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实践策略探析*

2023-02-26 04:39李文美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活动

邹 霞,李文美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课后服务是“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抓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服务活动。新时代背景下,打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成为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一项有力举措。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在现实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却面临着重重阻力,其育人价值并未得以充分彰显。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契合为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提供了可能。为充分发挥两者的育人功能,以课后服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探索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实践策略成为当下的迫切要求。

一、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现实契机

面对课后服务教育实践平台未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未得到充分体现的现实境遇,将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能充分彰显各自的优势,为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提供了现实契机。

1.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教育实践平台

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了课后服务的主体责任,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课后服务基本上实现了有序开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供需失衡、吸引力下降、活动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后服务这一教育平台的育人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基于此,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充分发挥教育平台的实践育人功能成为加快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进程的关键环节。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后服务的实施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提升课后服务实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该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化地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也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要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受教育者多种素质的综合性教育。[1]我国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国家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劳动教育有效开展。2022 年4 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新课标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充分彰显了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纵观劳动教育在我国的具体落实情况,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由于受“中高考是人才培养指挥棒”观念的影响,劳动教育在我国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近年来更是频繁出现了大量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致使劳动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局限化甚至异化的被动境地。[2]针对劳动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的实施窘境,为劳动教育寻找有效的实施路径和实践载体成为保障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二、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内在逻辑

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的目标追求一致、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相契合等方面,两者体现出来的一致性为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提供了可能性。

1.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的目标追求一致

全面育人是课后服务的价值旨归。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大量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导致中小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学业负担,学生的五育发展不均衡。而“双减”政策厘清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本质,强调学生的发展要五育并举,使基础教育回归正确的育人轨道。课后服务作为转变学校育人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育人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育人。

育人为本是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得以更新,更加强调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关键一环,育人为本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本质追求。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和课后服务的最终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指向“育人”这一教育本质要求。因此,两者在育人目标层面的契合为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提供了前提条件。

2.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相契合

首先,在内容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内容之一,为丰富课后服务活动的内容提供了参考。目前已颁布的政策只对课后服务的实施内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并未对课后服务的具体开展内容做出强制性的规定。所以,目前课后服务的具体活动内容安排多是由各地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探索的,在时间安排和内容选择方面具有很强的变通性。这为各地各校特色化实施课后服务留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课后服务的提质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安排丰富的、更具育人价值的活动内容。[3]而劳动教育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板块。因此,借助多样化的劳动教育主题可以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

其次,在形式上,课后服务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平台,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落实途径。课后服务不仅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时间支持和空间保障,而且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性,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劳动过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而课后服务恰好契合了劳动教育的形式要求。课后服务包括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两大部分,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的素质拓展活动为构建健全的劳动育人体系、打造中小学劳动素养提升系统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实施路径。

三、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不仅能够优化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还有利于拓宽课后服务的场域,使其更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优化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依赖全面教育的实施,课后服务恰好就是一种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课后服务的本质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内容之一,从本质上来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等目标是开展课后服务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通过在课后服务中开设劳动教育是落实课后服务育人目标、提升课后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有利于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提升责任感和意志力,养成自律、自省的劳动品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

课后服务是一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服务活动。课后服务内容的选取对其实施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恰当地选择课后服务活动的内容成为评析其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将劳动教育任一板块的内容融入课后服务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异质发展需求。

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学生的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中小学校应该及时优化育人内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契合了新时代背景下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响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诉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3.拓宽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

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有利于拓宽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助力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课后服务的实践主阵地是各中小学校,但是学校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却严重制约着课后服务的质量,导致其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能够使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地和教育资源实现新的飞跃。

劳动教育的加入能够使课后服务的实施场域得以扩展和延伸。除学校外,社区、工厂、农场等场所都可以成为开展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地。此外,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有利于构建家校社协同的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育人机制搭建桥梁。课后服务实践场域的拓展还意味着多种劳动教育资源的联合应用。家庭、社区、工厂等场地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资源,借助课后服务这一教育实践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和利用多方教育资源,让学生增强劳动体验,从而实现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

四、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实践策略

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能够加快基础教育领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的步伐。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应该贯穿课后服务的各个实施环节,在课后服务目标及评价标准的设置、活动的具体实施等全过程中都应该有所体现。

