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铭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人文与自然资源系 美国柯林斯堡 80521)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国内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旅游资源及相关设施,东莞市与相邻的广州、深圳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等城市相比,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较散,各旅游景区间隔较远,不利于成片大规模发展。而发展会展旅游业则可以避开自然旅游资源少的缺点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企业投资与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带动产业发展。
会展旅游(MICE tourism),是一种利用展会与活动,吸引各方人员参加的旅游活动。包含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s)、学术会议及大型会议(Conference/Convention),以及事件旅游(Event)。例如企业内部的会议、企业内部的员工福利旅游、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论坛、展览会及时节活动等。会展旅游业具有游客消费能力高、逗留时间长及游客来源广的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举办的展会与活动也越来越多,所涉及的产业种类越来越丰富。例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以及其他各行业的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
在旅游业方面,东莞市虽然有较为全面的旅游资源,但分布散,规模小,点面撕裂严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无法成为一个全面立体的旅游城市[1]使得较少游客愿意前往东莞旅游,减少了对外宣传的机会。
东莞市与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接壤,且同为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城市,被誉为“世界工厂”,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与其他配套产业。然而,城市知名度与广州、深圳相比天差地别。而在广东省南边,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座繁荣的城市,也是全球著名金融中心,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而澳门特别行政区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休闲中心、国际自由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知名度与香港不相上下。而极高的城市知名度为这两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常年吸引大量的资本与人才流入,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形成正向循环。同样地,广州与深圳两座内地城市每年吸引不少资本与人才流入。同时,广州、澳门、香港、深圳四地有着发展成熟的旅游业。广州白云山、澳门大三巴、香港迪士尼、深圳大梅沙等知名景点都能吸引大量游客。而被这四座具有超高知名度的城市所近乎包围的东莞市则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突破周边城市的“封锁”,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大自身影响力,形成正向循环,是一个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与依靠著名旅游景点及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传统旅游业不同,会展旅游的主要发展基础为:场地、会展相关产业、会展事件。通过发展会展旅游业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游客在参加会展的同时,能够切身观察到一座城市真正的面貌与当地的人文风情,和直接的城市宣传相比,会展旅游等形式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游客对于城市的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2]。同时,通过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方式提高城市知名度,比直接宣传城市的方式更具经济效益,传播范围更广。因此,对于缺乏旅游资源的东莞市而言,通过开发会展旅游,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城市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出行旅游的意愿随之上升,在“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四次。旅游业也逐渐成为了部分省市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推动力,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为当地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3]。
会展持续时间长,游客消费水平较高,涉及产业广。能够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经测算,国际上展览行业每收入1个单位,则整体社会相关收入为9个单位,比例最高能达到1:9,可以看出展览业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比[4]。2016年,香港展览业为香港经济带来了近530亿港元(约68亿美元)的收入,相等于香港2016年本地生产总值(GDP)的2.1%。与此同时,2016年的展览业活动为香港社会提供将近77,000个全职职位,有助于缓解失业率上升[5]。
会展所带来的收入及就业机会,除了使场地营运商、展览主办机构及展馆承包商获得巨大收益以外,会展周边产业诸如广告业、酒店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等也都得到了相当可观的利益,大力推动了这类产业的发展。德国在2014—2017年间,平均每个贸易展销会和展览年产生的税收约为45亿欧元,参加展会的境外游客也增加了近40万人[6]。可以看出,会展业能为城市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
会展活动的举办需要现代化先进的会展场馆,便利的交通条件及优良的酒店业和餐饮业等,而为了发展会展旅游业则需要大力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促进城市改造与更新,创造一个适合发展会展旅游业的环境。例如建造规模更大、接待游客数量更多、设备种类更齐全、数量更多的会展专门场馆,同时改善城市交通条件、提升便利度等。例如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经过测算,上海世博会使上海的交通、电信、供水及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近10年[7]。
双线会展旅游业是指线上及线下两种渠道有机结合开展的会展旅游业。近年来,随着国内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各种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有利于推动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结合同步开展,将展会呈现给全球各地的观众,达到会展走向全球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展会与城市的知名度,助力东莞市旅游业及其它产业未来长期发展。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线下会展仍是会展旅游业开展的主要方向。现如今的技术设备发展程度与普及程度,并不具备完全线上开展的能力与基础,无法完全取代线下会展旅游。在发展线上会展旅游业时应注意,开发方向优先以手机及电脑等普及率较高的电子设备为主,较新较先进的电子设备平台诸如VR等为次。虽然先进设备能为参会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展示内容更详细,更直观。但其普及率远低于手机及电脑等设备,暂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价值。
东莞市举办过的展会数目众多,展会涉及的行业数量多,客户群体广。但缺乏高知名度的会展品牌,虽然目前有东莞电博会、厚街名家具展、虎门服交会等较大规模的展会,但在宣传上略显薄弱。同时,周边地区重复性展会较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莞会展品牌的吸引力。同时,东莞市缺少诸如UFI(Union of international Fairs)等国际认证的展会品牌,而广深两地常年都有知名度极高的展会,例如广州市每年举办两次的中国进出口交易会(广交会),深圳市每年举行一次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等。因此,东莞市需要建立自己的强势会展品牌,推广及营销强势品牌。结合东莞市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四大特色产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先进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高新技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展会品牌[8]。展会与产业共同发展,通过展会让全世界知道东莞市特色产业及产品,吸引企业与资本投资,为产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而展会也会因为产业的发展,使其知名度不断提高,以此形成“产业-展会”正向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专业化及现代化的场馆是举办会展活动的重要设施。目前东莞市境内通过UFI认证的场馆为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总占地面积为33万平方米,室内展馆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为目前东莞市最大最重要的会展展馆。
虽然目前东莞市拥有先进的大规模现代化展馆,但会展旅游业相关的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足。就短时间来看,国内的实用型高层次会展人才缺口很大,每年人才培养速度远跟不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东莞市境内目前开设会展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仅有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规模及数量来看,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为培养更多会展人才,政府可以进一步鼓励高校开设会展相关专业,增加每年会展人才数量。而为培养专业高层次会展人才,相关企业可与学校进行合作,企业提供相关实习岗位,而开设旅游管理或会展管理等专业的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学生,让学生在校期间与工作一线接触,积累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这种教学实践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且能够有机会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短板。而在毕业后,企业也可与学生直接签订合同,既能为业界输送高质量会展旅游人才,也能提高学生就业率,且学生在工作前就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正式工作后不用再进行培训,使其能更快上岗,达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政府在这其中应起到牵头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可以适当为与校方有合作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经济或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校方合作,接收学生并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同时,校方适当引进会展旅游相关企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以兼职的方式加入学校教师队伍,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型的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接受到来自工作实践中的经验。而在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校方可适当每年外派部分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让教师进行一定的进修与培训,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9]。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应作为一名监督者的角色,避免出现压榨学生,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劳动要求、不给予劳动报酬、提供脏乱差的住宿生活环境等,保护学生受教育及其它合理权利,使校企合作能够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促进东莞市会展旅游业发展。
当前,会展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期,东莞市应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好本市的优势,扬长避短发展东莞市的会展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开发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线会展,结合东莞市产业发展状况,建立强势会展品牌,形成“产业-会展”相互促进的正循环。为弥补会展人才的缺口,政府可以鼓励高校开设会展专业,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会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