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高质量发展策略

2023-02-25 23:32郭小坤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报

郭小坤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作为高校党委、行政机关报刊,高校校报在引导宣传思想、传播教育理念和知识、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记录大学发展历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媒体融合时代,一方面,因出版周期长、传播形式单一、互动受限等问题,校报逐渐失去优势。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追求新闻阅读的“快餐化”和多元化呈现,报纸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需求缺乏,导致报纸阅读量逐渐减少。对此,校报编辑部应认清发展形势,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媒体融合,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好校报在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困境

(一)时效性差,存在感不足

全国现有上千家高校校报,其中,旬报、半月报、月报占绝大多数。在新媒体平台实时发布的影响下,出版周期较长的校报成为官网滚动新闻的纸质版,成为新闻的“过期性”僵化记录和“刻板”重现。报纸的时效性难以满足读者对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单从“新”的快速性角度与新媒体相比,已然丧失了校园新闻传播的主导地位。

(二)互动性差,体验感不足

报纸发行周期长,直接造成了编辑部无法第一时间收到读者的反馈,与可以时时反馈和在线互动的新媒体形成鲜明对比,减少了读者可以快速表达带来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内容再造、情感升华,甚至“娱乐调侃”的快感,变成了单向度输出的“一厢情愿”,难以引起共鸣,降低了阅读体验。

(三)深度性差,获得感不足

校报是学校的第一份党报,习惯了程序化报道方式,大部分版面被党政要闻、领导讲话、会议报道、结构化工作总结占据。即使人物通讯,也存在深度访谈和创意策划不足,缺乏新鲜的材料、真实的事件、感人的事迹、基层的声音、细节的刻画。有的编辑部习惯了做“新闻的搬运工”,有的编辑部因人手缺乏、身兼数职、任务繁重、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热点新闻少、深度报道少、主动采访少、题材体裁少、新闻罗列多、领导讲话多、被动接受多、泛泛记录多的“四少四多”现象。同时,多数高校报纸语言风格单一、刻板、不够灵活,深度不足,诗意匮乏,新鲜度上又缺乏网络用语的俏皮可爱,很难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总之,从内容丰富性和语言多样性上都难以让读者有充分获得感。

(四) 美观性差,愉悦感不足

高校校报一般有八版或四版,每期版面固定,内容安排相对固定。以四版为例,一般头版为学校党政要闻和重大事件,二版是其他新闻,三版是专题或典型报道,四版是副刊。每个版面都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因编排了大量文字内容,设计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受限,版面缺乏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

(五)传播性差,影响力不足

当前,大部分高校校报的发行方式还是运用“采写—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的制作流程,出版费用高,发行量受限,只能在一部分师生读者中传播,这与新媒体的电子信息化传播方式相比劣势明显。[1]据统计,全国已有约1500所高校上线校报电子平台,实现了校报电子化呈现。然而,呈现形式主要还是PDF格式或文字加图片的静态模式,并没有真正实现融合媒体平台上图、文、视频、H5一体化的动态呈现,造成了影响力不足,作用发挥弱。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存在的必要性

既然融媒体时代可用的新媒体很多,校报也存在很大发展困境,是否意味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呢?不可否认,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但考察人类媒介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新媒体对旧媒体的替代效应往往是暂时性的,从长远看,新老媒体终将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共生共赢状态将长期存在。

(一) 校报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作为党报,高校校报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紧跟时代步伐,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做大做强。

(二)校报具有自身优势

与新媒体相比,校报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困境,但也有自身很大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更权威。就目前整个新媒体环境来看,存在把关弱,甚至自媒体把关缺失的情况,网络环境鱼龙混杂,作品内容良莠不齐,虽然高校的新媒体在把关上比较严格,但大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新媒体的公信力。就大部分高校的情况来看,校报的编辑工作由编辑部固定人员担任,他们具备专业资质,经验丰富,校报要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核,价值导向和内容生产均有保障;而新媒体的编辑则以学生记者为主,指导教师进行前期策划、中期指导和终期审核,突出学生视角,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更灵活,风格更轻快。所以,在重大新闻事件宣传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上,校报不可缺失。

2.语言更规范。校报的语言要符合语言学规范,遵守出版编辑条例等相关规定,整体更严谨科学;新媒体可运用网络流行语和其他符号,只要读者喜欢读、读得懂便可不拘小节。可见,校报更能发挥语言示范作用。

3.副刊更有特色。目前,高校新媒体也存在一定的同质化,某一选题一经推出,其他高校往往立马跟进,大同小异,热闹有余,特色不足。而校报的副刊经过多年的运营已经培育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体裁上兼具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摄影、书画等多种文体和形式,内容上可记录校园生活、畅谈人生梦想,也可关注社会发展、记录美好、针砭时弊,风格上可现实可魔幻……记录人间万象,感悟人生百态,一方小天地,呈现大世界,在热闹的融媒体时代,可以说,校报副刊拥有低调而奢华的内涵。

