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元生 张玉玲 涂云钊
科创意识融入双创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钟元生 张玉玲 涂云钊
(江西财经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13)
当前,双创课程存在的“重实践形式、轻双创磨练”现象一直是阻碍“卡脖子”困境破解的一大难题。为此,文章基于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一种“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双创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首先以“互联网+创新创业方法”课程为例,详述了基于OBE理念的“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双创课程的教学框架;然后,文章紧扣“从0到1”科创项目落地,从“科创导向”的双创课程内容重构、“思创融合”的双创课程教学实施和“三位一体”的学习评价等方面给出该模式的实现方案;最后,文章介绍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该模式对于学生提高双创项目的可行性、增强学生“从0到1”的科创意识均有积极作用。文章期望通过研究,能够为双创教育升级提供参考,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落地。
“从0到1”;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高科技封锁和打压等“卡脖子”行动不断升级,试图全面阻止我国的发展步伐。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指明了方向。其实,自2015年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高校就已纷纷开展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各类双创竞赛、双创课程层出不穷。但是双创课程多为普适化课程,专创融合度不足,双创实践普遍存在“重实践形式、轻双创磨练”等问题。为此,《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对双创类社会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2],如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两融合”,以及通过实践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三创”。而聚焦互联网公司“从0到1”的创业过程,强化“从0到1”科创意识和科创能力的培养模式,恰好可以用于解决“专创融合不足”和“重形式、轻磨练”的教学问题,这显然满足“两融合”和“三创”特征。为此,本研究基于目前针对双创课程的研究现状,结合本研究教学团队所开设的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互联网+创新创业方法”的建设实践,提出一种“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双创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并分析该模式的应用成效,以期为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从0到1”的科创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落地。
目前,高校开设了大量的双创课程,并对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在双创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相关研究认为我国创业课程教学大多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与专业融合不紧密[3];双创课程过于普适,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节,使其学习后无法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双创优势,从而对双创课程的满意度不高[4];双创实践与校外合作的内容和运行机制雷同,较少体现专业创新[5];深度融合计算机专业的创业课程较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6];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共有45门双创类课程,占比24%,其中大多数是基础类、通用类等普适性双创课程,只有少部分课程面向具体专业,这与前述研究分析相符。
近五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陆续涌现了针对其内涵、技术路径、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的研究[7][8][9]。在这些研究中,结合某一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多。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例[10],有研究者总结出学术内涵与育人元素、历史脉络与现实担当、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以卫星导航类课程为例[11],有研究者提出融合“北斗精神”的“循环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此外,也有结合双创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如基于ADDIE模型构建创业课程的思政化教学模式,执行明确教学目标、挖掘知识中的育人价值、编制课程教学指南、开展课程试点和教学评价反馈五大实施步骤[12];从塑造学生正确的双创观与“三观”、组建高水平互补型双创教育队伍、构建跨学科融合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双创课的课程思政模式[13]。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可知,虽然双创课程与专业融合、双创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已经起步,但大多以传统的双创教育通识课程为研究对象,未涉及“从0到1”科创意识培养与科创能力提升的双创课程,也没有针对社会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为此,本研究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方法”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设计了一种“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双创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以下简称“本模式”),以填补这一空白。
鉴于双创实践涉及知识面广,相关术语有多重涵义,因此本研究首先需要界定有关概念的含义,然后围绕“从0到1”科创意识与科创能力培养,设计“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课程教学的框架,并据此框架给出具体实施方案。
①创业:狭义上来说,创业可以看成是开办一家新公司;广义上来说,创业包括建立新项目和开创新事业。本课程中的创业指开办一家新公司、研发一个创新项目,直至商业上可行。
②“从0到1”:可分为三类创新创业,包括“从无到有”的科学理论或技术原创,实现这一点是最困难但也是最有价值的;“从弱小的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技术或项目重大突破,实现这一点是比较艰难的;“无中生有”的初创项目或公司,实现这一点是最基本的。限于本课程的师生水平和科创条件,追求“原创”和“重大突破”是培养“从0到1”科创意识的目标,初创项目或公司的“无中生有”是课程实践项目的实现过程。另外,“从0到1”也可以看成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如本课程用“从0到1”阶段来指定从初创公司白手起家到初步成熟的这一过程。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由美国学者Spady提出[14],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都强调学习成果,实行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教学改革思想,恰好符合“从0到1”科创意识与科创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本研究参考该模式构建框架。
本课程的选课对象是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有一定的项目设计和开发基础,但普遍不重视双创教育,更欠缺发挥专业优势“从0到1”创新创业的意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术创业的基本能力和原创意识,使其树立创新驱动创业的理念,适应“从0到1”科创人才的社会需求,提高其“从无到有”创办一家新公司或开创一项新事业的能力。其中,“成果产出”包括增强“从0到1”科创意识与科创能力(R1)、掌握“从0到1”科创知识(R2)和创新公司科创方案或科创作品(R3)等,并通过课堂表现(T0)、“从0到1”科创知识章节测验(T2)和“从0到1”项目实践答辩(T4)等“全方位考核”提高学习的挑战度,以成果的产出和全方位考核,倒推分解出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案,形成融入框架,如图1所示。受篇幅限制,这里省略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设计过程,仅给出设计结果。
