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李万浪 张文慧 马飞翔 陈万流
(1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2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3新沂市中医院)
脑卒中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缺失症,以失眠最为常见〔1〕。脑卒中后失眠不仅诱发引起患者神经生理功能失调,还会影响机体日常功能,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速度,加重躯体负担,影响脑卒中后康复进程〔2,3〕。因此积极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失眠尤为重要。目前临床针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多进行心理干预、药物及物理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但老年人年龄较大,认知能力较差,心理干预情况不甚理想,且西药治疗易产生依赖性,临床不建议长期使用,临床治疗受限。中医疗法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疗效,且具有安全性高、依从性好等优势,其中以耳穴压豆最为常见,通过使用王不留行籽按压耳穴,以刺激耳廓穴位药物经经络传导,发挥调节脏器功能及平衡内分泌的作用,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4,5〕。针灸治疗失眠多采用泻法,而温针灸则是将针灸与艾灸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作用,而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可调节人体阴阳与气血,三阴温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和中安神之效〔6〕。但目前针对三阴交温针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失眠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拟分析三阴交温针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失眠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新沂市中医院治疗的82例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脑卒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7〕中诊断标准,失眠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8〕中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中不寐痰热心扰证,主症:不寐、心烦、胸闷脘痞;次症:口苦、泛恶嗳气、头昏目眩、痰多口黏;舌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满足以上主症三项或两项,并兼有两项次症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失眠发病在脑卒中后;③均为首次发病者;④入院治疗后脑卒中病情控制,意识清楚,可配合完成相关研究。排除标准:①发病前伴有严重睡眠障碍病史者;②脑卒中发病前2 w使用过辅助睡眠类药物者;③发病后遗留认知功能障碍、意识不清、语言交流不畅者;④穴位局部出现皮肤溃破者,无法实施针灸治疗者;⑤依从性较差者。根据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女22例,男19例;年龄60~76岁,平均(68.37±5.09)岁;失眠病程5~42 d,平均(10.63±3.68)d。观察组女24例,男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8.70±4.87)岁;失眠病程6~45 d,平均(10.56±3.91)d。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参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10〕中相关防治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抗凝、降压降血脂、控糖等治疗,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情绪及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
1.2.1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取神门、皮质下、交感、心穴,常规局部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0.6 cm的医用胶布中,对准消毒穴位贴敷,用手指按压,3 min/次,3~5次/d,贴敷1次可持续使用2~4 d,耳穴按压以耳朵发热、发红、发胀为宜,并根据患者失眠情况选择单耳或双耳压穴(以双耳交替多),连续治疗6 w。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阴交温针灸治疗,取患者双侧三阴穴,常规消毒皮肤后,采用长40 cm,直径0.3 mm的一次性针灸针,快速直刺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使得患者酸麻胀感后,在针灸柄上套上一段艾柱,自下端点燃施灸,温针灸过程中避免艾柱条掉落烫伤皮肤,1壮/次,8 min/壮,留针30 min/次,1次/d,5次/w,连续治疗6 w。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 w分析中医证候评分及睡眠质量。(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进行中医证候评估,分别根据主症(不寐、心烦、胸闷脘痞分)及次症(口苦、泛恶嗳气、头昏目眩、痰多口黏)严重程度计分,其中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0、1、2、3分,舌脉根据有无计0、1分,总分32分,评分越高中医症状越严重。(2)睡眠质量: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评估表(PSQI)〔11〕评估,包括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催眠药物应用7个维度,均采用4级(0~3分)评分法,总分21分,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Shapiro-Wilk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及χ2检验。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后6 w,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6 w,两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应用评分、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各维度评分比较〔M(P25,P75),n=41,分〕
续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各维度评分比较〔M(P25,P75),n=41,分〕
祖国医学将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为主要病机,并在情志不畅、内伤积损、外邪侵体等诱因作用下,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脑窍而致病发〔12〕。失眠在祖国医学中被归属于“不寐”“目不瞑”等范畴,认为病因病机与忧思过度、邪气客与脏腑,卫气行于阳而不入阴、胃不和则卧不安等有关〔13〕。《素问·逆调论》一文中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故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脾胃失司,而致气化无力,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致痰阻中焦,痰热内扰,而至失眠。
脑卒中与不寐病因综合来看,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相通性,病理因素均有痰、火(热)、虚,且病因均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相关,且二者基本病机均与阴阳失衡相关〔14〕。脑卒中后情绪异常或过度忧思病情,至心脾受训损,心神失养则不寐;脑卒中后气血亏虚,正气亏损,而致心失所养而不寐,易或是脑卒中后脏腑功能失调或不思饮食,致脾胃受损,酿生痰热,上扰于心或痰阻中焦,而不得安寐〔15,16〕。故脑卒中后不寐主要病机可概括为阴阳失交、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遂。中医治疗应以补虚泻实、调和脏腑阴阳为主要原则。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失眠尚未制定规范的标准,但临床中针灸、灸法、耳穴压豆等方法均在失眠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灵柩·口问》一文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故耳穴可反映及治疗相关疾病,且使用的王不留行选穴刺激可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及调和阴阳的作用〔17〕。三阴交属太阴脾经,是针灸治疗失眠的常用腧穴,可浮阳入阴,神守于内,具有养血安神之效〔18〕。本研究结果提示三阴交温针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失眠症状,提升睡眠质量。分析其原因为实施耳穴压豆治疗取神门、皮质下、交感、心穴刺激,其中神门穴输出的气血与心经本源相同,可补心经元气、平阴阳在,刺激该穴具有补心益气,安神降火作用。皮质下穴可抑制大脑皮质兴奋及抑制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针刺该穴可改善患者失眠、多梦及情绪问题。交感对自主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刺激该穴可起到解痉镇痛作用;心主神志,刺激心穴可宁心安神,清泻心火。因此刺激上述穴位可起到镇静、镇痛、安眠的作用。
针法是治疗失眠常用的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中医疗法,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出入治疗失眠。而温针灸是针法中的一种,即将艾绒裹于针尾,点燃加热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仅具有艾灸温经散寒、升阳举陷、行气通络等作用,还同时兼具针刺经穴配伍与针刺手法结合作用的疏通经络、协调阴阳及调节脏腑的作用〔19〕。因为温针灸综合艾灸与针刺效能,以针刺为主,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取穴经络,达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促进整体与局部协调,达到调节全身,标本兼治的目的。而三阴交出自《针灸甲乙经》,位于胫骨内侧面后院,左右两穴,属太阴脾经,是肝经、脾经、肾经三条阴经交会穴,具有补益肝肾、健脾养胃、调血养血、滋阴潜阳、安神助眠的作用〔20〕。因此脑卒中后失眠患者温针灸三阴穴可起到调节阴阳及脏腑功能,改善睡眠。而温针灸三阴交与耳穴压豆两者联合治疗,其中温针灸可有效刺激全身经络,推动机体分泌大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睡眠-觉醒周期的形成,而耳穴压豆则发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两者联合相互补充作用,增强调节脏腑功能作用,调节阴阳平衡,达到镇静、宁心安眠,治疗失眠的目的。
综上,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实施三阴交温针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利于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