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景涵
《梧桐树》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家奚其明所创作的。奚其明1941 年生于重庆市,自小就对音乐非常感兴趣,1954 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大学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于1966 年毕业[1]。目前是上海芭蕾舞团驻团作曲家,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梧桐树》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兼职教授期间所创作。
《梧桐树》由国家一级编剧杨展业作词,杨展业1951 年生于上海市,大学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攻编剧专业,1981 年毕业后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从记者一路晋升为编辑部主任,目前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宣传总监、上海市政协委员。
《梧桐树》创作于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城市面貌不断翻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由于时代的巨变,人们的生活场景不断发生着变化。此时奚其明、杨展业正处于中壮年时期,一方面远离家乡在城市中拼搏,事业饶有成就;另一方面童年青春的回忆又在他们心中不断涌现,激起了无限的思乡与追忆过往之情。于是,他们在《梧桐树》中记录着对过去纯真童年的美好回忆、赞叹、伤感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歌曲《梧桐树》为二段体曲式结构(见图1),4/4 拍,每分钟76 拍,歌曲曲调整体缓慢、悠扬。该曲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引子(1-6)、A 段(7-15)、B 段(16-21)、尾声(22-25)。其中,引子部分较弱的力度采用了七和弦、小三和弦、属九和弦等,这些和弦具有紧张性,加之缓慢的速度,从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忧郁的氛围。
图1 曲式结构图
旋律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合理地组织旋律,展现多样的情感[3]。《梧桐树》整体上旋律起伏较大,其中引子部分为上升式旋律线,是对情感的铺垫,A 段、B 段则是波浪式旋律线,速度比较缓慢,给人一种深情舒缓的感觉。在此对A 段和B 段的旋律展开分析:
A 段为陈述乐段,具有抒情性。旋律起伏较大,首先是切分节奏结合下降式的旋律线,形成一种低沉的忧郁感,伴随着歌词“远方吹来……温存的绿荫”的进行,旋律也层层递进,表现出一种百感交集、渴望重回那个纯真年代的心情。然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因此也只能叹息“噢!听不见!”,这个地方使用了两句短小的下降式旋律线,较好地表达了对时光不再的惋惜之情。
B 段为完整的抒情乐段,旋律进一步拓宽,并且呈现上扬的趋势,共同将歌曲推向高潮。分解和弦式伴奏的使用,对情绪起到了较好的助推作用,附点节奏加强了向下一拍进行的倾向,使得音乐的抒情特征更加突出,表达了作者不断前进的动力以及对于生活积极向上、往前看的态度。
《梧桐树》中丰富的和声变化,使音乐具有萧瑟、浪漫、积极等氛围色彩。从引子开始,采用了一系列的七和弦,构成了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IV7,#V7,II7,I 7 这几个和声具有落寞而浪漫的特征,加上运用分解式的织体、前紧后松的节奏,打造出了一种萧瑟、落寞的氛围。将II 级琶音转移到小三和弦上,从而让低音部分更为饱满、细腻。随后四分音符平稳前进,给情绪的转变进行过渡,然后运用两个不和谐的V9 和弦,进行前拍旋律的八度模进,吸引人们步入回忆的世界中。三连音下行到全音符,犹如长长的叹息,表达了一种不舍与无奈,同时声部上方三组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配合力度的减弱,将人们引入一个更高的视角,逐步看到那些过往。可以看到,这部作品运用了很多的不和谐音响。协调的音响能让人感到舒适、和谐,而不协调的音响能够吸引人关注,牵动听者的思绪,并更能描绘内心的惆怅、伤感之情[4]。
