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应建立在实际生活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使用创造性文字抒发情感表达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的生活教育理念。依托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体验,不断提升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运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创新作文教学手法,打造特色教学课堂,扭转传统教学局面,让学生轻松作文。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阐述与启示
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学说开辟了中国特色教育新路,让教育贴近生活回归本质。立足学生成长实际和学习需求,突破教室空间的枷锁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教育”学说涵盖三个层次分别是“生活即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和“教学做合一”。
1.生活决定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根本。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变化,处处是生活,处处有教育,在生活与生活的碰撞摩擦中凸显育人功能,因此要置身于生活体验生活内涵,获取知识力量。“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要从生活中获取什么样的教育特质和内涵取决于对生活价值的感知和挖掘。
2.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引领每一位受教育者努力向上生长,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他曾说“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有穿衣的教育。”但教育并不是让学生一味被动接纳来自生活的经验和知识,从生活获取的教育理念反作用于生活本身,改造生活形态促进生活质量提升。要用从生活中汲取先进的理念改变陈旧的生活观念,以教育活动为主的教育方针促使人们在生活中与时俱进。
3.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思想让教育更富人性化与趣味化,将“教”和“学”通过“做”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教育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生活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实际价值,突破课堂和生活之间壁垒,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在生活场景中收集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经验。
1.拓宽教育环境,激发创作灵感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脱离生活造成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的状态,让学生对作文写作失去兴趣与动力。事实上生活宛若万花筒五彩缤纷,作为多元化教育资源富含丰富的创作思路与素材,将生活“灵感源泉”引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感悟生活内涵,丰富写作情绪开拓创作思路,点燃作文激情提高写作技巧。让生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渗透学生创作过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为我们指明教育思想方向,要解放学生一切,让学生真正做到遵循心理路径,有效抒发情感。
2.增强教学实践,积累创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强调要突破教育壁垒加强教育的先进性和开放性,让生活众多的教育场所发挥育人功能,营造生活充满教育的氛围。具体来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课堂更加开放,鼓励学生探索自然發现奥秘,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积累大量创作素材,让丰富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流淌在学生笔下;二是立足实践,增强学生体验,加深学生在文字创作方面的深度,提升对细节刻画能力、培养灵光乍现的独特思维,脱离“假大空”创作手法,让作文更加真情实感。让课堂走进生活是全新的尝试与体验,立足生活能使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章有法、情感溢于言表,充满生活气息。
3.注重主体体验,凸显创作个性
将“做”作为教学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摒弃相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写作过程更加富有生机,内容表达凸显个性。过去作文命题权力通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跟随教师要求进行创作,暴露出作文命题思想狭隘、脱离学生实际、情感模块化等问题,要摆脱桎梏就要紧扣时代脉搏,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生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掌握学习主动权,将“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述个人经历凸显生活教育价值,增强作文灵动性,培养创新意识。
三、生活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生活的美好,丰富语言表达。
1.走进生活,激发写作灵感
(1)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校园大型特色活动:集体大扫除、红色朗诵会、春秋运动会、重大节庆活动等;校园学科竞技活动:语文诗配画竞赛、数学思维PK赛、英语茶话会等;校园社团兴趣活动:硬笔书法大赛、秋季摄影活动、变废为宝活动等。教师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的同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以秋季摄影活动为例,透过各种秋景照片学生看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晴空一鹤排云上”、看到“奶奶”家的柿子树、看到“懒洋洋晒太阳的小猫”,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令学生思绪万千,纷纷说出自身经历和童年趣事,叙说由秋景照片所带来的联想,从而产生创作灵感,写出优秀作文。
(2)校外生活
校外环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小事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表达欲望。如父母为自己做了爱吃的鱼、闲暇之余全家一起去博物馆、家中小狗生病送医等都会引发学生情感起伏,产生强烈的诉说欲望;再如大自然中气势磅礴的山川、美妙绝伦的落日、五颜六色的落叶,动物园中熊猫、乌龟、狮子、羊驼等,或憨态可掬或优雅迷人,这些事物强烈的视觉刺激,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些生活场景给学生带来不同体验,丰富学生感受,让学生迫不及待进行分享和记录,充分体现出生活对写作的引领价值。
2.走近学科分析整合素材
(1)语文学科
语文教材是学生接受写作系统教育、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要立足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写作水平,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凸显新课标下课堂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现行教材文质兼美,涉及面广,教师要联系教材与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对教材选文中的作文素材进行整合,适当加工,丰富学生作文素材库。以《游园不值》为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古诗内容展开联想,进行二次创作,有学生写道:“一场春雨之后园子中的花都盛开了,叶绍翁看着满园春色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不禁想起自己的好朋友,他家的院子也一定很美吧。换上一件新衣服,穿上雨靴正要出门,又想到这时去朋友家是不礼貌的……”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二次创作能提升写作的趣味性。其次针对课后练笔,模仿原文创作手法遣词造句,学习写作技巧,以《落花生》课后练笔“路灯”为例,将路灯拟人化,诉说站在原地感受一年四季变化,看人来人往,无论刮风下雨都要为人们照亮回家之路的心路历程。这是仿照“花生”的写作手法,彰显新时代“雷锋精神”和“好人精神”。
(2)其他学科
小学阶段的学科安排科学合理,丰富多彩,在课程体系中有音乐课、体育课、信息技术课和自然科学课等,这些“边缘”学科蕴含大量的人文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作文的重要素材。作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开阔学生视野。以音乐学科为例,音乐是一种语言,传递信息,抒发情感,抚慰心灵,音乐作品中有大量的自然、文化知识,是学生通过音乐感受生活的途径。在学习民族歌曲时,学生通过音乐认识了壮族的山歌、苗族的龙船节,在作文时就能通过音乐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抒发爱国情怀。再如美术,树叶剪贴画的制作需要使用丰富的自然材料,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惊奇地发现不同树木的叶子有不同的形态与颜色,枫树叶是美丽的“红色五角星”、银杏树叶是精致的“扇子”、柳树叶似“飞刀”、莲叶像“小伞”等,这样在作文时就能准确地描述,写出精彩文章。
3.多种形式,提高创作能力
(1)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强调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生活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要突破课堂局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积累素材,丰富体验。以自然实践为例,将创作观察转移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感受细微变化,例如不同天气的云朵形态各异,如积雨云、地震云、火烧云等,感受花草变化,如昙花一现、向日花开、双色并蒂等,在神奇而广阔的自然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细节描写能力;再如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小记者社团等,通过帮助他人、团队合作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入感受榜样人物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從而在作文中更好地抒发情感,使文章更有真实感和生命力。
(2)情景创设
作文教学要立足作文主题,围绕学生身心成长和写作需求,创设相应的创作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体验盲人”的写作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深入了解盲人的世界,在室内体育馆创设盲人日常生活情景,要求学生带上眼罩转换身份,以盲人走路状态经过层层路障到达目的地,场地设置有中断或被“垃圾桶”占据的盲道、有缺乏警示标识的楼梯、有谢绝携带导盲犬的公交车、有看不见的红绿灯,一番体验之后学生感触颇深,从最初的新奇兴奋慢慢转化为沉默深思,真正体会到盲人生活的无奈和无助,痛苦与坚持,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当我的眼睛被眼睛蒙上时,只能用耳朵和手去接触世界,在平时看来普普通通的道路变得困难重重,在这场大冒险里,我希望社会能够对盲人多一些关爱”。用具体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灵感,深化学生的思想,学生才能写出内容丰富且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