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江
改革开放45 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交通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从破解出行难、乘车难、运货难到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再到全面建设支撑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交通,经过45 年尤其是新时代10 年的艰苦奋斗,北京交通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的面貌,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
1978 年改革开放为北京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1981 年,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1987 年,北京交通突破了“浅埋暗挖法”的技术难关,建成了复兴门地铁折返线,实现了1、2号线的独立运行。1989 年,三环路建设完毕,四环路开始建设。同时,摩托车开始逐渐进入家庭,是私家车走进生活的前奏。
20世纪90年代,公交车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有“陆地巡洋舰”之称的大型公交车不断上路。1992 年,北京开始对出租汽车实行颜色标准化管理,黄色成为出租车的标准颜色。1993年,就有了几万辆黄色“面的”穿梭往来的景象。1996 年,四环路总体轮廓基本形成。1999 年,地铁复八线开通运营,并于次年实现与1 号线的贯通,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54公里。
进入21 世纪,现代交通飞速发展,特别是申奥成功后,北京交通发展进入快车道。到2008年,四环路、五环路、莲花池西路、阜石路等快速联络线建成通车,快速路总里程达到242 公里,“环线+放射线”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基本形成。京承高速、机场第二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20 公里,基本实现了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地铁13号线、八通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6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总里程达到200 公里,初步形成了北京地铁的骨干网络结构。为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2007 年进行公共交通票价改革,同时首次研究制定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通过错时上下班、机动车限行等措施,缓解交通拥堵,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45%,为奥运期间交通的安全顺畅打下了坚实基础。
奥运会后,北京交通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持续推动大建设、实现大统筹、突破大障碍、落实大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跃上新台阶,区域交通新格局和京津冀核心区1 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 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绿色出行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4%,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出行创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1172公里,居国内第一。城市道路里程达6209公里,中心城路网密度为5.8公里/平方公里,“棋盘+环路+放射线”的城市骨干道路网基本形成,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清零。交通综合治理构建新格局,堵点乱点治理、道路停车和拥车用车改革、交通法治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行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体化出行服务加速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交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抢抓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2022 年冬奥会举办、北京新机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在不断改革创新、不断破解矛盾中发展,初步构建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第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北京交通着眼强化“一核两翼”交通联络,统筹规划、持续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一体化水平提升。
设施互联互通率先突破。加快推进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互联互通。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北京丰台站开通运营,“七站两场”综合枢纽格局形成。京台、京昆、京礼、京新、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高速公路通车,京哈高速通州段完成拓宽改造,首都环线高速通州大兴段贯通,联通津冀县级以上公路69条(段),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全线实现通航,“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形成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运输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健全与民航、铁路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北京站设立长途客运配载点,首都机场开通省际客运班线,北京南站设立天津机场城市候机楼,实现公铁、陆空、空铁联运。取消省界收费站,实现高速公路跨省无感支付。38 条跨省公交常态化运营,推广定制快巴,环京通勤效率大幅提升。铁路12306App 实现刷码乘坐城市轨道交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打通河北“净菜进京”便利化物流通道,净菜可直接配送超市货架。深化区域协同治理,京津冀危化运输联防联控,并拓展至河南等邻京8省市。
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有力。持续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各新城之间的快捷联系,加快建设“七横三纵”轨道交通线网、“五横两纵”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网络。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开通并东延至乔庄东站、西延至良乡站,地铁6号线西延、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等工程完工。建成广渠路东延、通济路、运河东大街等重点道路,建成徐尹路等跨界道路,与北三县连通道路达10 条。新建东夏园、城市绿心区域和东关公交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针对第二批市级单位搬迁,研究制定了行政办公区交通优化提升方案,推动办公区交通供需平衡。
第二,服务首都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要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交通牢牢把握都与城的关系,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推动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
