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2023-02-24 12:27刘伟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刘伟学

(赤峰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带来的问题逐步凸显,如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生师比过大、教育质量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区域发展非均衡等问题,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成为当下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1]。 2018 年,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地方高校作为应用型转型的生力军,经历了服务面向转型和专业快速增长的快速发展期,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专业设置基本雷同、定位不清、趋向一致,培养目标指向不明确,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发展不平衡,新办专业速度过快、条件建设未跟上,专业改革力度与改革成果不足,个别专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个别专业招生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等问题。 随着地方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因此,在校内建立一套适合新时代的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专业实行分级建设、分类指导,同时,建立专业动态调控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发展。这在新形势下对于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内涵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1 “双一流”建设成为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机遇

(1)为地方高校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2016 年 《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 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按照世界前沿、国内领先、体现自身优势特色、符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总体要求,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一流学科,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势必要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实力学科和优势学科,这是未来的战略性发展方向,同时也促进了学科多元化发展。 无论是行动上,还是态度上,地方高校都应该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合理规划自身内涵发展蓝图,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双一流”发展机遇。

(2)为地方高校内涵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双一流”建设旨在与世界接轨,各大高校必须展示其强悍的竞争力和实力,才能赢得实至名归的“双一流”建设资格。原“211”“985”工程高校拥有前期的资源积累,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经济资本、社会地位等条件来看,都较之地方普通高校占据极大优势,并且在国家首批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占据了大多数。但仅仅依靠这一批少数的高校难以完成我国2050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需要的战略目标,这恰是一次地方高校实现华丽转身的机遇。 因此,“双一流”政策成为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驱动力量,激发高校发展的潜力。

1.2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涵发展面临的挑战

(1)地方高校内涵自主发展受到限制。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自主办学面临更多的制约。 首先是资源配置不均衡, 高校之间的资源仍然存在“马太效应”, 即越好的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越丰富。 如办学经费方面,一直是限制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 年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经费超过100 亿元,多数高校在30 亿元以上,而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年度经费只有几亿元,甚至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经费更少。在师资和人才培养结构方面, 地方高校受自身条件限制难以吸引人才,特别是缺乏领军人物,人才涵养能力也较弱,人才输出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综合各方面的考量和评价,都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想达到“双一流”建设的高标准,必须突破这些先天性的差距,如何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最大化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保障“双一流”内涵发展顺利实施,已然成为地方高校的第一层挑战。

(2)地方高校内涵发展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面对外界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转型发展成为内涵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外在力量主要来源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虽然“双一流”建设更加明确了地方高校转型方向,但是从规划到落实必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如何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如何合理规划实施进程? 如何客观评价建设阶段性结果,并进行适时调整?如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要解决这些问题,对地方高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建设工程,而最终能够成功晋级的可能只有少数一部分地方高校。这一系列建设过程的每一步都在考验着地方高校的战略眼光和对未来高校发展的决策预判。

2 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坚持“五育”并举,坚持学生中心,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建设一流本科,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构建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3]。

2.1 成立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整体规划

学校成立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接受校长直接领导,并制定相关工作条例,明确了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咨询、 决策,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审查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 论证审定新增专业;审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跟踪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执行、落实情况,督促规划的逐步落实。

2.2 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准入机制

学校根据办学目标定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建立专业评估和评价机制,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特色专业,减少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做大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设立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专业。

(1)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原则。 专业设置与调整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及办学基础和条件, 优先发展能体现我校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相关专业,尤其是要密切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的联系, 扶持、培育国家和地方急需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强紧缺人才培养[4]。

(2)建立新专业设置基本要求。 根据学校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新时代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合理规划布局新专业, 支撑引领新技术和新产业,学校建立新专业设置基本要求, 明确了专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发展思路,且对社会人才需求做了详细的论证;新专业应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新专业的设置需要对办学条件进行反复论证,并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及专业质量保障制度;新专业申请学院有专业在专业评估中全部合格,或虽有不合格的专业但经过调整或整改达到合格标准。