图1 “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本课程教学的框架
由图1可知,融入框架将双创知识理论学习和双创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或硬融入。下文对双创课程进行内容重构,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1)以科创育人为导向,选择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双创课程主要有三类:①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双创动力的普及课程;②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旨在提高其基本知识、技巧、技能的系列专业课程;③面向参加双创实践的学生,旨在培养其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然而,高校实际开设的双创课程大多是“创业基础”“营销”“创业融资”等理论类课程,或纯技术创新课程,不符合计算机类学生的要求,更未涉及“从0到1”科创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的成果产出中,R1可通过学习和实践实现,R2可通过学习实现,R3可通过学习结合实践实现。据此设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是程序员与创业、创业项目定位、创新道路选择、商业模式探索、公司股权分配和“从0到1”双创实践,具体如图2所示。
表1 “互联网+创新创业方法”课程第三章的思政元素与教学案例设计示例
注:①限于篇幅,省略其他章节的内容;②一个思政元素可能包含在多个教学案例中,如T3.3分别在E3.2、E3.3、E6.1、E6.2中体现;③一个案例可以包含多个思政元素,如E3.1包含T3.1和T3.2。
(2)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精选与革新思政素材
本课程在精选思政案例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教学案例—授课章节的关联表,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案例设计相结合(如表1所示),为教学应用做充分准备:①聚焦IT科创领域,选择互联网经典案例,将爱国、正能量、重长远价值等元素引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精选“中兴制裁事件”和中美科技战、华为自主研发鸿蒙系统等案例;结合地域文化和本校实际挖掘思政育人资源,如利用江西红色创业优势挖掘红色思政素材。本课程结合20个思政案例,挖掘了爱国主义、敢于创新等24个思政元素。②聚焦国家大事,巧借时事热点,革新思政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及时将最新的科创大事、双创政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感受时代的变革和肩负的责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动态更新时效性较强的案例,及时淘汰或改编与社会主旋律相悖的案例,如讲解“无创新不创业:科创正道”知识点时,引入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自主研发新冠疫苗、“从0到1”人工合成淀粉等新案例,培养学生“明大势、创新路、接地气”的科创素养。
(3)“从0到1”的双创实践项目设计
本课程结合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基础,以真实项目为牵引,开展“从0到1”双创项目实践,引导其在实践中提升双创能力,增强科创意识。教学过程以“从0到1”双创项目为牵引,设定科创难度,引导学生反复打磨项目,锻炼其品格,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创设“从0到1”虚拟仿真实验,营造真实、生动的双创实践,让其体验创业全过程,结合专业水平训练其创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创业素质。实践选题限于科创类,鼓励攻克关键技术类选题,但不鼓励纯克隆式、纯商业模式创新类或营销类选题。
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本课程提供四类双创实践选项:①改进已有产品。在原有产品或开源项目的基础上,改进并增加新功能。②策划“从0到1”科创方案。学生组建小团队,全开放双创实践。选定创业项目后,挖掘项目的创新点、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设计合理的股权分配和融资计划、撰写商业计划书等。③研发科创产品。通过科技创新,“从0到1”开发一款商业上可行的新产品,该类双创实践对学生的技术基础有较高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实践难度。④开展双创竞赛实战,引导学生参加以项目为主的竞赛。
“思创融合”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其健康地成长成才。为了充分发挥思创融合的教育价值和协同共赢效应,本课程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紧抓课程四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思政目标),进行思创融合的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思创融合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基本流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运用等。
表2 “互联网+创新创业方法”课程第三章的思创融合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①以科创理念为抓手,整合“三点一式”(授课要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预期成效侧重点、教学形式)的思创融合教学内容。在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授课要点,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关键环节,再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以课程第三章“创新道路选择”为例,其思创融合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如表2所示。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计思创融合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本课程3.1节“无创新不创业:科创正道”为例,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讨论、问题导向性学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和选择创新道路,理解科技创新必须“走正道”的重要性。
本课程以“从0到1”科创意识为统领,构建“课堂—实践—考核”三位一体的成绩评定方案(如图3所示)。双创实践强调“从0到1”,课程考核突出科创性占比,以评促学与主、客观评价相结合,师生共同评分,多视角、全方面并采用测试、观察、答辩多种形式考核。本课程考核为百分制,其中课堂表现占10%、章节测验占15%、阶段汇报占25%、大作业占50%;各类考核环节分别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其中项目创新性和技术性的权重较高。
图3 课堂—实践—考核“三位一体”的成绩评定方案
本课程是面向江西省J大学软件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自2016秋季学期开课至今,共计8轮次、315人选修。校内外同行和学生对课堂学习效果、思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较高,2020年本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首先,本模式对提高学生双创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度有显著作用。本模式在2020~2021年第1学期(简化为201学期,其他学期也采用类似方法标记)开始采用,161~181三个学期没有应用本模式,为对照组;191~221五个学期应用本模式,为实验组。对照组的选课人数为教室最大容量,在增加实践的科创要求和加强课程考核后,选课人数急剧减少。根据期末大作业,估算科创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如图4所示。可见,对照组的得分均不及格,并逐年下降;而实验组选课人数稳步增加,各项得分也呈上升态势,学生“从0到1”的科创意识稳步增强;221学期因疫情提前结课,导致学生最终报告的打磨时间不够,成绩有所下降。另外,实验组的项目科创比例大大提高,随着学习的深入,72%的项目小组从模仿创新、科技含量低的选题,转到与“从0到1”科技创新有关的选题,如“心灵共振”“会议之手”“智配健康”等,均具有“从0到1”的科创特色。