服务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构建扁平高效的“三级体系、二级指挥”调度机制,高标准完成抗战胜利70 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建党100 周年及党的二十大等服务保障任务;完善安全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全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数、亡人数、伤人数逐年下降,铁路道口连续11 年零伤亡、零事故;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成功应对“7.21”等特大雨雪灾害,以最快速度抢通生命通道,以最高标准实施灾后重建;面对新冠疫情,自觉担起交通运行主力军、复工复产先行官、安全出行守护者的角色,为首都经济社会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首都交通文明礼让、信用出行、志愿服务三大文化品牌,文明驾驶、礼让行人、信用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引领,开展万宁桥修缮,推进南中轴路道路工程建设,提升中轴线南段御路空间步行环境,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及交通功能协调统一。
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优化交通英语标识、提高双语服务能力,高标准完成“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 会议、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国际交往活动保障,交通国际化软硬件服务水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同时,以交通领域外事工作为平台,年均接待外宾团组30余个300余人,共享交通发展经验,展示交通发展成就。
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智慧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交通“一套码”二维码编码规则,开展交通“时空一张图”规划设计和原型开发,推进交通“一张网”EUHT(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综合业务承载网建设。强化交通大脑建设,完善交通TOCC 监测预警调度能力,结合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完善城市交通仿真模型。推动智慧出行、智慧地铁、智慧停车等九大应用场景建设,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在全国率先尝试基于EUHT的地铁通信传输平台,开通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自动运行的燕房线;开放全国首个40 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自动驾驶水平全国领先。
第三,交通综合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了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了“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的工作方针。推进路网枢纽建设。建成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清河火车站交通枢纽。北京市现有交通枢纽12 座,客运综合交通枢纽由传统的单一公交换乘向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衔接转变。坚持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的绿色出行体系,轨道交通进一步织补、加密、优化;地面公交持续完善“干普微”三级线网,完成三级调度向二级调度转变;慢行系统完成3218 公里改造和9 个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道,建成一批骑行滨水绿道。强化精细治理,实施道路停车改革,推进居住区停车设施建设,引导市民远端换乘公共交通。强化协同共治,形成“区域协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强化依法治理,完成机动车停车等重点领域立法,制定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方案,推进网约车合规化,深化“黑车”治理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公路超限非现场执法,全路网超限超载率连续10年维持在1%以内。
过去45 年,是北京交通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45 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也就不会有北京交通今天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成就。北京作为首都,作为首善之区,各项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交通工作也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争创一流。
深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速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承平高速等项目,实现国道109 新线高速、京密快速路、厂通路通车和朝阳站、丰台站配套交通枢纽完工。推动通勤定制班线向河北涿州等地区延伸覆盖。推动进京货车数据共享,提升检查站通行便利性。提升副中心交通承载力和辐射能力,尽快实现“四快三主”道路系统规划。推进东六环加宽(入地)改造、通马路改扩建、运河东大街东延、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和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项目,逐步完善内部路网。加快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公交化运营改造,提高服务城市通勤能力。
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水平。推进昌平线与8 号线互联互通,提高北部区域对外交通便利性。加快推进1 号线支线、亦庄线和房山线提速,提高南部及西部地区轨道交通覆盖水平。统筹回天、城南等地区交通建设项目,推进北清路快速化提级、安立路快速化改造、国道230 等重点项目,完善北部、南部地区路网。统筹考虑灾后恢复重建与韧性城市建设,全力推进南雁路等502 项“一年基本恢复”项目、国道108新线等15项“三年全面提升”项目和29 项“长远高质量发展”项目,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
构建绿色出行“一张网”。持续提升轨道四网融合水平,加快推进市郊铁路东北环线、门大线公交化运营、“一票通行”和霍营等轨道微中心建设,使乘客出行更加便捷。持续推动地铁与公交两网融合及与慢行系统等的多网融合,提升公共交通便利性和吸引力。持续推动地铁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推进10号线系统改造、国贸站新增换乘通道、机场线车辆段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东直门换乘优化和北京站换乘通道改造。持续完善地面公交运营服务,研究地面公交提速方案,针对通勤、就医、旅游、购物等场景开行定制公交,更加关注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质量。持续提升慢行系统品质,制定并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完善慢行系统服务评价体系,提升慢行交通出行体验。
深入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强化精细治理,保障交通运行平稳有序。分级分类推进道路堵点治理,紧盯堵点、乱点、热点道路,强化事故快清快处,全面提升管控效能。强化车道空间精细化使用,试点实施区域“智慧面控”并逐步推广;持续优化公交专用道,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严管客货运、快递外卖车辆等违规行驶行为,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停车管理,动态开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治理,减少“因乱致堵”。推进城市与交通融合发展,有效调控交通需求。推进交通与城市用地一体化融合、促进职住平衡,提升轨道站点5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和步行可达性。
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步伐。加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交通“码”“图层”“感”“网”建设。加强智慧交通大脑建设,启动TOCC 三期建设,抓好交通“6+4”一体化综合监管行业试点与平台完善。加强智慧交通场景建设,推进MaaS2.0、智慧停车、智慧养护、北斗应用、自动驾驶示范等重点项目,推进公共交通“统一发码”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多码合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之源,积极推进理念、技术、制度、政策等创新,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和条条框框,勇于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