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始于南宋,它是一种以天然生漆为原料,采用涂漆、打磨、推光等工艺制成的漆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具有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美细腻的特点,这些不仅使福州脱胎漆器成为一种美观实用的工艺品,更反映了其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文章旨在深入研究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特色,分析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脱胎漆器;夹纻;工艺;传承;创新
一、我国漆器的辉煌历史
我国是最早应用天然大漆材料的国家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朱红漆木碗,距今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漆器工艺在战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漆器样式非常丰富,以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中的漆器为代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可分为祭器、酒器、乐器、木雕车马彩绘、金银彩绘灌木板等,由此可见漆器在战国时期的广泛应用。
秦汉时期漆艺达到鼎盛。唐代漆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宋漆工艺以质朴的造型取胜,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是素髹漆器。明清时期漆器工艺进入全盛时期,在历代工艺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漆艺的传承和发展,漆艺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得益于数千年历史的漆艺发展,当代漆艺行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加注重技艺和审美的深度结合,主要表现在材料美、工艺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当代漆艺注重实用性,常见于家具、文具、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中;注重欣赏性,诸多旅游景点内常见的民俗工艺品中便不乏漆画、漆摆件、漆墙饰等。由此可见,当代漆艺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
福州脱胎漆器是我国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成为我国漆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国内外的赞誉。
福州沈氏脱胎漆器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脱胎漆器逐渐开始外销,产品种类十分丰富,有瓶、盘、盒、屏风、挂联、家具等。在技法上,不但有传统的素髹推光、闪光沉花、生漆描金、堆漆、雕漆等工艺,还发展出了薄料、台花、彩漆晕金等创新工艺,并生产出了一大批精美的漆器远销海外,被誉为“东方的黑宝石”,其中尤以沈氏脱胎漆器闻名。
著名漆艺匠人沈绍安(1767—1835),字仲康,清乾隆年间闽侯宫县(今福州)人,善漆工,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创始人。沈绍安平时以漆匠为生,闲散时自制一些小型漆器以贴补生活。他生于清代鼎盛之世,又值福州漆器业繁荣时期,博采各家之長加以改进创新。
据传,有一次沈绍安在给当地县衙修理匾额时,发现匾额的木料虽然已经腐朽,但漆灰麻布裱贴的底坯却完好无损。他因此得到启发,经过不断地实验和完善,终于在传统的夹纻木胎工艺基础上恢复并改良了夹纻工艺,创新使用绸、绢等精细布料与漆结合进行裱脱,使脱胎漆器的胎体更为精致轻薄、质地更为坚固耐用、造型更加细致,其所制作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追捧。清光绪四年(1878),闽浙总督许应骙从福州精选了一批沈记漆器(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作坊所造)献于朝廷,慈禧太后十分喜欢,遂命收存入宫,并赐沈氏兄弟二人五品顶戴。沈绍安创立的漆器脱胎制作工艺,大部分工序沿用至今。
福州脱胎漆器以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古朴大方、装饰典雅绚丽、色泽光亮如镜而著称,因而成为福州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制作技艺传承有序,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艺人们通过精心制作,将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州脱胎漆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艺人们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使脱胎漆器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福州脱胎漆器也不断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艺品。
三、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特色
福州脱胎漆器的传统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塑形、裱脱、髹底漆、漆绘四个步骤。其艺术特色有以下特征:
(一)大小各异、推陈出新
福州脱胎漆器品类众多、大小不一,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福州脱胎漆器的品类,从坯胎上来看,可分为脱胎(即夹纻胎)、木胎、塑料胎等;从产品功能与用途上来看,可分为欣赏陈设品与生活日用品两大类,有传统工艺品、仿古复制品、日用普及品和旅游纪念品等;从产品款式、花色和规格上来看,可分为瓶、盘、盒、具、围屏、挂联、挂框、漆画、箱、架、漆木家具、脱胎动植物、仿古文物等18类1200多种。
福州脱胎漆器品种的发展过程,从沈绍安脱制简单的夹纻佛像、弥勒、观音等之类开始,逐渐发展为制作花瓶、盘、盒、茶具、烟具等日用品。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脱胎漆器品种在发扬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经过老艺人、工艺师和设计人员的努力,不断进行创新设计,结合时代需要和体现时代特征,大胆创造和发展了不少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使传统漆艺与现代装饰相结合、漆画彩绘与美化生活相结合、继承传统工艺与大型泥塑脱胎相结合,为发展与提高漆器技艺做出了新的贡献,且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还为酒店、餐厅等生产各种漆木家具、室内装饰漆器摆件等,并为各地博物馆复制各种古代文物。
(二)造型美观、质地轻盈
