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明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一本书向来不是件易事。书架上琳瑯满目的书,就如夜幕上那点点低垂的星星,无论是流行的闪烁,还是经典的长存,都能引得我们驻足。
经典给身心带来的益处,人人大抵从小便耳闻。倘若众人都知晓“经典”之好,那缘何“流行”还会令人趋之若鹜呢?
面对经典与流行,我们如何选择?
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导 写
文题紧扣生活热点,提出了“面对经典与流行,我们如何选择”的论题,材料的第一段说明“选书非易事”;第二段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关注社会,发散思维,深入思考“经典”和“流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写作立意拓展思路。
一、命题材料分析
为什么选书非易事?这是必须深层思考的问题。
流行与经典历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调查发现,以周杰伦和郭敬明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受人青睐和追捧,与他们的作品接地气,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可缓和心理压力有关;以肖邦钢琴曲和《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文化受冷落,与其很难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很多人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有关。由此可见,选择“流行”还是“经典”,的确不是件易事。
二、写作范围分析。
“经典”与“流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流行虽鱼龙混杂、金沙俱现,可是去鱼存龙,淘沙留金,就能成为经典。流行在历史的冲刷中会留下金子,成为震撼人心的经典。
流行与经典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流行走向经典,要经过数百年,抑或数十年。只有那些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流行,才能成为经典,绽放光芒。
经典和流行,看似对立,实则共生。就是说,历经时间沉淀,仍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流行作品,一定能成为经典。换言之,分辨经典和流行的利器是时间。
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经典”和“流行”也不例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经典”和“流行”,不可把“经典”捧上天,也不可对“流行”一概否定。
在一段时间内流行的作品,如要变成经典,要经得起时间去粗取精的考验。经典曾经是流行,但流行不一定成为经典。
三、写作思路分析
关于经典与流行,一千个人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本题“自定立意”的基础,但作文立意要合理,有正能量,切忌过于偏激。
1.选择“经典”。如“经典永流传”,可围绕“经典永流传”这一中心进行论证,表达“阅读经典,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促使民族思想觉醒的指路明灯”的观点。
2.选择“流行”。如“冷落与盛行之间”,可从“冷落”与“盛行”的辩证关系,阐述“对流行文化不能一概否定,应秉持严肃宽容的态度,汲取其中营养”的道理。
3.选择经典和流行。如“让经典与流行亲密接触”,可举例阐述“让经典与流行亲密接触,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有机结合,提升对真善美的认知,孕育新的经典”的观点。
佳作展示
流行为枝,经典为根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高三 张一唱
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左手是一本陈旧的《百年孤独》,右手是网络热搜的《万族之劫》。面对经典与流行,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所谓流行,是指当前广泛传播、脍炙人口的作品,具备与时俱进的更新力,正如树木春秋更迭生发零落的枝叶一样,亦如时代车轮的翻转,流行作品更贴近时代脉搏,为社会热点注入生机与活力。但这些流行作品会因时令时效的局限,在面对未来社会时失去普适性。
流行作品存在良莠不齐的可能。它们囿于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深层内涵的传递。当代阅读正走向产业化、商业化,流行作品因较低阅读门槛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趋之若鹜。特别是一些写手创作的所谓娱乐化、快餐式作品,博得了读者一时的情感认同,却在大笑或洒泪之余沦为“鲜亮的平庸”。
所谓经典,则指那些经得住时间淘漉,给一代代人以永恒触动与启迪的典范之作。相比而言,经典更值得信任。
经典具备非凡的境界,坚实的质量。它正如嵌入大地的树根,以永恒的思想滋养着一代代新生命花开花落。经典之所以历久不衰,让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它具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眼界与格局,以独特深邃的思想力量充盈我们的头脑和心灵。
当然,流行中亦不乏深度的卓越者,具有经典的潜质。《红楼梦》一问世便流行于大街小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披着“言情”外衣,有超越世俗感情纠葛的精神内核,被历代读者深入挖掘而成为经典。正如树杈上滋生出繁茂的枝条,最终会像根一般的存在。
经典与流行的最大区别在于时间。时间不仅作为标尺,确证流行的质量使之成为经典,更能让经典在流传中获得新生,其意涵或许比问世时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我们若在当时读流行的《红楼梦》,或许只会为宝黛爱情扼腕叹息。而时间推移到当今,我们读经典的《红楼梦》,不但能反观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礼法禁锢下扭曲的人性,而且还能发掘作者关于人以何种姿态立世的哲学思考……
对比经典在不同时代下的解读,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走向,并享有更多思考的参照,为经典注入新时代的内涵。这些都是流行作品难以实现的。
流行为枝,经典为根。若面临二者的选择,不妨拾起一本经典,在寻根溯源之旅中体味无穷的余韵。
点 评
本文紧扣“流行为枝,经典为根”,采用比喻论证法,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流行变经典,经典获新生”的辩证关系。论据丰富,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完整:语言严谨,文采飞扬。
去芜取菁,吐故纳新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高三 赵星云
书店的书架上,莎士比亚戏剧选尘土蒙面,网络小说却不断更新。面对经典和流行,作为现代读者,应当如何选择呢?
当一本书成为经典,意味着它的价值已历经时光的检验,是文化领域中的精髓,深邃思想的结晶。《文心雕龙》的“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说得明白极了,孔孟老庄之说乃文化之宝藏,其价值历久弥新,仍是至今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翻译家谢天振的研究证明,莎翁的作品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的人,在读莎翁作品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其至今仍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于个人的体悟而言,经典或提供了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与精神底色;或穿越时空,携我们看大千世界,了解历史与人性的多姿多态。经典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精神寄托,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所以,经典广受读者的推崇。
然而,流行文化的价值,需要正确认识。那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情节,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于是走入了千家万户,为人们平凡的生活和奇幻的想象世界镀上一层文化的色彩。无论金庸的侠之大者,琼瑶的烟雨蒙蒙,还是痞子文学的自由不羁,都是文化奔腾不息的体现。所以,流行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追捧。
推崇经典,追捧流行,一以贯之的态度,当是去芜取菁,吐故纳新。经典中难免会有与时代脱节的部分。读经典,学经典,是为了体悟、吸收根植于经典中的新思想,新精神,继续善养儒家经典、孔孟伦理中的“浩然之气”。而打着国学旗号开设的“女德班”,显然是对儒学故有思想的误读与滥用。如雨后春笋般丛生的网络文学,动辄上百万字的篇幅,却难掩其单质化、商品化、庸俗化。
无论阅读经典还是流行作品,如果在于寻找一把让人解剖自我,完善自我的“凿开内心冰海的利斧”来成就更好的自己,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那么,有意识地从心灵上去恶存善是不可或缺的流程。
一言以蔽之,在经典与流行的抉择中,以吐故纳新之心态,行去芜取菁之遴选,将书中情境与实践相结合,可让自己的心灵在深入的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分享人间真情,相互理解,和谐共赢,从而安身立命。
经典与流行并不相斥,我们所需要的,是理性的抉择与海纳百川的胸怀。
点 评
作者开篇便锁定论题,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由此及彼,逐层推进;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有力地阐述了“在经典与流行的抉择中,以吐故纳新之心态,行去芜取菁之遴选”的观点,总结出“经典与流行并不相斥,我們所需要的,是理性的抉择与海纳百川的胸怀”的结论。观点鲜明,激情洋溢,展现了当代青年关心社会、投身时代潮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