小时地面作战后的美军惊讶地发现,其只付出数百人阵亡的代价就彻底击溃了驻科威特的伊军。美陆军的重型师部署时间虽长,但其一旦部署到位后就发挥出较为理想的作战效能,其娴熟的作战技巧和高超的战役规划能力得以展现,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训练中心的高强度训练和强对抗性演习。
1968年7月29日,苏捷双方签订了关于军演的协议,这为苏军借演习之机集结部队提供了保证。其实,早在当年5月中旬,苏军就与波兰军队举行了联合演习,这是第一次直接针对捷克的军演。6月20日至30日,苏、东德、波、匈、保等国在捷境内举行了代号“波希米亚森林”的联合演习,此次演习的主要地域正是其预定作战地域,而参演部队也是后来参与行动的部队。进入7月后,苏联强化与华约诸国针对捷克的军演,陆续举行了联合后勤演习、通信演习、防空演习。这些演习进一步完善了苏军的行动计划,并分别针对较为复杂的后勤、通信、防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演练,熟悉了捷克境内的地形及道路情况。同时,借助演习,华约诸国在捷克周边成功集结了大量军队,计23个师(约25万人),80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800余架各型战机,并囤积了大批弹药、油料等后勤物资。由此可见,以苏军为首的华约军队,借演习名义完成了战役展开。
除借机展开部队外,苏军还借演习之机将1.6万名军人滞留在捷克境内长达11天。这种高强度的频繁演习,不仅打乱了捷军原有战备,还使其进入持续紧张后的麻木状态,降低了苏军行动时的风险。
此外,苏军还借演习之机调整了指挥机关及相关将领,8月初,什捷缅科任华约武装部队参谋长,并亲临捷克边境指挥演习,实则是在落实相关行动计划,同时调苏联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任侵捷军总司令。在调整完指挥机关后,8月16至17日,时任苏联防长的格列奇科、陆军总参谋长雅库鲍夫斯基和总政治部主任叶皮谢夫访问了东德和波兰,实则是对行动的准备工作进行最后检查。由此可见,苏军闪击捷克的前期准备,是在多达13次與作战预案有关的军演中完成的,不仅达成了近乎完美的战役隐蔽效果,还成功欺骗了北约,使其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苏军借助军事演习的名义实施方面军级进攻战役的展开,无疑是成功的。若没有这些演习掩护,捷克提前做好准备,即使其无力抵抗苏军,也会争取到时间窗口,从而为北约介入提供机会,而这正是苏军想要极力避免的。
总之,军事演习是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的使命复杂多样,磨砺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只是其任务之一,而对外展示实力、展示与盟国的团结、借机展开军力等都是演习可以承载的使命任务。所以,当人们看到一国或数国进行军演时,要从多维度进行观察,并结合其周边局势、面临的威胁及自身军队调整的幅度等多重考量,才能较准确地判别演习的目的。毕竟,公开的军演背后,常常都有暗流涌动甚至暗藏杀机。
(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