福州脱胎漆器的生产制作,只要通过泥塑模型就可以翻制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来,因而在造型上能够实现多样化。同时,其脱制范围广、适应性强,产品造型美观、轻巧、仿真、不易破碎,具有独特的功能性。
如两米多高的大型脱胎仿铜座狮就是利用福州开化寺门口的一对石狮作为模型成功脱制的一种典型产品。1959年最早试制成功的一对雄伟高大、形象逼真的脱胎大狮,至今仍然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1972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有两对仿古门蹲狮,踞于会场正门两侧,其气魄之宏、体态之伟,仿若千钧鼎鼐,但人们却可以双手拥之而起。巨大和轻巧,在福州脱胎漆器中能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真可谓巧夺天工,郭沫若所吟咏的“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为最形象之描绘。1982年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举办的1982年世界博览会上,在中国馆的大门口就陈列着一对口衔圆珠、腾空跃起的仿铜脱胎大狮;1983年在香港举办的福州工艺品展览会上,大门口也同样摆着一对脱胎守门狮,许多港澳同胞和外宾都赞不绝口。一位菲律宾华侨参观后还赶回马尼拉把全家人都带来参观,并合影留念。
(三)色彩瑰丽、光亮如镜
福州脱胎漆器还有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其产品明亮腴润、莹然悦目,能达到光可鉴人的程度。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有关学者就曾说过:“福州漆器从外表上来看是最有魅力的,从实质上来说是最纯净的。它的髹漆涂层甚至是完美无瑕的,光泽色彩变幻的深度以及产品的庞大规格、金底色和彩绘的协调,都是令人赞赏的。”
人们对福州脱胎漆器的良好印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饰上的丰富多彩。正如《髹饰录》所指出的“千文万华,不可胜识”,福州漆器艺人打破以大漆褚黑色为主调的局限,在多色漆运用的技巧上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而在色彩的效果上又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如在先之彩漆晕金、朱漆描金、嵌银上彩、仿古铜等,而后之宝石闪光、沉花、台彩、铁锈铜斑等,这些竭尽巧思的装饰艺术,是那样的奥妙无穷、引人入胜,因而产品庄严绚丽、光彩夺目,一向为全国业界同行所仰慕。
据《闽侯县志》记载,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的主要经验,一是研究漆术,二是巧施颜色,因而沈家后裔继承传统技艺,都能精心研究髹漆、调色技术,并十分讲究入漆颜料。据说新中国成立前,沈幼兰在上海设有经营部,除推销漆器产品外,还特意引进西德狮马牌的名牌入漆颜料,研究调色配方和上色工艺,保证“兰记”所制作的漆器产品色彩效果,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执同行业之牛耳,并采用揩光技法,用瓦灰、油类加上发丝等辅料反复研磨,使漆器表面光亮。
福州脱胎漆器的外观色彩,除继承传统的上光、上色技法(有厚料、薄料之分)和金、银箔材料之外,还广泛采用各种自然纹样髹饰法,使装饰更加丰富、色彩更加艳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磨漆画的产生以及装饰材料如闪光磷、锡箔、蛋壳等新材料的运用发展,使漆器髹饰技艺更向前提高了一步。尤其是赤宝砂、绿宝砂的装饰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如仿古铜、仿玉石、仿陶瓷、仿釉变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真是色纹奇巧、变幻百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漆器色彩的美妙,给人们美化生活和精神享受提供了条件。
四、总结
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风格形成于清代,历经200多年的演变历程,其题材、种类、表现手法和用途,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实践告诉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福州脱胎漆器是福建工艺美术乃至中国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艺人在认识世界中改造自然和陶冶艺术情操的成果,更是构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体系的重要精神标志之一。
我们作为漆器艺人,唯有广采博猎、精益求精,把握沈氏脱胎漆器真正的艺术内涵,多浏览、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名家大作,不断地拓宽思路,让更多的表现手法融入创作中,才能让福州脱胎漆器这一民族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更好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马思源.明清漆器制作工艺及其生产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宫旭红.论福州脱胎漆器的流变与传承性——兼论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状态与困境[D].北京大学,2009.
[3]傅永和.从福建博物院馆藏脱胎漆器看传承与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3):35-37.
[4]翁宜汐.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J].艺苑,2014(05):85-87.
[5]任华东.中国当代陶瓷美学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4):85-91.
[6]陈磊.基于福州地域文化的脱胎漆器工艺研究[D]. 江南大学,2008.
[7]陳磊.从民俗文化看福州脱胎漆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1):179-181.
[8]周怀松.福州脱胎漆器特点及其工艺剖析[J].中国生漆,1983(03):24-26.
[9]蔡友灵.现代漆艺产业之反思[J].天工,2021(06):110-111.
[10]张扬.变涂技法在漆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王旭,福建福州人。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建省漆艺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现就职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有限公司,专长漆器,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维韫学习漆艺。作品曾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牡丹大圆盒》获第四届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金奖,《牡丹富贵大圆盒》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