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微报2023年10月10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以推动绿色航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国产民用飞机节能、减排、降噪性能进一步提高,航空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绿色航空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有效的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国产民用飞机实现示范应用,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绿色航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形成一批标准规范和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支撑绿色航空生产体系、运营体系建设。到2035年,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国产民用大飞机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舒适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张嘉毅)
据光明日报2023年11月4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指导意见》部署了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支撑能力等五个方面的任务。《指导意见》结合任务安排,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拓展场景应用等三个专栏,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董蓉)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站2023年11月17日消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3年)》报告。该报告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连续第6年针对金融科技领域的跟踪研究成果,聚焦2023年以来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新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技术、市场主体、应用场景等方面进展,并对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报告核心观点有:一是基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持续下行。二是国内金融科技产业形成相对稳定格局,注重行业规范化发展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三是金融科技产业对数字化技术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其中,算力成为金融科技产业数智化发展的新焦点;大模型、数据智能技术加速产业数据要素价值释放;量子计算、5G-Advanced等前沿技术进一步丰富金融科技体系内涵。四是金融科技深度嵌入金融业务和经营管理流程中,加速金融服务数字化进程。(云仲伦)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11月20日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报告称,根据现有政策,预计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巴黎协定》签署时增加16%。但要实现《巴黎协定》的2℃目标,到2030年需要减排28%;要实现1.5℃目标,到2030年更是要减排42%。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再创新高,达到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报告指出,当前和历史排放量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分布极不平等,反映了全球模式的不平等,如占世界人口4%的美国1850至2021年期间贡献了17%的使全球变暖的排放量。报告认为,未来十年的行动将决定2035年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所需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巴黎协定》长期温控目标的可行性,对此高收入国家需要严格减排,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需要控制排放量进一步增长,所有国家都必须紧急加快整体经济的低碳转型,根据各国国情发挥各自的能力,并开展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张宇麒)
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2023年11月9日消息,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GCCSI)发布《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3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碳捕集与封存(CCS)发展势头持续增强,全球项目数量已连续六年保持增长,截至2023年7月,全球各阶段商业项目之和达392个,年总捕集规模达到3.61亿吨,新增项目198个,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2%,其中已投运项目41个,年总捕集规模4 900万吨;建设中的项目26个,年总捕集规模3 200万吨,离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又近了一步。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全球CCS部署的前五名国家,美国主导着CCS的部署,2023年新增73个商业项目。报告认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全球CCS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截至2023年7月,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在其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到CCS,相关的监管措施将成为未来规模化部署的关键因素。(张宇麒)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站2023年10月24日消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保障美国的未来:关键技术评估框架》报告,旨在获取针对全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及时态势感知能力、量化创新潜在价值的方法以及量化国家目标机会的工具,以确保国家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福祉的新技术进行投资。该报告通过数据分析方法评估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制药以及能源和关键材料4个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发展轨迹和影响,并建立评价机制来评估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该报告提出美国应具备快速评估关键技术的能力,包括:展示现代数据和分析能力如何协助决策者确定优先投入有限国家资源的关键技术领域(特别是研究和创新投资);目前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差距以及如何弥补这些差距;实现上述愿景所需的国家投资和组织形式。(李维科)
