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探析

2023-02-27 15:53王新娣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业

刘 刚,王新娣,徐 俊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并就“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为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依循。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粮食产量增速放缓,加之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已上升到商品化和政治化并存的高度,给全球农业生产与贸易带来巨大挑战。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如此,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三农”问题关乎我国国家安全与发展。我国虽然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元,但人均资源短缺,且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历程,“三农”问题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全过程。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对于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农业强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义重大。概括来说,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农本”思想为其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农”的论述为其生成提供了学理支撑,而国外关于乡村建设的经验为其生成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农本”思想的扬弃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尚书》中云:“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②参见曾运乾注、黄曙辉点校《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6页。这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周朝时期统治者就已开始重视农业并认识到农业对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巨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力发展农业,为兼并争夺土地制定“富国强兵”目标,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各种“重农”思想逐渐出现。

在农民问题上,商鞅将“重农”与“重税”相结合,对农民和土地进行约束,对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活动进行限制和约束,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使秦国成为了富裕强大的国家。商鞅采取的措施虽然促进了农业生产,但是给农民生活带来了较大负担。与商鞅不同,孟子主张以仁政感化民众进而实现统一,认为要使国家安定和谐,必须让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农业发展解决了人们衣食住行等问题,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基础,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农民富裕道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三农”发展现状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③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6页。。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迈向共同富裕。

受中国古代“农本”、“重农”思想影响,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粮食节约和土地问题。在节约粮食上,“去淫侈之俗,行节俭之术,使车舆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④参见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瑰玮》,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页。,从维护等级制的角度宣传节俭思想,在社会上营造崇尚节俭的氛围,使民众抵制奢靡浪费。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主义的冲击和部分媒体的不良引导,一些消费者为追求面子和时尚,造成粮食浪费。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内容,应该从小给孩子们灌输,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群众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可以极大减轻我国粮食生产供给端压力。在土地分配上,汉末思想家仲长统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认为地主和土豪不能肆意掠夺兼并土地,不随意扩张势力范围,并保证农民能够耕耘一定数量的土地,维持农业生产和发展。这种做法虽可保证农民有地可种,但依然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对古代“农本”思想进行提炼升华,摒弃了剥削农民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0页。,“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集中体现在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②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0页。,“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③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1页。。我们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坚持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和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按照农民意愿推进承包权、经营权改革,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④参见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53页。他认为国家在农业经济运行中只是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如果直接干涉民众的经济经营活动,则会“与民争利”,扰乱正常的经济运行活动,主张国家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顺应经济社会的自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要跟着市场走,而不是跟着政府走”⑤参见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⑥参见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⑦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在粮食价格上,“要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⑧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7页。。在对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吕氏春秋》有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进行农业活动生产的主体是人,天与地则是外界自然环境因素,概括了农业生产活动中各要素的辩证关系。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是在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的,违背客观规律,就会事与愿违,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乡村振兴等问题,坚持“要按规律办事”。

中国古代“农本”思想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农”论述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的作用。农业生产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问题,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同时,农业生产可以为其他社会生产提供物质资料,促使人们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产生新的需求,进而不断扩大物质生产范围。此外,农业生产还保障了人类的繁衍生存,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2015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农业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小农经济,而随着社会发展,小农经济弊端逐渐显现,因而需要改良小农经济,发展大农业。在小农经济向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让联合的劳动者来经营大规模的农业”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因此要走大规模集约化经营道路。此外,资本主义私有制阻碍了农业健康发展,要消灭私有制,建立集体公有制,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越来越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4页。。无产阶级政党要积极宣传,让农民自愿结成合作社,将个人占有的土地逐渐过渡到集体所有。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注重“统”与“分”的辩证关系,发挥“个人”与“集体组织”的优势,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他深刻分析农村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市场、政策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发展需要走新型合作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到少数人手里”②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页。。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统筹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③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农民问题的阐述是从农民贫困生活入手,分析农民贫困现状及原因,引导社会对农民贫困给予更多关注。在关注农民贫困过程中,马克思认识到政治社会改良只能在短时间内对农民生活产生一定效果,长期而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关系从而改变阶级分化的现状。因此,马克思希望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依靠工农联盟能够解决工人阶级、农民以及社会暴力革命之间的问题,在无产阶级联合农民的过程中,要消灭小农的土地私有制,逐渐实行生产资料公有。

