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伟,梁 婷
(威海职业学院交通学院,山东威海 264210)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其中提出要对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进行全面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2021 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到法律高度。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由此看来,“增强适应性”成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与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三教”协同还是“三融”发展,增强教师的适应性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做好教师改革,才能引领教材和教法的改革。[1]文章从教材、教法改革出发,探讨如何增强师资队伍的适应性,进一步促进“三教”改革。通过分析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教法之间内涵要素的关系,提出增强教师适应性的策略并实施,进而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2]
“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其中教师改革是关键。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只有做好教师改革,解决了“谁来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而教材和教法是教师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形成的劳动成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三教”改革要将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教材和教法会随着外界因素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教师就需要不断调整自身来适应外在因素的变化。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职业性凸显,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不断变化,对应的教材和教法也需不断变化,教师要基于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改变自己,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教”改革对教师的适应性提出挑战,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挑战越来越明显。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适应性,作为“三教”改革的主体,还要推动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因此教师的适应性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发展,还会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于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法(教学组织)。教师是“三教”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全面提升教师综合执教能力;教材是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的载体,是知识的呈现形式,教材内容需要教师依据职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教法是教师将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路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等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并用,提升课堂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三教”改革背景下职教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是教师,但目前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目前职业教育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招聘主要看重学历、学术成绩,忽视技能要求,而教师自身也不重视技能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二是在岗教师自身执教能力欠强,职教理念有待加强。新形势下职教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改革,如教学对象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课岗对接、多证书的教学评价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知晓,但事实并非如此。[3]三是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不高,对于职教学生出现的“混学”现象,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形成“混教”现象。
传统意义的教材就是指课本,也就是教科书,通常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属于狭义的教材。而广义的教材除了课本,还需要有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其他教学材料,如各种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媒体软件、图表等等。目前信息化快速发展,传统意义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这里提到的教材是指广义的教学材料。职业教育的教材具有职业性与教育性,职业教育教材的组织开发应该从教材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几方面来进行。
目前,职业教育的教材仍然以传统教科书为主,不少教师不愿意改变现状,喜欢一本教材用到底。课堂教学受传统教材限制,教师通常只是把教材的内容讲授完,不能及时融入四新知识,无法实现岗课对接,仍然采用“学科体系”模式。这样就造成教师安于现状、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的局面。[3]
目前职业教育普遍认为岗课对接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想取得实质成效,前期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付出就会较多,但是大多数人不愿意为此付出,有时即使付出了也很难看到成效。因此,职业教育课堂多数仍然是以常态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一本教材讲到底,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无法实现,课堂活力不足,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较差。
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应以工作实际为落脚点,倡导“做中学”,而不是局限于学校的传统课堂。行动导向教学法难以实施的原因有二:一是师资队伍数量有限,即使师资总数达标,但专业教师中双师型师资缺乏;二是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基本无法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法。
“三教”改革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课程实施完成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有对应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教师既要会讲,又要会做,这是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键。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要基于现实工作岗位需求,根据课程性质重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也要与岗位需求相统一。另外还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时代的需求。[4]教学实施就是通过一定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简单说“三教”改革就是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其关键是教师改革,只有强化教学团队中教师的适应性改革,才能将教材、教法改革推向深入。[5]
基于“三教”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教师适应性,提出实施策略如下。
教师是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教法的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因此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队伍建设更显重要。
(1)职教理念提升:建章立制,全面提升教师职教理念
执教能力反映了教师担任教师职业的能力和水平,能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和对职教理念掌握的程度。职教理念对教师执教能力起到支撑作用,只有掌握了最新职教理念,运用最新教学理念,采用最新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避免传统的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模式。学校应建章立制,合理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强化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同时要做好规划,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将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教学文件、教学精神等及时传递给教师。[6]
(2)强化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增强教师自身的践行力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主要应体现其“职业性”。职业教师需要加强在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职业院校要与企业联合共建教师培训基地,用来加强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真顶岗,采用学徒制的模式培养专任教师,教师与师傅相互学习,积累现场工作经验,了解最新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快速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3)强化团队建设:加强培训,造就“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团队建设一是要靠外部引进,二是要注意自身培养。职业院校通过学校内部培养一流师资队伍是必然选择,特别要强调对师资队伍职业能力的培养,创建名副其实的双师团队。校内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最新知识,与行业企业接轨,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课岗对接打下基础。深化教师队伍改革,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与改编教材,依据企业工作流程改进教学方法。对于企业教师应加大职教理念培养,提高综合执教能力。为强化教师的职教理念,应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到国外先进国家研修学习,不断提高双师队伍的综合执教能力。[7]
教材是凸显教育任务、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职业教育教材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提高教师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能力需要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否则教材就失去了其职业性的属性。目前职业教育教材多数是由职业院校教师主编,教材内容多数不是来源于企业,而是将之前相关教材的内容进行企业化转换,这并不能体现企业的生产要求。
(1)项目引导:教师教学载体开发与实作,强化“行与知”合一
教材是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的载体,是知识的呈现形式,教材内容需要依据职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目前教师教育活动基本都是“知而后行”,先理论后实践,这样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形成“做中学”。提升教师教材组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情况,选择一门熟悉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重构。例如:要求每位教师组织一本活页式教材。这样就会倒逼教师学习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与最新职教理念。这种模式被称为“从实践到理论”模式,即任务驱动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技能。
任何职教活动都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获得成功,师资队伍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通过先做来发现问题,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通过思考来提升能力,也就是做—学—思相结合,达到“即知即行、知而能行、行而后知”的境界。
(2)内容重构:基于学情因材施教,二次开发教材
教材一般是具有普适性的学习材料,但不同学生需求不同,教师应分析学情,了解学生需求以及企业所需,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修改,开发适合学情和企业需求的教材以及配套的其他教学材料。一是基于多元化的学生生源,依据学情选取适当的教材。学生是教材的使用者,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达到因材施教。二是即使用同一本教材也需要因师而异,不同的教师由于主观因素对教材研究的程度不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理解,把教材中心内容体现出来,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三是要正确对待学生对教材的看法,学生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学生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要将学生对教材的反馈、建议与意见及时整理与归纳,融入教学之中,形成教学相长。四是注重教学反思,对教材的不适应之处及时汇总,以便于再次使用时修改,达到“行中有思、思中有行、行而后思、思而后行”的境界。五是要积极与他人交流,与使用同样教材的其他老师沟通,最大范围地获取教材使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更好地完成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学方法在教师传递知识的途径与过程中体现出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所以教法应以人为主体。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教法对应的主体,因此教法应基于学情,针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选取适合学情的方法,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1)依据教学内容,因知而异,选择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分析教学内容对应的知识点及技能点与整体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关系,明确其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教学化处理,依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法等等。
(2)依据学生特点,因生而异,选择教学方法
教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手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学情,确保分析结果能真正体现学情。学情分析主要是要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环境与条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取适合的评价方法,等等。
(3)推进教法改革,教无定法,综合运用教法
既然教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就应依据教学需要、学生需要、工作过程需要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一是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基于仿真教学场所,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打造与当前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智慧学习空间,真正落实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式多元化,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讨论、互动、启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采用模块项目教学法,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岗位需求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做到教与学、学与做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8]
“三教”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改革,教师自身改革的成功会决定教材和教法改革的成功。教师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方法的选取与实施的具体落实者,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队伍需要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核心能力,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方法,自觉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