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坚实屏障
刘献登在中国青年网上撰文指出,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作为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法之所向,治之所归。当前,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高度融合,网络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了解世界、汲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网络风险的防御能力不足等原因,使未成年人在享受互联网便捷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网络欺凌、网络沉迷、危害身心健康等多重风险,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条例》的出台,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将涉及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都进行了清晰、明确的界定,切实用法治的规范、法律的权威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坚实屏障。
良法善治,重在实施。维护和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这项系统工程里,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行动。《条例》明确了国家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家庭、学校等各方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责任义务。各责任主体唯有立足职责职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科学上網的监督与协调,做到既各负其责,又齐抓共管,才能共同撑起未成年人的网络晴空。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条例》的出台,是深化网络综合治理、推进依法管网治网的重要举措。《条例》将违反规定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关说明,为实施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此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并不是让其“断网”“戒网”,关键在于良性引导,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畅游”时,要始终牢记文明上网、绿色上网。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条例》的出台为推进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事业奠定了法治基础,用法治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坚实屏障,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分钱”早餐里爱有“十分”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吕小宁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据媒体报道,冬季来临,为鼓励学生养成早起、晨练、晨读好习惯,合肥师范学院从12月11日起至本学期结束,向全校学生发放“一分钱”励志早餐,每天早上6点半发放100份。无独有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推出“一分钱”爱心能量早餐,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一分钱”早餐活动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关注,它的兴起和“出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高校对学生的温情关怀。“一分钱”早餐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让学生在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中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不少人患有“起床困难症”,“早起吃饭”这样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已经被很多同学列入“愿望清单”。“一分钱”早餐活动的出现,给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理由,同学们早起的热情不仅仅来源于可以享有一顿价格低廉的丰盛早餐,还来源于亲身参与学校这一充满温情的校园活动时体会到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同学们形成自律、勤奋的良好学习状态。
对于学校而言,“一分钱”早餐活动向整个社会展现了亲切温暖的校园形象,成为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这种做法展示了学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价值理念,将“润物无声”式的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一分钱”早餐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养成早起、晨读、晨练的好习惯,而且在早餐时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信息、建立友谊的新的社交互动场所,在校园内营造出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校推动开展“一分钱”早餐活动,用充满人情味儿的方式帮助青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向青年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获得了青年的普遍好评,真正起到了贴近青年、影响青年的良好成效。期待社会各界在“一分钱”早餐活动的基础上汲取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形成长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奋发有为、和谐温暖的社会文化氛围。
(以上信息选自有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