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④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领导共同负责的领导机制,以及驻村帮扶和第三方监测评估机制,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宣布,“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防范规模性返贫,尤其是因学返贫、因病返贫,不断稳定脱贫能力,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乡村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剥削农民为代价而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化大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资本家剥夺,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为城市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导致城市越来越富裕,农村越来越落后,农民越来越贫困。新兴资产阶级无情掠夺、剥夺农民土地,导致大量农民被迫与生存资料分离,涌入劳动力市场。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农民数量庞大的现实指出,“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⑤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4页。,避免“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⑥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4页。,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农联盟、生产资料公有等思想,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学理支撑。

(三)对国外乡村建设经验的借鉴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农业发展可以促进国家工业化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资料。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其中,现代部门以机器化大工业生产方式为主,传统部门则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多采取手工劳动方式,边际产出相对较低。随着科技发展,传统部门的手工业劳动者逐渐成为“隐性失业者”,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在乡村社会中,农民是主体,不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要提升农民的职业地位和声望,从而更好地建设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中,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增收,更好地实现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富足,同时注重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和职业自豪感,增强全社会对农民职业的认可度。

二战结束后,法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为摆脱危机,法国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破除发展瓶颈,加快了乡村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出现了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对此,我们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①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9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12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我国不断完善对农民的保障机制,让农民成为更受社会尊重的群体,大幅提升农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建设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其他国家建设乡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借鉴了国外有益经验,重点结合中国乡村建设实际,有助于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发挥农民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和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农民、农村、农业政策历史嬗变的继承和创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总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农民阶级特性以及各阶层特点,发现农民阶层具有很强的革命性,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②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更是革命的主力军,因此要广泛团结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协会,极大增强了农民凝聚力。针对中心城市起义失败,毛泽东同志客观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得工农红军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在不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形成了“党管农村的传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其政治功能,对于新时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③参见习近平著《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00页。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都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要保障,新时代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知识的掌握,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职能,贴近人民群众、走进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农民的诉求。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总结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农民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农民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是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群众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调动了农民革命以及建设国家的热情。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①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②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00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实现农业工具现代化以及生产技术现代化,以社会改革为主、技术改革为辅,农业工作者也要不断学习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此外,毛泽东同志还认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技术,要统筹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扫除文盲政策的推行,不仅提高了国民基本素质,还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知识文化基础。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融合是保障我国农业安全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为确保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人才相适应,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农民,就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③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2页。。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验总结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④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8页。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保证农村稳定和全面发展。农村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关键,在农业发展上,政府要放宽政策,鼓励、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⑤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农业是基础,为人民提供吃、穿、用等生活资料,工业应该支援农业。工业越发展,农业越需要得到更多重视。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适应科学与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规模经营、集体经济,使农业生产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在农民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⑥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主体,要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集体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等,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业经济。乡镇企业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摆脱贫困落后的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⑦参见《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在农民问题上,要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积极性能否被调动,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能否得到维护,农村生产力能否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在农业发展上,要依靠科技发展振兴农业,利用先进科技成果,促进农业高效发展,重大新型科技研发工作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农村建设上,要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办事。

胡锦涛同志指出:“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⑧参见《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7页。在农村发展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在农业发展上,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要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支持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国家发展工业化,存在“两个趋向”,即在发展初期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趋向,以及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基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在农民收入上,要依靠科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采取“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创新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受制于有限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而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发展空间大,在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布局乡村建设,将极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农村发展进入立体三维态势,从纯粹的经济投入、经济增长发展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统化发展。生态旅游开始在城市居民中流行,城市居民到农村可享受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色、风光,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城乡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生产力要素由之前的平面向立体空间扩充,不断向城市-农村“生命共同体”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力推动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谋取更多物质利益,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理论基础,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理论孕育于实践之中,缺乏实践的支撑,理论便会失去生命力。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基于他扎根基层、同人民群众相联系的实践,立足于中国“三农”发展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陕北时期的“三农”情怀

1969 年1 月,习近平同志与其他知青一同乘坐专列奔赴陕北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辛历程。初到梁家河,他在生活上“过四关”,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在陕北时期,他广泛阅读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善于用比较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培养了爱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为后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

