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烁
(渭源县会川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渭源 748200)
钱学森教授创造性的提出了“立草为业”的概念,把草产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渭源县草产业紧紧围绕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以“草畜转化、畜食转化、食工转化”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生产布局、集约化加工、市场化经营的完整体系。
渭源县按照中央及省市领导提出的“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等指导意见,将“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大范围推广优质牧草种植。1982年9月15日渭源县财政局、农业局印发《关于1982年耕地种草情况及1983年耕地种草计划的报告》,当年调进苜蓿草籽8 865 kg,配送至路园、北寨、大安、秦祁、新寨、庆坪、祁家庙、城关等8个公社,配送苜蓿草籽22.5 kg/hm2,并派技术干部传授苜蓿种植方法。全年耕地种草1 094 hm2,其中苜蓿种植323.64 hm2,草木樨种植97.1 hm2,老芒麦0.334 hm2,其它品种牧草673 hm2。《渭源县1984年干旱山区种草试验实施方案》文件提出:落实中央领导“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指示,为我县北部地区种植各种牧草,尽快恢复植被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地点位于大安乡善家铺社、赶羊口社、大涝子社、堡子湾社、马家岔社、谈家窑社6个点;起止时间由1984至1987年;试验内容包括优良牧草小区对比试验、草灌乔结合对比试验、荒山荒坡南北坡及沟壑种植试验、荒坡牧草保护和种植牧草对比试验;试验品种有紫花苜蓿、红豆草、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英国一年生草木樨、老芒麦、披碱草、无芒雀麦及沙打旺等。1988年11月25日《定西地区种养加综合技术承包项目1988年工作总结》文件提出,渭源县示范点户均牧业收入在1 000元以上的31户,占总户数的14.2%;500~1 000元的70户,占总户数的34.4%;渭源县引进一年生牧草“籽粒苋”分别在试验示范点和推广点两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栽种观察,经小区测产,盛花期产鲜草62 250 kg/hm2。1989年5月10日《渭源县种草养畜、农牧结合实验研究总结报告(1984—1988年)》文件指出,试验地大安乡大涝子村推广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117.32 hm2(红豆草33.34 hm2、紫花苜蓿46.64 hm2、沙打旺13.34 hm2、老芒麦20 hm2、无芒雀麦4 hm2);全村1988年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5.64 hm2,畜禽养殖数量同步增加,全村大家畜存栏由1983年的216头增加至1988年的458头,人均牧业收入9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4.8%;试验结果表明:在草畜矛盾突出、群众生活苦难的版干旱山区,可以充分利用土地面积较大的资源优势开展种草工作;坚定不移的走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的道路,是同类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应大力推广。
新世纪以来渭源县牧草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牧草种植基地及牧草加工企业相继建立,成为了推动养殖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重要产业。2002年9月22日,渭源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渭源县饲草料产业调查报告》指出:全县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8 466.7 hm2,年种植一年生牧草4 333.3 hm2及饲料作物2 000 hm2。综合治理“三化”草场20 000 hm2,“四荒”地综合治理8 400 hm2,在北部大安、北寨、新寨、秦祁、黎家湾等五个乡镇建设20 000 hm2陡坡耕地种草片带;在南部杨庄、田家河、会川3个乡镇建成2 666.7 hm2饲草料基地。2020年建设“草畜一体化资产收益项目”,财政投资1 000万元,建成集优质牧草种植、收购、加工和养畜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村级集体+建档立卡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北寨、大安、秦祁、路园4个乡镇的26个村集体利用扶贫资金配股的方式获取资产收益,在北寨镇、大安乡各建成集优质牧草种植、收购、加工和养畜为一体的龙头企业2个,并通过资产收益增设公益性岗位,从而增加建档立卡户收入,共同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截止2020年底,北寨片区草畜一体化建设项目新建干草库2 255 m2、饲草青贮池1 531.8 m3、粪污处理厂1 450 m2,购进青饲料收割机、打捆机、拖拉机、脱粒机、装载机等设备,累计投资600万元;大安片区草畜一体化建设项目新建羊舍3栋4 000 m2、草料棚1 000 m2,购置揉丝粉碎机2台、小型装载机1台,累计投资400万元。
2022年全县种植优质饲草种植面积16 526.7 hm2,其中新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1 020 hm2,种植燕麦等一年生牧草6 120 hm2,种植粮饲兼用玉米9 506.7 hm2;鲜草产量达到164万t。同时,该县着力加快“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鼓励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等形式,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优质牧草的规模化种植,建设相对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优质饲草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4个,总面积280 hm2;在北寨、大安、秦祁、新寨、麻家集5个乡镇建立紫花苜蓿和燕麦良种繁育基地20个246.27 hm2。在优质牧草推广方式上,该县通过实施粮改饲项目,选择专业收贮企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116家实施主体,通过签订责任书、订单收贮合同以及规范收购指导价等措施,确保农户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收益,全县2022年收贮玉米1 513.3 hm2,收贮量6.81万t。
该县通过“组建技术服务队伍、建立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引进加工机械”等3项有力措施,促进了饲草料加工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在组建技术服务队伍方面,该县以主管部门畜牧中心为主导,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1支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由技术人员对接养殖企业(合作社、规模户)进行草牧业专业技术的讲解与帮助。二是在建立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方面,该县以划片的方式,确定南部乡镇、北部乡镇、中部乡镇3个片区,依托具备饲草料调制加工条件的田园牧歌、会源等7家草畜一体化牧草加工企业(合作社),建立了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2022年完成订单饲草种植面积6 073.3 hm2,签订饲草购销订单1.527 4万t,为全县饲草料的供应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在引进加工机械方面,充分利用省市下达的“粮改饲”等项目资金,积极引进推广土地耕整、播种、收获等先进适用山地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建立饲草机械区域服务中心,切实提升机械化水平。2022年全县推广各类牧草种植、收割、加工机械645台(套);全县商品牧草加工8.02万t,完成窖贮微贮饲草51.13万t。