4.阅读体验更独特。目前很多短视频阅读存在字幕缺乏或滚动快、视频播放速度过快等问题,造成读者不能一次性获取准确信息,更不能字斟句酌品读语言美,还存在信息碎片化现象,不能帮助读者留存系统全面长期的记忆。相反,读者可以自由控制阅读报纸的速度,实现反复品读、推敲、思考,既可提升阅读体验,又可提高阅读效果,满足纸质阅读的浓厚情怀。

5.有形存储更稳定。新媒体存储借助网络,存在网络不稳定,易删除、虚拟性、受网速影响等情况,现实感不足,安全感不强。而报纸便于保存和收藏,一般还会有合订本,查阅方便,易于全面系统、明显直观地整体把握。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创新发展理念,蓄足第一动力

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校报不能再按照传统思路“关起门来办旧闻新纸”,而应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与新媒体平台融合,寻求报刊融合的“电子化生存之路”。注重以读者为中心,以内容为导向,以平台为基础,以技术为驱动,追求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内容方面,应新增H5、音视频等作品;平台方面,应建立“两微一端”等多媒体平台,设计多元化发行渠道;技术方面,应利用大数据平台始终关注热点,反馈读者意见,调整报道方向,宣传引导校园舆论。只有理念创新先行一步,蓄足动力,才有可能跟上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

(二)协调内容再造,增强内生活力

1.深化内容求活力。 2003年,《人民日报》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导向性与新闻性结合、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结合、思想性与服务性结合“四个结合”为理念,率先实行采写方式革命。其中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由报道工作转向报道工作中的新闻”,把工作性报道转化为新闻,把专业性报道转化为可读性强的新闻,把时效性差的新闻转化为可读性强的新闻,把一般性新闻转化为亮点新闻,把同质性新闻转化为独家新闻。[2]高校校报要学习《人民日报》的先进经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容设置和制作模式,聚焦读者需求,改革供给侧,强化策划意识,围绕学校发展重点,深耕细作,全面讲好校园故事。新闻写作方面,要克服“居高临下”的刻板印象,改变领导讲话的固化形象。编辑要对记者所写的稿件进行二次润色,提炼出重要的新闻要素,形成可读性强、有深度的稿件。记者要锻炼“四力”,通过深度采访找到新闻的第二点,挖掘新闻背后的丰富元素,将宏大主题展现在平凡鲜活的人物故事中,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平凡英雄,用优秀的作品凝聚力量。评论文章要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审视国家关于教育的热点新闻以及本校舆论热点,结合校情敏锐观察、精准把脉,瞄准“小切口”,撰写“大文章”,写出客观、权威、深刻的言论作品。[3]

2.视觉转换求亮丽。目前,不少校报依旧延续旧版式设计,重文轻图,密密麻麻,单调乏味。从新闻理论来看,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一种是视觉形式,一种是文字形式,轻重无差别,应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读图时代,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校报应进行视觉改革,从读者角度贯彻“视觉传达”理念,注入更多创意,编辑更多视觉传达作品,以清新的标题、丰富的色彩、新颖的设计使版面更具冲击力、灵活性、多样性,在每一页打造“视觉冲击中心”,增强关注度和吸引力,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体验。

(三)搭建绿色平台,提高运营效力

目前,多数高校在积极打造融媒体矩阵,但仍有很多高校因为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尚未构建融媒体一体化平台,或者平台在搭建中,但工作还是各自为营,没有打破平台之间的壁垒,不能将各大平台的优势凝聚成强大合力,甚至只重视新媒体,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然在孤立坚持。只有整合视听、征稿、编辑、平面设计策划、审稿、发行等环节,形成“一次编辑、多次生成、多次传播”的工作格局,才能在合作共赢中提高运营效力,实现绿色发展。

(四)坚持开放情怀,提升亲和力

不能亲临现场便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新意、写不出细节。所以,稿件来源应该是开放的,编辑部在接受投稿的同时,更要主动走近师生,深入基层,积极发现新闻点、挖掘典型,主动通过大量的采访,积累素材,大浪淘沙般在纷繁复杂的素材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新闻客观事实和典型人物事件的鲜活形象。另一方面,开放情怀还表现在自由、包容、轻松、活泼的互动环境,报纸不是向师生填鸭的道具,是为师生交流提供的平台,只有内容来源开放,师生互动开放,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坚守办报初心,履行好办报职责。

(五)推行共享机制,强化传播力

高校校报不仅要服务本校,还要着眼国内外其他高校,强化共享意识,提升教育强国建设能力。校报要主动融入融媒体发展大环境,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共建共享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高校校报要立足新形势新环境,转变发展思路,突破发展困境,以更丰富的“灵魂”和更靓丽的“容貌”,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好党报喉舌重要作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校报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校报发展路径研究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20年的校报情缘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探究当前高校校报发展之路
高校校报在媒体融合中的功能与传播效果
新媒体语境下以受众为本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力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传播效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