其次,师生评价好,满意度高。本研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开展了满意度和学习收获等网络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效果感到满意(211选课班40人,仅3人表示效果“一般”,2人表示提升“不明显”)。大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与一般专业课或想象中的创业课不同,能做到专业、双创和科创相结合,增强了其专业学习动力;增加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双创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从0到1”的理解更深刻,也改变了“创业就要开公司”的刻板观念。学生评价指出:“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案例贴近生活,易接受和理解”“通过案例讨论、项目实践和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产品思维和创新思维,还培养了‘从0到1’双创落地的能力”。督导专家也评价“课堂气氛活跃,将‘从0到1’科创精神融入双创课程,既有利于双创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价值塑造,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图4 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最后,本课程提升了学生长期深造的动力,推动了科创人才成长。如211、221学期中过半数选课学生是因加权成绩较低而被调剂到互联网创业专业,多数对双创不感兴趣,混学分心态明显,更不愿意参加硬科技和长期迭代类的创新创业。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当年成功读研的比例为21.6%,明显高于同年级未选修本课程的15.8%,与选课前专业水平相比有很大进步。这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加深了对“从0到1”能力培养和科创理念的理解,更注重自身长远发展。
创新创业人才是新时代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力量。通过双创课程培养大学生“从0到1”科创意识,对于高校应对“卡脖子”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以“互联网+创新创业方法”课程为例,构建了“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双创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课程教学团队将持续研究思创融合方法,优化思政素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课程思政,借鉴当代科学家科技创业的经验,引导更多大学生投入到“从0到1”的创新创业中。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O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OL].
[3]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7):91-101.
[4]黄兆信,杜金宸.“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33-41.
[5]滕智源.高校“两融四合”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社会科学家,2021,(2):143-147.
[6]孙珊珊,刘丽娟.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评《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9):99.
[7]张旭,李合亮.廓清与重塑:回归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5):116-121.
[8]杨长亮,姜超.课程思政的三重建构和技术路径——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21,(6):87-92.
[9]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等.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21,(4):76-84.
[10]徐雷,李琲琲,夏璐.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4-9.
[11]李晓菲,黄观文,王乐,等.融入北斗精神的卫星导航类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测绘通报,2022(S1):13-16、32.
[12]徐千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9):85-90.
[13]吴加权.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45-47.
[14]朱永东,叶玉嘉.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112.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tegrating in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ZHONG Yuan-sheng ZHANG Yu-ling TU Yun-zhao
At 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the practice form and neglec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E) courses has been a major problem preventing the solution of the “bottleneck”. 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status,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of integrating “from-0-to-1”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I) consciousness into I&E teaching was proposed. Firstly, by taking the “Internet plus I&E method” course as an example, the teaching framework of integrating “from-0-to-1” S&TI consciousness into I&E courses based on the OBE (Objective-Based Education) theory was elaborated. Then, the realization plan of the mode was given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rom-0-to-1” S&TI projects,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tent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I-oriented” I&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integrat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I&E”, and the “trinity” learning evaluation.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model was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I&E project plans and enhancing students’ “from-0-to-1” S&TI consciousness. Through research, it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I&E education and help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from 0 to 1”;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G40-057
A
1009—8097(2023)02—0119—08
10.3969/j.issn.1009-8097.2023.02.013
本文受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方法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C21126)资助。
钟元生,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推荐系统、创业教育、软件工程实践教学,邮箱为Zhong_ys@jxufe.edu.cn。
2022年10月11日
编辑: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