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明
绘本的特点是通过图画和文字叙述故事,具有图画性、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绘本资源,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作。
一、分析文本故事,调动积极心理
1.分析人物性格,表达情感
绘本图文并茂,教师可围绕绘本故事,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可以结合人物对话,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情感。
以“那次玩得真高兴”为题作文,教师可以通过绘本《丢饭团的笑婆子》,引导学生关注笑婆子这个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感受等。学生思考后会发现,笑婆子有两大特点,一是有礼貌,如“好心的菩萨,您看见我的饭团子了吗”等语言都能体现这一点。二是很乐观,如“咦——嘻——嘻——”等表示笑声的语句。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情感。如有学生写:“哇!这个摩天楼真是太神奇了!”表达感叹、赞美之情。
在阅读绘本中的文字时,结合图片,体会人物对话隐含的情感。在之后的写作中,便可结合自己的感悟,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融入对话细节描写中,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把握矛盾冲突,深化思维
精彩的文章要给读者跌宕起伏的感觉,因此要在作文中要设置矛盾冲突。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指导学生把握绘本故事中具有矛盾冲突的内容深入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然后相互探讨,看看谁讲的故事更精彩,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帕西爷爷有办法》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下雪天小动物饥寒交迫、暴风雨刮倒了小动物的房子”等图片内容,然后猜测帕西爷爷会如何处理这些事。结合上下文,学生发现,虽然遇到了麻烦事,而且这些事情和帕西爷爷并没有关系,但由于帕西爷爷很善良,所以他不会坐视不理。这样就让学生认识到在推動情节发展的时候,要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写。此后,教师让学生以“形形色色的人”为主题写作,想象不同性格的人,在遇到像帕西爷爷所处的困境时,会如何选择。如有学生说:“一个邪恶的人,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害小动物,结果造成小动物群起反抗,让矛盾激化。”
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促使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作品更具有创意。
3.深入探究主题,深化思想
在解读绘本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深入思想。并指导他们在写作中加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对社会的思考,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思想深度。
在阅读《我有友情要出租》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何找寻朋友?”“友情真的可以出租吗?”“如何才能让友情生根发芽?”学生发现,故事中的小松鼠一开始就不断出现在大猩猩身边,但是大猩猩却不知道,因此感到孤独,最后大猩猩终于发现了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友情是无私的,需要长时间付出。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有你,真好》进行自主创作,要求选择一两件能体现“友情”的具体事件,详细描写,展现友情的伟大。这样的读写活动,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抽象主题融入具体事件中。
表达深刻的主题思想,在写作中是比较抽象且复杂的,利用绘本辅助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写作情境,即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事情想深入,想透彻,有深刻的认识。
二、挖掘图画资源,培养观察意识
1.观察表情,判断心理活动
绘本有着生动有趣的图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通过图中人物的表情细节,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此便能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写“猜猜他是谁”时,有学生说:如果人物外貌特征不明显,该如何写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推测人物心理活动,之后将这些细节写入文章中,写出来的人物就会更加立体,特色鲜明。如让学生阅读绘本《明天要远足》,通过人物的表情特点,猜测人物心理。如有学生说:“主人公眼睛睁得很大,似乎是睡不着。”再让其猜想其睡不着的心理原因是什么,是害怕还是期待。学生从人物微微翘起的嘴角能看出她很开心,所以猜想应该是期盼的心情。在后续的阅读中,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原来主人公是在畅想第二天远足的场景,所以睡不着。这样写作时,学生便会分析自己写的人物正在做什么,用表情展现其内心活动。如想要描写“专注”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书本,就连手上停了一只虫子都没有注意到”等语言进行来描写。
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必备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看看他们的动作、表情等,猜测其心理活动,并写入作文中。
2.观察景物,猜想可能结局
除了人物,绘本中还会展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景物,猜想故事的结果,从而让他们逐步认识到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并在写作中主动运用。
