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06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早期主要以侵犯皮肤、生殖器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会逐渐扩散至淋巴、血液循环甚至全身组织,导致多器官损伤[1-2]。早期诊断是提升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基础,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以高敏感度、高特异性的优势被普遍作为人感染梅毒诊断的“金标准”,但该种检测方式操作难度大、对医师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且费用昂贵,无法在早期筛查中推广[3-4]。此外,在检测指标选择方面,外周血液中IgG抗体在诊断原发人梅毒感染中需要动脉监测,而以IgM阳性为原发感染的指标会出现假阳性的情况。近年来,人们发现特异性IgG抗体(Tp-IgG)亲和指数(AI)在诊断原发性感染性疾病中效果较好,该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只需在常规IgG的酶免疫反应中进行尿素变性、洗脱便可实现[5]。目前,特异性IgG抗体亲和力法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诊断中均得到应用且效果显著[6-7]。本研究则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Tp-IgG AI在原发人梅毒感染诊断中的可行性。
1.1 样本来源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87例,其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1.5±7.8)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3±0.4)年。纳入标准:(1)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指南共识:新版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18)》中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硬下疳及皮疹等症状;(2)临床资料完整,检查依从性良好;(3)患者对试验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伴其他传染性疾病者;(2)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损伤、免疫系统疾病者;(3)意识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
1.2 方法
1.2.1 ELISA检测TP-IgG及TP-IgM:实验前30min将试验试剂置于20~25℃的环境中,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步骤:(1)按照1∶101的比例稀释血液样本;(2)将被纯化的TP抗原的聚苯乙烯孔,在各孔中加100μl阴性、阳性对照和稀释样品,预留1孔不加试剂;(3)将反应板盖上后放置于(37±1)℃环境孵育60min;(4)孵化后加经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人-IgG、IgM结合物(购自丹麦DAKO生物科技公司),再行孵育和清洗,加原色和酶底物避光处理,再加H2SO4抑制液,最后用酶标仪测定各孔OD值。
结果判定标准[8]:TP-IgG酶标仪检测的OD值≤0.25为阴性;0.25 1.2.2 ELISA法检测TP-IgG AI:(1)血清标本以1∶101稀释,加入被纯化TP抗原的聚苯乙烯孔(每例均做平行2孔),37℃孵育;(2)一孔用PBST缓冲液洗涤5次,另外一孔用PBST洗涤1次,使用蛋白变性剂(尿素8.0mol/L+硫氰酸铵3.0mol/L+盐酸胍4.0mol/L+二乙胺35.0mmol/L),10min后PBST洗涤1次;(3)所有孔加100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人-IgG结合物(1∶6 000),37℃孵育1h,去除孔内液体,用PBST洗涤5次,在每孔中加显色剂,经H2SO4终止反应后测定孔内OD值。AI=温和蛋白变性剂洗脱孔内标本OD值/(PBST)洗脱孔内标本OD值。 1.3 观察指标 (1)感染类型分组标准[9]:基于TP-IgG、TP-IgM抗体检测对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进行分组:既往感染组(A组),TP-IgG检测为阳性而TP-IgM检测为阴性;继发/再感染组(B组),TP-IgG检测为阳性而TP-IgM检测为弱阳性;原发感染组(C组),TP-IgG检测为阴性而TP-IgM检测均为阳性/强阳性。(2)TP-IgG AI诊断原发人梅毒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以是否为原发感染者分为两组,分析不同诊断标准时TP-IgG AI诊断原发人梅毒感染的效能。实验中分别以TP-IgG AI<20%、<25%、<30%、<35%、<40%、<45%、<50%等标准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3)对比原发人梅毒感染及非原发人梅毒感染患者TP-IgG AI值及分布情况。 