2.3 引导学科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 增强专业与需求的黏合度

第一,分析自身优势,择定学科发展方向。 首先,要明确的是,发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并不一定是发展热门学科,要看清自身优势。 集中火力和有限资源把原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发展做优做强,成为行业领先者,再去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其次,跨学科发展和多学科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寻找学科的共性,促进学科的个性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大学的学科发展应该允许差异化,着眼于强化优势核心竞争力。 第二,以服务和贡献为指引。 把握“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需求、国家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行业重大难题为出发点。 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要突出区域性,要重点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区域性的难题, 提升地方经济。 鼓励大学与地方集团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4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健全学科专业建设长效机制

按照学校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要求,实施四个不同层次(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区域一流、同类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管理, 明确各专业的发展目标,落实专业评估制度,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健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校各专业质量[4]。

(1)构建校内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构建校内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含6 个一级指标,21 个二级指标,41 个主要观测点, 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6 个方面对校内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价。

(2)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总体方案,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本规范,引导全校各专业针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定并完善适合专业自身发展定位的建设规划,实施专业分类发展。 并以国家实施的“双万”专业和“卓越计划2.0”建设为契机,制定和完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制度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彰显学校办学实力的一流专业。

(3)完善专业评价机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着眼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采集学科专业建设状态数据,构建学科专业建设状态数据库,统计、分析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定期开展本科专业常态化评估, 实施专业设置的动态优化、预警和淘汰机制。学校以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为契机,结合教育部对本科专业三级认证的最新要求,深入分析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敏锐洞察各学科专业建设短板。 依托各专业填报的状态数据,按照生源状况、培养模式、培养效果、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等6 个一级指标和招生录取分数、在校生情况、 优势专业等16 个二级指标及42 个观测点,分析各专业情况,并借助《内蒙古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检测报告》, 将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与全省同类专业对比分析,并构建适合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指明方向。

(4)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人才培养推进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突出校内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训、文化熏陶的有机结合;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支持学生跨学科组建创新团队,设置辅修专业、双专业、跨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向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 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稳步扩大与国外大学合作规模、拓展合作专业,并向纵深发展;设立学生海外学习发展基金,资助优秀本科生出国学习、研修,通过交换、互换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2+2”“1+2+1”、中高计划等合作项目,不断扩大本科生出国留学人数;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本硕或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实现地方高校本科教育与国外著名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分析学校各专业存在的不足,查找本专业存在的差距,提出改进措施,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完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提供了支撑和保障。自2019 版以来, 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和管理实行校、院两级“一把手”负责制和专家教授牵头制, 修订广泛征求用人单位、 校外同行、校友、学生的意见,制定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机制,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育人体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流本科人才,确保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5]。

(5)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 按照学校“新工科”建设规划,针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产业的发展需求,申报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技术变革方向,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大力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建设,增强学校培养面向新经济、新领域、新行业的高水平本科人才的能力。

(6)构建专业认证评估体系,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本科专业评估是评价和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评估可以有效促进学院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发展特色,努力提高本科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本科专业评估制度, 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结合,每四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项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专业调整、学科专业建设资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占高等教育主体的工程学科专业的各种形式和方式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和示范。随着国家2016 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学校重视专业认证,学科专业建设以专业认证为底线,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认证和评估[6]。

2.5 修订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科专业建设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健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各学院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在总结近年来地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修订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现指标体系将目标、过程、成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院年度本科教学工作, 分类考核注重进步,促进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和影响力。将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并引入了“负面影响评价”。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采用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建设成效3 个一级指标和对标及规划等5 个二级指标,将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作为“发展性指标”,将不积极按照学校要求申报学科专业建设项目作为“负面影响评价”,各个指标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涵盖学科专业建设各个环节,兼顾各学科门类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为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3 结语

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应注重顶层设计,并根据办学目标定位,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准入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学科专业建设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