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度再大 爱之则至

2023-03-01 04:19安妮清华大学
大学生 2023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院专业

文/安妮(清华大学)

找到真正喜欢的专业,不仅是大学试炼场的附赠礼物,也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环。在考入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抉择路口,一部分人作出了跨度很大的专业选择。大胆的决定背后,是对自我的深入认识,对代价的取舍和对梦想的坚定信心。

王铭亮拍摄的清华大学天文台星轨

化工系→新闻学院“第二次的选择,我不再盲目”

两年多前,王铭亮正在为保研奔波忙碌。他放弃了化工本专业的保研,新闻学院成为了他义无反顾的选择。选错了,意味着保研这条路不再为他畅通。

下定决心要转专业的那天晚上,王铭亮打通电话,联系了大一时在启明计划中认识的两个好友。“喜欢新闻你就去试试。”朋友的安慰与劝导里,唯有这一句一直回荡在他的脑海。

选择一个专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他并没有在高三时思考过。上了高中后,他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同意他报考省外的学校。

从小,他就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过分的关注与难以承受的关爱里。他每换一所学校,家里就会卖掉房子,在离他学校路程5分钟的地方再买一套。奶奶以前是一名会计,可能是职业的缘故,她要求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在控制之内,包括孙子几点该吃饭、几点必须睡觉。在上大学以前,王铭亮几乎没有独自出门坐过公交车,也没有单独跟好友出去玩过。

这些都让他非常向往可以独立做主的生活。为此,他高三时拼命学习。考上清华是他当时计划的全部。所以,在人生第一次选择专业时,他甚至不知道化工是什么就按下了鼠标键。“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好像也能学。”加上高中时喜欢解数理化的难题,就理所当然地把化工系当作了适合的选项。

大学生活开始后,他才反应过来大学与高中堪称天差地别。摆在面前的不再是游刃有余的高考题,而是怎么也弄不明白的知识点和随时都可能让他挂科的作业与考试。“弄不明白就拼命学”,即使不是期末周,王铭亮也经常通宵学习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直接去上课。长期下来,他的情绪、身体状态面临着双重崩溃。

后来他才明白,其实高中时的自己,喜欢的并不是数理化本身,而是具有挑战性的事物。他迷恋的,是把一个个难题解出来的成就感。当这个难度超出能力范围时,学科本身对他并无吸引力。一想到未来有可能要在实验室里度过一生,郁闷感就会涌上心头。

阴差阳错之下,他与新闻宣传的故事也在同步展开。

大一入学后,王铭亮的舍友当选了班长,看宣传委员的位置还落空,就拉他顶替了上来,一做就是四年。做策划、发推送、拍照片、剪视频……凡是和宣传相关的技能点,王铭亮全都学了一遍。后来,他编辑的稿件、拍摄的照片被很多人看到,陆续加入了系学生会、校学生会等组织。他慢慢发觉自己很喜欢与拍摄有关的一切,而摄影也成为了最低谷时期,情绪的宣泄口。

大三,是专业课难度最大的时候,推研也被提上了日程。面对竞争本就激烈的推研,王铭亮的成绩不算理想,那些工作经历、技能点也看起来毫无用处。

“你为什么不试试去新闻学院读研呢?”好友的一句反问让他从迷茫中清醒过来。他这才意识到,拍摄不仅可以是爱好,更可以当成专业来追求。那天晚上,他给父母打了一通电话。这一次,父母并没有强加想法,在沉默许久后,将选择权还给了儿子。

但跨系保研并非易事。在大三下学期学习高强度专业课的同时,王铭亮投入到新闻学院推研的准备中。抓紧学习新闻学理论知识、准备推研面试与笔试,申报推研志愿。

在保研本院本就不确定的情况下,分出一大块精力来准备新闻学院的保研,无异于彻底放弃了化工。这是王铭亮的取舍,也是在第二次的专业选择中,听从内心的背水一战。最终,经过一学期的埋头准备,他如愿接到了推研电话。

王铭亮大三时期的拍摄风格整体偏灰暗

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找到所爱,或许要跨很长一段路”

2021年12月,医学生李晓静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考试。

一直以来,李晓静在医学领域算得上是擅长。在真正接触临床以前,她一直都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她依稀记得自己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我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因为父亲曾经的梦想是成为医生,替父圆梦,是个不错的选择。”学医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她喜欢动手实操,选择了外科专业。她擅长解剖,是“万年不变”的解剖小组组长。

读了硕士以后,按照培养方案,李晓静开始每天跑医院,在临床轮转。忙碌的上班日常、不确定的手术时长……在与医生基本一致的日程中,她第一次零距离了解到医生这个行业。医生的工作除了治病救人,还有晋升压力和繁复的医患沟通等。而让她真正产生动摇的是在临床日复一日感受到的无力感。在临床,社会真实面一幕幕发生在她面前,让她感到无力。李晓静萌生了换专业学哲学的想法。

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这个决定。“七年学医的底子说不要就不要?”“学哲学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能干嘛,能找到工作吗?”“都到找工作这份上了,突然换专业,怎么想的?”……硕士毕业后,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就业或继续读博,李晓静没有犹豫,决定跨专业考博。

回顾备考的那段时期,李晓静感觉不算痛苦,读哲学让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对学科喜欢与否带来的明显不同。以前,她总是把读医学的论文文献当作学习任务。而在读马哲相关的书籍时,她会沉醉其中,想赶快读完,看看作者是怎么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李晓静希望将来能做一名研究人员,目前,她的方向是哲学知识普及。

人文学院→新闻学院→美术学院“创造美的事物,是一以贯之的梦想”

2022年9月,新闻学院的刘之航收到了来自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

大一时,刘之航进入了人文学院的中文系就读。当时的他,对专业的概念还很懵懂。后来,他时常看到新闻学院的朋友摆弄相机,构思、拍摄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作品。彼时的刘之航感觉自己想做的事情跟他们非常接近。思量过后,他降转到了新闻学院。涉足摄影领域,参加学院夏季专业课程,去到平遥拍摄纪录片。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他自学了平面设计需要的大部分软件,包括PS、AE等。

大三时,刘之航开始了跨系保研。他以为一切都会如计划一般在循序渐进中完成,直到2022年推研开启前的半个月。

刘之航所在的清华大学艺术团,每年都有几名推荐保研的名额。刘之航及身边的同学都认为他会顺利随艺术团的名额保研。然而,受2022年招生政策变动的影响,艺术团的大部分保研名额都留给了特长生,意味着非艺术特长生的刘之航“要另寻出路了”。

临近推研,这个消息无疑打乱了刘之航的所有计划,甚至是他的专业选择。刘之航选择的信息艺术设计是美术学院、新闻学院、计算机系合开的交叉专业,其中的“信息艺术”细分方向全校只有一个招收名额。就算是考研,全国范围内也只招收一个人。难度之大,时间之紧迫,双双压在了他的肩上。最终,刘之航还是将自己的第一志愿留给了这个可能性最小的专业。“当时有一种放手一搏的悲壮感在里头。那段时间,我早上睁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自己的作品集,晚上闭眼前做的最后一件事还是准备自己的作品集。”

这次冒险的选择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为自己的梦想做决定,“所以很早开始,我就跟父母沟通转专业这件事了”。经过和父亲一次深入的夜谈后,他最终说服了父母。

选文理、选大学、选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一个人一生会做很多次和专业相关的选择,有时并不知道这项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但做选择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一步步地看清自己的内心。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院专业
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院掠影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