1.气息控制的要点
演唱《梧桐树》第一段第一句歌曲时,要保持平稳的气息,发声平顺、缓慢舒展。
第二句气息先浓后淡,逐渐散开,发声由低音逐渐转为高音,并在第一个“宁静”的“静”字唱完后,应进行短暂的停顿,利用该间隙调整呼吸,然后发声渐转高音,唱完第二个“宁静”,在该过程中不可有意地去抬高或压低喉头,要配合情感的缓慢抒发,用最舒缓的感觉唱出最“真诚”的歌声。
第三句在唱“我心中的梧桐树”的“梧桐树”三个字时,发声渐缓,每一字气息都要适当拉长,特别是最后一个“树”字,气息要保持平稳,发声音量由大到小,逐渐消失,要让听众感受到“平滑”的感觉,歌声如“香气”般缓慢舒展开来,声音虽断,但意犹未尽[5]。
第四句“噢!我心中的梧桐树”。在演唱该句时,“噢!”字有两次重复,过程中气息要保持平稳,发声要平顺、缓慢,音量要基本持平,但中间部分音量要些许提高,而后马上恢复原音量。后半句“我心中的梧桐树”,要注意开头“我”字与前半句“噢!”结尾的气息与发声无缝切合,不能给听众有断点的感觉,“梧桐树”的“桐”字音调呈旋转式缓慢上扬,声音拉长,并在切合到“树”字的瞬间,音调就立刻下降,缓缓结束。
在演唱第二段中第一句时,气息整体保持平顺,发声音调、音量和演唱速度保持平稳,演唱到“只等到播种时节来临”时音调、音量逐渐上扬,特别是到“时节”的“时”字时,音调及音量明显转折上扬,演唱过程中音调提升,气息下沉,切记不可将气息提到胸腔位置,不可伸缩下巴,而应该收紧下巴,声音保持圆润、厚实。
在演唱第二段时,气息总体保持平稳,但前后会有些许变化,气息先进后送,发声前后也有些许不同,前两小句“哦遍地是,哦遍地是”发声音色相对较为浓厚,演唱速度较为舒缓,后两小句“生命的精灵,精灵”演唱速度整体更为舒缓,且较前两小句演唱速度减慢,在演唱第二小句的过程中音色要圆润。
第二段的第三句与第一小段的第三句相同,该句为两小句相同的歌词,前后两小句曲调也相近,发声、气息等要求也基本相同。在演唱“我心中的梧桐树”的“梧桐树”三个字时与第一段的第三句相同,每一字的气息都较“我青春的梧桐树”的“梧桐树”要适当拉长,特别是在最后一个“树”字,保持平稳的气息,自然打开自己的喉头,发声音量由高渐低,直至消失,给观众以“行云流水”般顺畅的感觉。
第二段的第四句同样类似于第一段的第四句,在演唱该句时,“噢!”字有两次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气息保持平稳,发声音调、音量及速度稳定。后半句“我心中的梧桐树”,开头的“我”与前半句“噢!”的结尾气息准确切合,演唱至“梧桐树”的“桐”字时音调缓慢旋转式逐渐上扬,声音拉长,但音量保持不变,并在切合到“树”字时,音调立刻下降,发声时拉长音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给人以随风飘远的感觉。对于高音的处理,要注意气沉,避免出现气浮的情况,并时刻提醒自己要收紧下巴,保持舌头放松,不可出现舌头蜷缩的情况,让气息流动更加顺畅。
2.共鸣腔体的运用
《梧桐树》的旋律大部分为中高音区,演唱时更注重头腔共鸣的运用。如“噢!我青春的梧桐树,……我心中的梧桐树”,在演唱“我心中的梧桐树”的“梧桐树”时需保持平稳的气息,在高音位置,要稳定喉头、打开口腔,通过鼻腔以上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实现声音的振响,获得头腔共鸣。而对于这个“高位置”的把握,可以用想像中的“高位置”歌唱发声:“高位置”即咽壁顶端,在演唱时,我们可以在幻想小舌头后面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有一条水平线,而发出的声音就在这个线条上振动。当我们的声音贴着咽壁向鼻咽腔里集中时,此时鼻咽腔会出现一个集中的小共鸣点,气息在扩张的空腔里振动,进而发出集中而闪光的音色。
3.咬字吐字的要求
对于歌曲《梧桐树》的咬字吐字,整体要柔和,每个字的情感都应交代到位。咬字要准确、圆润,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要学会咬准字头,就是在发声时,应该将重心放在字的字头部分,使其饱满有力,进而保证声音准确清晰地传递出来。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咬字头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学会运用口腔肌肉摩擦技巧,准确咬字头,表达声音,然后以自然轻松的状态进行字腹的发音,做到字正腔圆、声音饱满有力。字尾应尽量轻柔归韵,使字音在相对平稳、舒缓的节奏中进行。