1.指向劳动素养,改进课后服务目标及评价标准

劳动素养的培育是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评估课后服务效果的目标归宿。适宜的课后服务目标是保证其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估标准之一,是活动开展的方向标。在制定课后服务活动目标时,应该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劳动新课标》中的培养要求,以劳动素养为纲,制定恰当的活动目标。

《劳动新课标》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提出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劳动素养。新时代背景下,劳动素养成为学生应对当下及未来挑战的必备素养,借助课后服务这一实践平台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提炼劳动操作方法,逐步掌握劳动技能,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体会劳动带来的喜悦感,深化劳动体验,并懂得珍惜、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此外,依托课后服务开展劳动教育时,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其培养要求应该有所差异。《劳动新课标》中对各个学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小学低学段活动目标的设置应该侧重于劳动观念的养成,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要让学生喜欢劳动,具有主动劳动、积极参加劳动活动的意向;小学中学段活动的目标设计则应在低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主要集中在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具备简单的劳动技能,能够规范使用常见的劳动工具,对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小学高学段目标的设置则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使学生能灵活、规范地操作和使用劳动工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强调要在集体劳动中学会团结合作,提升合作意识。

2.借助劳动实践基地,挖掘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

劳动教育的融入能够使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利用得更加充分,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资源。课后服务往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开展的,在此时段内除了要为学生提供一段时间的学业辅导,如何高效利用剩余的时间成为各个中小学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而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能够使学业辅导结束后到学生放学离校之前的这段时间能充分被利用。

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还能够拓展空间资源。适宜的实践场地是开展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关键因素。第一,中小学校是开展课后服务的主阵地。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不再单纯是让学生付出体力的劳动,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劳动教育借助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技术早已代替了人力资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教育也要同步发展,教育数字化必然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劳动实践场地中适当引入高新技术手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活动的效果。第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一环。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仍是制约课后服务质量的因素之一。只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才能为落实好课后服务这项普惠的民生工程提供保障。[4]课后服务是密切联系家、校、社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校外实践场地同样也不容忽视。不仅要建好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同时还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建立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例如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等都可以成为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场域。同时,还需注意劳动实践场地的设立要以保证学生安全为前提,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机制。教师应该在开展课后服务之前,提前评估和检查课后服务实践场所的安全性,清除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时刻强化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5]

3.结合劳动任务群,统整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

《劳动新课标》将劳动教育划分为三大内容模块。日常生活劳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产劳动侧重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劳动过程,认识到劳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服务性劳动强调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还划分出了十大劳动任务群。劳动任务群的设立为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主题。

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可以借助劳动任务群中的活动主题充实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例如针对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可以为其设计“我的桌面最整洁”“我会垃圾分类”“我爱剪纸”等活动主题,提升其自理自立能力;对于小学中学段的学生,可以设置“我们一起大扫除”“我们的教室最整洁”“开心小农场”等活动主题,培养其团结合作的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可以为其选取“怎样收纳更高效”“我会设计营养食谱”“管理我们的小菜园”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任务群的设立为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学校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主力军,劳动教育加入课后服务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数量相对匮乏,要求课后服务内容多样化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扩宽课后服务的师资渠道,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以减轻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同时,可以不定期邀请学生家长或者聘请一些劳动模范、地方手工艺匠人、能工巧匠等社会人士作为校外教师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拓展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

4.依托劳动教育项目,转变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

劳动教育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正好契合了课后服务的组织形式。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做中学”,以劳动项目为实施载体。劳动任务群主要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劳动项目来落实的,因此,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也可以借助劳动项目转换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

设立劳动教育项目包括设计项目目标、选择项目内容、确定项目场域等环节,因此在课后服务时段内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应该注意提前进行统筹规划,并且要注意体现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适宜的劳动强度。基于学生兴趣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切的劳动方式来安排劳动活动。例如在“整理与收纳”活动主题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个人学习用品归纳”“书包整理”“教室装饰与美化”等进阶的劳动项目,从学生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生周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清洁。此外,劳动教育项目的主题选择要注重价值引领,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周期较长的劳动项目主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劳动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

不容忽视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我国的现实境况。城乡间的教育差距问题也成为阻碍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一大问题。乡村地区富含着丰富的劳动资源,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乡村地区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乡村劳动教育资源开展课后服务。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