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工作期间,深入了解了农村最真实的情况。在当选为村支书后,他带领乡亲们做了很多实事,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办沼气是他当年在梁家河为村民办的一件大实事③参见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104页。,解决了当时社员点灯照明和烧火做饭的问题。他还带领村民用铁锹等工具打了一口井,解决了村里农业灌溉和村民吃水问题。此外,还成立了铁业社、代销社等,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增加村民收入。他坚持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培育了浓厚的“三农”情怀。他曾说七年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④参见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市县乡镇干部,要熟悉农业、了解农业,农作物的种类和品质、节气、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是要懂的,不懂要抓紧补课。”⑤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87页。

(二)河北时期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同志大学毕业后,国家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他主动要求回农村到基层工作。1982 年3 月至1985 年5 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他仍然保持着在梁家河工作时的艰苦朴素作风,充分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倡导下基层、作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他发现正定因高征购而使百姓负担过重,造成“高产穷县”现象,便通过积极向上级领导反映实际情况,降低征购标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他还在全县开展了关于“思想解放、大胆改革”的大讨论,提出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解决了农民粮食种得多、交得多,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问题,提高了当地领导班子和群众的思想认识,为后期农业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人才和科技对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作用。早在1983年在正定工作时,他就制定了“人才九条”,通过政策大力引进人才,破解人才瓶颈。在专家指导下,农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产量。他还依托正定的地理位置制定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提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①参见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习近平在正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的经济发展方针。农村要立足农业优势,为城市提供服务,城市要利用工业长处帮助、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工农商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依托城市、发展多种经营方式的融合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他在正定工作期间,组织正定县委工作人员编写《正定古今》,这对正定县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②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24页。。

(三)福建时期的“大农业”理念

1985 年6 月到2002 年10 月,习近平同志先后在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在厦门,他提出“厦门城市规划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转变”的思想和“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③参见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习近平在厦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页。,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军营村发展农业和林业,等等。在宁德,他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放在首位,扎根基层“三进下党”,推动建立“四下基层”制度;同时,他还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理念,帮助农民解决思想贫困问题,引导农民走“大农业”发展道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以农业商品观念替代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④参见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页。。在霞浦,他结合盛产大黄鱼的地区优势,提出发展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实现以沿海带动山区的“经济大合唱”。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非常重视生态问题。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提出在立足地区特色产业基础上,保护好培育特色产品的环境,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善于把科技示范、创新结合起来,走具有闽东特色的科技兴农之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⑤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8页。,“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⑥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6页。。

(四)浙江时期的实践密码

2002 年10 月至2007 年3 月,在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和省委书记时期,他提出要跳出“三农”抓“三农”⑦参见习近平著《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并以“五个务必”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在农业问题上,针对浙江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习近平同志结合浙江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提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科技、农业制度创新。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带动“三农”发展,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在农村问题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民群众对农村居住环境不满意、农村公共服务欠缺等问题,要求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将城市文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不断向农村延伸、覆盖,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人民幸福感和归属感大幅提升。2005 年8 月15日,他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在农民问题上,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他认为应鼓励农村继续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引导农民“走出去”、“留下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利用。此外,他还重视教育对农民的思想创新作用和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作用;重视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实施结对帮扶制度,帮助农民持续增收,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上海时期的经验总结

2007 年3 月至10 月,习近平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他依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强调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作用,依托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坚持农业科技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在推进农村建设上,强调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①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对推动“ 三农”发展的思考与实践》,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911890175191817&wfr=spider&for=pc。。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上,他强调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另外,在走访金山区时,他发现当地农民能从黑陶制作、民宿文化发展中获得额外收益,就强调对珍贵文物、珍贵文化的保护传承。在静安区走访调研时,他发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短板,因而强调加强基层党建的系统性。在走访浦东新区时,他不仅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非常重视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强调要保障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从陕北到上海,习近平同志经历过贫困地区的落后,见证了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坚定了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的信念,形成了对“三农”工作的经验性思考,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基础。

四、结语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提供了新时代破解“三农”发展问题的理论指导,为世界其他国家推动“三农”工作提供了理论借鉴和中国智慧。在实践上,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三农”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研究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能更好地了解我国“三农”工作的发展脉络,把握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因时因地解决“三农”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保障社会和谐安定,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