绘本《天空在脚下》,作者的观察视角十分独特,展现的是高空俯视的视角。教师可鼓励学生观察作品展现了哪些景物,并猜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学生发现,主人公站在一根钢丝上,身体在半空中,能看到远处地面上层层叠叠的房子。通过分析,学生想到主人公处于危险的高处,但她毫不畏惧,冷静沉着地向前走。结合景物和主人公的表情,学生推测可能的结局是主人公会顺利到达另一端,征服了天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写“我和XX过一天”,不仅要明确“XX”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明确“我”和“XX”处于怎样的情境中,该情境对两者的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如写“我和篮球明星过一天”,可将场景放在了篮球场上,头顶的艳阳和身边树丛中的蝉鸣,烘托艰苦的训练环境,展现篮球明星对“我”的鼓励,凸显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天”的结局。
在观察中,学生发现景物描写具有烘托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等作用。这样在写作时,他们会注重景物描写,使作文内容更丰富鲜活。
3.观察互动,梳理角色关系
细致观察,理清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写作时才能更有条理,使作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在 “缩写故事”的写作练习中,教师先组织学生看《牛郎织女》绘本故事,并结合图片细节,分析人物关系。从哥哥嫂嫂赶走牛郎,能看出牛郎与哥哥、嫂嫂的关系不好。从牛郎追逐织女到天上等细节能看出牛郎与织女感情深厚。从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的矛盾能看出他们的关系不好。在写作中,要处理好这三组关系,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有学生写:“嫂嫂厌恶地看了牛郎一眼,甩甩手,嘀嘀咕咕地说,‘家里有个吃闲饭的,真是讨厌。”这几句将动作、语言细节融合在一起,把嫂嫂和牛郎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绘本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提升写作能力。
三、基于特定情境,发展想象能力
1.联系生活体验,勾勒画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试着勾勒具体画面,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要写好“那一刻,我长大了”,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童稚状态和“长大”的区别。为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魔奇魔奇树》,思考主人公豆太是怎样变得坚强、勇敢的。学生发现豆太原本很胆小,为了帮助爷爷而变得勇敢起来,这种变化,就是成长的过程。之后,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经历,并将类似经历以及当时的感悟写下来。如有学生想起在外婆住院期间,自己克服了羞怯、不认路等问题,给外婆送去了饭菜,这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该学生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将内心活动和送饭的过程写下来,表现“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主题。
可见通过绘本中的情境,联系生活体验,可以激发想象力,从而写出内容丰富的作品。
2.设计逻辑问题,设置悬念
部分绘本內容比较复杂,教师可设计一些能体现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的逻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学生便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写出一波三折、内容丰富的作文。
在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绘本,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难道其他的猴子不想当猴王吗?为什么这些猴子不敢进入水帘洞呢?石猴为什么有胆量呢,不害怕吗?”这些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矛盾关系。在阅读完后,学生认识到,作者正是用“其他猴子不敢”设置悬念,体现出石猴的胆量,烘托人物形象。在创作“他—————了”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如探究因果关系:“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这种变化的?”或者探究矛盾性:“为何其他人没变,单单他变了?”如果能将这些问题写入作文中,作文会更有可读性。
逻辑问题比较抽象,在写作教学中,如果能和绘本解读结合在一起,则能将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叠加特定意象,渲染气氛
在写作中可以加入一些特定的意象,丰富文章内涵,绘本有一定的画面感,有助于学生感悟意象的特殊韵味。
在创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时,有的学生希望能营造“凄凉、孤独”的氛围。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蓝色的天空》,看看作者叠加使用了哪些意象,如何展现孤独感。学生发现,作者将高耸入云的塔、眺望远方的小女孩、四散飞翔的蓝鸟等事物叠加在一起,展现了身居高楼、身边没有同伴的女孩子内心特有的孤独感受。这样,在写作中,学生可画一下探险的场景,想象旅行者看到什么事物能引发孤独感。通过读写活动,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叠加意象,渲染气氛。
综上,教师可充分利用绘本资源,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写作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升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从而写出情节丰富、内容具体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