另外,演唱这首歌曲时还要注重吐字的清晰与灵活。要保持清晰,主要需要收清字尾,对于单韵母字的收尾,不管时值和音量怎么变化,演唱者的口型都要保持不变,比如说本歌曲中的“一(yi)”“树(shu)”“叶(ye)”“绿(lü)”“此(ci)”“梧(wu)”等;对于复韵母尾字音的收尾,从比较响的字腹过渡到比较弱的字尾上来进行收音,并且要保证字音的清晰程度,比如说“秋(qiu)”“存(cun)”“林(lin)”“心(xin)”。收尾时以唇部为着力点,口腔由小到大变化,归韵到位,使字尾清晰。在这一类字音的收尾中,要正确分辨鼻音的特点,把前鼻音和后鼻音区分清楚,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改变,如“见(jian)”“年(nian)”“风(feng)”“桐(tong)”。吐字要基于歌曲的节奏和进程的发展,让吐字的速度和气息达到平衡。
1.表演的处理
基于《梧桐树》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应保持表情的温和,然后随着歌曲情感的变化,逐步转变面部的表情。对于A 段的表演,面部表情应展现出淡淡的忧伤,并且愁绪逐步加深。B 段从“噢!我童年的梧桐树”开始,表情要带有一点惋惜,目光望向远方的同时要聚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般,一只手放在胸前,表达对于过往童年的珍惜与追忆。第二段的情感则是积极的,表达向前看的生活态度,因此,演唱这里时要逐步舒展眉目,目光变得淡然,来表达释怀,同时双手张开仿佛即将要拥抱一般,来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最后在体态控制方面,要用柔和、成熟的身姿,给观众以良好的体态交流,从而在细节方面深深地打动观众,将聆听者卷入震撼与感动之中。
2.情感的处理
此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平稳舒缓;全曲赞美了梧桐树给人类带来的温存绿荫和蓬勃生机,又暗喻了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对青春幸福的渴望。
演唱此曲的难点在于情感层次的表现,要深刻理解词意,既表现出对梧桐树的赞美眷恋之情,又表现出对绿荫凋谢、美景逝去的惆怅之情;既表现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又表现出对青春幸福生活的渴望。
声乐演唱中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因此,在演唱一首作品时,歌唱者要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将自己置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深入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并为之感动,然后使用各种演唱技巧来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使得自身演唱和原作的创作意图吻合。
《梧桐树》创作于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为二段体曲式结构,旋律起伏较大,丰富的和声变化,渲染了浪漫、萧瑟、回味、期盼等氛围色彩。歌词淳朴、简雅且又饱含深情,表现出对童年的追忆、不舍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歌唱者在演唱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创作者、创作背景,准确地把握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合理地运用演唱技巧,通过平稳舒展的气息控制,使得声音明亮、圆润而稳定;运用好腔体的共鸣,让声音更具穿透力;并注意吐字清晰,字尾归韵准确;最后要做好演唱的处理,包括肢体与眼神的表演以及情感的处理,从而使歌者的演唱声情并茂,感动自己、感动听众,给观众留下“余音绕梁”之感受。
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及亲身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要唱好一首作品不能只是唱会,而要了解作品,了解作品风格,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并把发声的技术技巧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之中,才能较准确地诠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