渭源县通过推动草产业的发展,为调整农业结构和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在如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闲置农田面积不断扩大的现状下,草产业相比传统的农业生产,具有管理较为粗放、种植周期长(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生长期可达5至7年),劳动力需求量低等特点,逐步成为了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产业。同时,渭源县草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草产品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有了明确的社会协作,草畜生产链条基本完善,草产业成为了“种草养畜”、“过腹还田”的重要一环。据调查,至2022年底渭源县建有饲草料加工企业34家,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4家,各类畜禽养殖企业(合作社)400余家。
近年来,渭源县将草牧业作为助推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以引进良种牛、良种羊扶持到户的方式,分年度实施了“养殖业到户项目”“东西部扶贫养殖产业项目”等多批项目。仅2022年度,引进良种牛859头、引进良种羊2 510只,扶持“三类户”(即: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1 110户;在政策扶持带动下,全县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养殖总量显著增长,2022年底,全县存栏牛7.55万头、羊26.12万只。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饲草料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022年,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渭源县起草了《关于以养殖业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种养主体分离,种养循环不畅,稳定成熟的种养结合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确定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要求,引进高产、优质的饲草品种,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优质饲草生产基地。预计到2025年,全县饲草种植面积达到45 333.3 hm2,年产鲜草200万t以上;全县饲草加工量达到50万t;饲草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渭源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交汇地带,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牧业发展上,部分地区农户依然保持着放牧的习惯。发展草产业可有效保障饲草料供应,促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减轻天然草原压力,保障天然草原良性演替,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草产业通过行业专家提出的“立草为业”的概念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但在渭源县农村的生产实践中,草产业仍然处于农业和畜牧业的从属地位。牧草种植主要以养殖企业和养殖群众为主体,由于养殖群众和部分养殖企业主在观念上对于草产业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渭源县虽然有较大的牧草种植面积,但牧草种植地块大多是山坡地和撂荒地,地力肥沃的川沿耕地占比较少;牧草产量不高,且难以大面积开展机械化种植和收割。
渭源县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是当前草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截止2022年,全县紫花苜蓿、红豆草、饲用燕麦等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面积仅有246.47 hm2,并且规范化种植和经营的程度低,产业效益不高,县内集牧草种子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草产业企业仍是空白,优质牧草种子仍然以购进为主。
渭源县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初步具备了生产、加工、经营的产业链条,但在各个环节中仍然存在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低,市场经营体系缺乏等诸多问题,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尚未形成职业化分工,致使草产品加工率低、购销不畅,草产业整体的发展模式仍然有待完善和健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畜产品已经成为了和粮食产品同等重要的生活物资。因此,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当前粮食的结构性问题,将养殖业、草产业提高到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高度,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加大对于草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协调政府相关主管单位、金融部门和草产业经营主体(牧草种植户、牧草种植企业)相互对接,构建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同时,通过政策落实,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草产业建设,构建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落实粮改饲、优质牧草种植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实施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饲草料生产加工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增强渭源县草产业企业综合实力,提升渭源县草产业发展水平。同时,紧紧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协调衔接资金用于草产业发展,有效增加草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购进草产品种植收割和加工机械、给予生产补贴等形式,解决从业者的生产物资困难问题,激发从业者发展草产业的积极性,不断夯实草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