2.1 87例患者感染类型情况 87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经TP-IgG及TP-IgM检测结果显示,既往感染组52例(59.77%),继发/再发感染组患者14例(16.09%),原发感染组21例(24.14%),见表1。 表1 87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的类型分析 2.2 TP-IgG AI在原发人梅毒螺旋体感染与非原发感染的效能 基于TP-IgG与TP-IgM检测的结果,以是否为原发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分为两组:原发感染组21例,非原发感染组66例。分析显示当TP-IgG AI值>35%且<40%时Youden指数最高(0.732),见表2。 表2 检测TP-IgG AI不同标准时的敏感度、特异度 2.3 原发与非原发人梅毒螺旋体感染组患者TP-IgG AI值及分布情况 非原发感染组患者 AI值显著高于原发感染组(t=8.105,P<0.05);非原发感染组患者AI值多分布在45%~50%,而原发感染组多集中在<35%,非参数检验u=7.635,P<0.05。见表3。 表3 原发感染组与非原发感染组TP-IgG AI值及分布情况 梅毒螺旋体感染早期呈潜伏状态,可无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多系统器官损伤,甚至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0-11]。该症按照病情进展情况一般分为Ⅰ~Ⅲ期,且随着分期的进展不仅对自身机能损伤更为严重,还会提升传染性。梅毒螺旋体无法在体外生长,因此梅毒感染的诊断及疗效评估需要依靠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做综合评估,尤其依赖实验室血清学指标[12]。梅毒血清学实验中依据抗原类型分为非特异性抗原、特异性螺旋体抗原两种类型。TRUST主要用于检测梅毒血清非特异性抗体,但非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会随着病情进展与梅毒病毒活动性呈平衡态,因此多被应用于疗效评估、复发或再感染的血液学指标[13]。梅毒特异性抗体及非特异性抗体同时检测能够一定程度排除生物学假阳性显像[14]。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梅毒管理指南[15]中多推荐将特异性抗体作为梅毒早期筛查指标,从检测效率来看特异性抗体的检出时间较非特异性节约两周时间,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则能够帮助医师发现感染,并且迅速响应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TP感染后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IgG、IgM及IgE等抗体,因此通过检测TP-Ig抗体便可间接判断[16];与此同时,鉴别既往感染、继发感染及原发感染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TP-IgG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患者最先产生的抗体且能长期存在其体内,已有大量实验室建立了TP特异性IgG抗体ELISA检测标准,但多以自己设定的标准为参考值,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再加上TP-IgG在诊断时需要动态监测导致漏诊率高,因此无法在梅毒感染筛查中推广。TP-IgM也是在病毒感染早期产生的抗体,但其在血液中持续时间一般低于16周[17],基于TP-IgM出现早、存留时间短的特点能够作为原发人梅毒感染的诊断指标。但仅通过检测TP-IgM抗体鉴别原发性人梅毒感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少部分感染患者血液中特异性IgM长期存在[18]。(2)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期间很容易被其他病毒感染产生干扰或交叉反应,从而出现假阳性[19-20]。(3)部分潜伏感染、复发感染者血液中也存在少量的被激活的特异性IgM抗体。TP病毒感染早期机体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亲和力较低,经几周发育亲和力不断增加,因此TP-IgG AI鉴别诊断原发TP感染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依据TP-IgG、TP-IgM联合检测对87例患者的类型进行区分,结果显示既往感染占比59.77%,继发/再发感染占比为16.09%,而原发感染占比为24.14%。观察发现当AI值<40%时原发TP与非原发TP的鉴别诊断Youden指数最高为0.732;此外,发现原发TP组患者AI值明显低于非原发感染组(P<0.05)。观察AI值分布情况发现,原发TP组AI值多集中在<35%的范围,而非原发TP组AI值集中在45%~50%区间,由此说明TP-IgG AI能够一定程度鉴别诊断原发TP感染。 综上所述,TP-IgG AI诊断原发人梅毒感染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的不足有两个方面:首先,纳入样本量较小,可能造成实验结果偏倚;其次,未依据病情程度(Ⅰ、Ⅱ、Ⅲ级)来观察TP-IgG AI的差异,希望在以后尽量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为人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2 结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