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的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3-02-24 06:00:17陈国军陈巍黄家才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2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专业学位导师

陈国军,陈巍,黄家才

(1.南京工程学院 工业中心,江苏南京 211167;2.南京工程学院 科技处,江苏南京 211167)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等工程应用型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高等工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备专业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现代高等工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工程人才[1]。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出现不足,一些研究生存在工程实践能力弱、专业创新能力差等问题,社会认同度明显偏低,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培养主体缺乏协同,职责不明晰,无法达到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2]。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行业企业发展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入探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1 多主体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高等工程技术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多主体协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3],以协同理论为支撑,整合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着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1 核心目标

多主体协同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4],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探索人才共同培养、课程合作开发、基地共同建设、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共同开展工程项目实践的模式,协同提升研究生专业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

(1)共同培养人才。

多主体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论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2)合作开发课程。

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按照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设置体系化,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现课程的理论前瞻性和工程实践性,实现工程知识、专业技能的牢固掌握,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3)开展混合教学。

以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强化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技能为核心,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实施项目化教学,融合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着力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

1.2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调配合,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以高校为核心、以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为支柱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协同培养共同体[5],落实多主体协同培养。

(1)政府发挥引导协调作用。

政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政策引导。通过教育部门政策引导、协调监督职能,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多主体协调配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

(2)高校发挥核心主体作用。

高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引导协调下,应联合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将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等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达到多方共赢。

(3)行业企业发挥支撑作用。

企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撑力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通过引入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行业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以项目为依托,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建设“双师型”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和专业实践,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1.3 “多层递进”融合培养

针对当前行业产业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6],构建以“理论学习+创新实践+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多层递进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融合培养方式,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1)第一层次:理论学习阶段。

课程案例是研究生理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南京工程学院具有良好的机械、电气行业背景,通过积极对接企业和研究院所,依托行业产业背景,对关键工程技术问题、理论前沿研究课题进行案例式教学,强化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案例教学加强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教育[7],实现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第一层次。

(2)第二层次:创新实践阶段。

通过开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综合技能训练(机械工程领域、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项目训练等课程,在学习先修课程的基础上,以电气自动化、制造业自动化为背景,以机电系统的设计实现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方法,通过典型机电系统工程实践过程的学习,使研究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研究生工程素养,达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参加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结合导师课题,将学科竞赛、导师课题、企业项目衔接。校内综合实践阶段,通过开展研究生综合技能训练、研究生项目训练、高水平学科竞赛,用专业知识指导创新实践,实现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第二层次。

(3)第三层次:产教融合阶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行业背景和产业需求,开展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研究生通过产教融合项目,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紧跟技术前沿,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8]。在校企合作项目阶段,通过开展高校和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项目,将专业理论融入工程实践,实现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第三层次。

(4)第四层次:学位论文阶段。

研究生通过项目研讨、总结归纳等方式,研究总结理论学习阶段、创新实践阶段、产教融合阶段遇到的工程问题,在校内校外导师组的共同指导下,将升华后的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理论、工程技术作为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完成论文答辩。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总结整理论文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以案例教学方式融入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以工程实践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现研究生工程实践与专业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第四层次。

1.4 “五个共同”措施保障

(1)共设培养目标。

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以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为核心,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9-10]。

(2)共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之间知识融合连接的关键,也是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基础[11-14]。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工程技术需求和高校的专业特色,由政、校、研、企共同商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要求,共同设置专业理论和应用实践课程,关联专业理论、工程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基础,拓展实践,将工程理论与实践创新有机融合。引导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与高校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实现课程设置与课题研究、培养目标同步。

(3)共建“双师”教学团队。

导师团队是研究生教育的实施主体,引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者担任校内导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团队,提高校内导师的工程应用能力,提升校外导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双方合作、深入沟通、协同育人。

(4)共建实践平台。

工程实践平台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障。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为目标,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实验室、研究生工程中心等工程实践平台,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培养高水平工程应用人才。

(5)共建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多主体协同培养研究生,要求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管理和监督研究生培养过程,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稳定提升。

2 结语

依托产教融合,将导师科研课题、校企合作项目紧密结合,贯穿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学习、创新实践、产教融合、学位论文四个阶段,构建“多层递进”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企业需求,采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共同申请政府科研项目,共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紧密结合工程应用与企业需求,跟踪技术发展前沿,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专业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6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