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工程最多的人工运河
——《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与管理卷》介绍

2023-02-27 00:16:19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河道

吕 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1 概 述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发展于秦汉及隋唐宋,兴盛于元明清时期,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按照历史阶段和区域划分,大运河可分为隋唐大运河(东西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部分,全长近3 200km,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多、修建难度最大且至今仍在发挥航运、输水、灌溉、行洪排涝、生态景观等水利功能的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大运河两岸已经形成了至今仍被沿袭且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记录及传承保护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和挖掘利用大运河科学价值,对于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内容介绍

2.1 编纂背景及篇章结构

2012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启动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运河志》编纂工程。在百余位国内一流专家历时8年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运河志》终于在2019年9月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面世。全书共9卷11册1 400万字。9卷分别为《总述·大事记》《图志》《河道工程与管理》《通运》《城镇》《社会文化》《人物》《文献》《附编》,采用方志体例、以分类叙事的方式,全面记述了中国大运河的河道变迁、水利工程、运营管理、漕运通航、重点城镇、社会文化现象、重要历史人物、主要文献和大事记等内容。

其中,《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与管理》卷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编纂。大运河是水利史研究所一直持续至今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1979年以来,水利史前辈们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水利史稿》(上、中、下)(1979,1989)、《中国水利史纲要》(姚汉源,1987)、《漫游中国大运河(英文版)》(姚汉源等,1987)、《漕河图志》(姚汉源等,1990)、《京杭运河史》(姚汉源,1998)、《中国科技史·水利卷》(周魁一,2002)、《灵渠工程史略》(郑连第,1986)、《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蔡蕃,1987)、《中国治水史鉴》(顾浩,2006)、《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估》(谭徐明,2013)《中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史》(郭涛,2013)、《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蔡蕃,2014)等诸多学术专著,对引导我国各领域专家深入研究大运河科学价值、研究大运河历史文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大运河遗产的传承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次编纂的《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与管理》卷吸收参考了大量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本书内容除概述和附录外,共分为13章49节。13章分别为京杭大运河的7个分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两个分段:永济渠、通济渠;以及浙东运河、灵渠、关中漕渠和管理。每章各节分别记述了不同时期的河道变迁和水利工程分类、分布、特点及工程管理等方面内容。

2.2 大运河河道变迁简述

中国的地形地貌是呈自西向东三级阶梯,这种西高东低梯级下降的地貌特征,影响着中国主要江河水系的宏观格局,我国大多数河流因此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春秋初期,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中原的黄河流域、荆楚的江汉流域、吴越的江淮流域3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最快,各自形成了一个独立、繁荣、兴盛的政治、经济中心,导致各封建诸侯国对赋税征集、税谷或进贡物收缴、土地获取的需求日趋强烈,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态势。因此,沟通南北的运输通道成为迫切需求,人工运河的开凿自此兴起。从春秋至当代的2 500年间,人工运河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长江中下游区间运河及沟通长江、淮河水系的运河开凿,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沟通长江-珠江水系、沟通黄河-海河水系的运河开凿,隋唐宋时期全国东西大运河体系的形成,元明清时期全国南北大运河体系的形成,清末运河的整体衰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运河复兴等几个阶段。

2.3 大运河水利工程简述

中国的气候是季风气候,导致中国南北、四季降水不均。每逢夏季,保障大运河航运的重点任务就是防洪,特别是防御大江大河的洪水;每逢冬季,保障大运河航运的重点任务就是水源储蓄,特别是非常缺水的京杭运河高脊——济宁南旺。另外,黄河夺淮后的泥沙淤积也是治理的重点。所以,大运河工程类型的重点主要是围绕如何保障大运河河道及工程的汛期安全、大运河河道枯水期的充足水量、大运河河道高脊上的水量分配、大运河南北船只的翻山越岭、大运河南北船只的江河穿越等。因此,大运河上水利工程的类型包括防洪工程、水源工程、河道工程、节制及通航工程以及枢纽工程等,且数量众多。这些水利工程对于保障大运河船只的顺利通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杰出成就。

2.4 大运河水利工程管理简述

大运河规模宏大,工程复杂,动员人力物力巨大,建设与管理都相当复杂。但在漫长的运河建设与管理实践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总结出一整套京杭大运河的工程建设指挥体系、运河管理指挥体系、漕运运输指挥体系,并制定了一套完善、严密的章程规划、制度措施,为保证大运河历代浩大工程的建设目标得以成功实现和保持运道长久通畅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大运河的当代使命和我们的任务

3.1 大运河的当代使命

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中国地图上划出了一条自东北(爱辉)至西南(腾冲)的人口密度分布突变线,国际命名为“胡焕庸线”。该线以东国土占43.71%,人口占94.39%,该线以西国土占56.29%,人口比例却只占5.61%。2000年,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东南地区正是历代大运河覆盖的地区,可以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与大运河奠定的古代交通网络密切相关。大运河为中国上千年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当前,大运河又迎来了新的使命。2002年,我国首先开工建设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及工业用水、生态和农业用水正在做出重要贡献。2023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重点河段河势控制,针对重点河段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构建重要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大运河将为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3.2 我们的任务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相关部门也制定出台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沿线8个省区分别出台了分省规划,构成了大运河“四梁八柱”规划体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水利部在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通过优化配置调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供水、京津冀鲁4省市本地水、引黄河水、引滦河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进行集中补水,持续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4 结 语

姚汉源先生20年前在《京杭运河史》序中曾这样写道:“运河的伟大功绩在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平衡政治经济的影响,使国家更团结、更巩固。”“现在经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是它的复活,也会恢复许多人的记忆。还有它发展的历史中,带来的水运方面工程和管理经验也不无可供现代借鉴处。”“使中华民族为这条有两三千年历史、经过亿万人精心经营的活文物古迹而自豪。它可以作文明古国之非徒有虚名的实物证据之一。”《中国运河志》对于未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河道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44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