据兰德公司官网2023年11月15日消息,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病原体监测的数据收集和共享》报告。该报告对当前病原体监测举措进行了范围审查,概述了国际病原体监测领域的现状,增进对病原体监测挑战及不同举措优劣势的洞察,旨在更好地利用数据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支持。报告指出,综合和实时监测的能力至关重要,而当前病原体监测高度分散,工作方法与数据流动方式不明确且协调不力,同时元数据不足,数据平台之间缺乏互操作性,数据连接和分析较为困难,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数据监测能力无法得到保障,限制了监测数据的可用性。据此,该报告建议:建立分布式和可持续能力,特别是在基因组监测方面,支持在各种环境中使用诊断和电子健康记录;协调、改善数据流之间的集成,减少数据孤立;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技术提高效率;支持病原体监测方法在便于实施与捕获高度复杂信息之间取得平衡。(戴吉)
据NTI官网2023年10月30日消息,降低核威胁倡议组织(NTI)发布《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保护技术、反思治理和防止灾难》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重大进步为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带来巨大好处,支持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促进新材料开发和经济发展,并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但技术融合的故意滥用降低了生物恐怖主义/恶意行为者对生产已知毒素、病原体或其他生物制剂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门槛,将造成全球重大生物灾难。报告针对各政府、行业、科学界和社会领导人应采取的紧急行动提出六项建议:成立国际“人工智能生物论坛”;开发全新的、更灵活的人工智能生物能力国家治理方法;大规模实施降低生物风险的人工智能模型围栏;研究并探索更多的人工智能围栏选项;加强数字设计工具与生物系统之间融合节点的生物安全管控;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构建下一代大流行病准备和响应能力。(张芮晴)
据新美国安全中心网站2023年10月7日消息,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云可以解决美国的人工智能问题》报告。该报告分析了美国对华半导体及相关设备的出口管制政策,并指出,这些广泛的出口限制可能会损害美国公司的市场主导地位,削弱美国人工智能治理关键手段的可持续性。报告还认为,目前美国出口管制的漏洞太多,无法成为减缓未来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扩散的可靠方法。对此,该报告建议美国采取新的监管方法:通过云来管理人工智能计算,即专用人工智能芯片应通过安全、可信且广泛共享的云基础设施进行访问。未来人工智能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硬件治理也需为应对新兴挑战提供灵活的平台,并为基于硬件的治理框架奠定基础。(刘纪铖)
据兰德公司网站2023年10月30日消息,美国兰德公司发布《数字基础设施的替代未来:国防部的洞见与考量》报告。该报告基于兰德公司多年研究成果,旨在界定数字基础设施概念、描述正在进行的竞争、确定影响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并评估对国防部的潜在影响。报告概述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预测到2050年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研究结论认为,全球直接投资格局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经济、政策、工业能力、政府对直接投资的态度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等;国家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所有权、访问权和控制权的程度决定了军事行动的能力;数字基础设施可帮助美国在竞争活动和潜在冲突中创造有利条件;数字基础设施的不对称优势将削弱美国的长期军事优势。(唐乾琛)
据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官网2023年10月24日消息,GOOS发布2023年海洋观测系统报告,介绍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现状,以及其海洋观测网络如何满足跟踪海洋热浪、提高海上生命安全以及确保海草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社会需求。该报告展示了GOOS在继续整合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观测以提供海洋状况的全球视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该报告重点关注以下关键领域:提供海洋观测网络状况的全球概览;跟踪海洋热浪,更好地了解其对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简化观测和服务之间的联系,以改进极端事件预报;监测海草栖息地健康状况;与业界合作,培训新一代海洋观察员。最后,报告呼吁所有海洋利益相关者合作行动,共同建立一个全球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以提供海量海洋科学信息。(武志星)
据欧洲海洋局官网2023年10月11日消息,欧洲海洋局发布《蓝碳:缓解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探讨了蓝碳生态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并提出以下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建议。一是继续资助相关研究,以减少关于蓝碳生态系统碳去除量和封存量的不确定性。二是资助相关研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碳储存量、通量和不同时空尺度过程速度进行连续观测,进一步深化对于全球碳收支、生物碳泵和沉积物碳储存的认识。三是继续开展持续观测工作,从而在碳循环模式中对蓝碳过程开展更精确的参数化,如再矿化、分裂和下沉。四是资助相关研究,以量化长期沿海恢复活动可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五是资助相关研究,以了解近海碳储存量和封存量的动态变化,以及拖网捕鱼和深海采矿等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六是促进环境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确保蓝色解决方案的结合。(武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