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023-02-24 06:00:17汪江涛宋鹏宋程威王小东侯小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2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汪江涛,宋鹏,宋程威,王小东,侯小改

(河南科技大学 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创新型农业人才。因此,我国涉农高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农业硕士研究生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所培养的在农业领域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2]。

实践能力提升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也是评价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然而,大多数涉农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还是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双师”力量薄弱、专业实践与实习流于表面、案例教学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培养的农业硕士表现出学术成果质量不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能力差、产学研融合度差等问题[3],与建设农业现代化提出的高层次专业类人才培养要求不一致。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层次农业人才,已经成为涉农高校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提出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1 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1 培养模式不清晰,实践教学专业性不突出

实践教学是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关键一环。多数涉农高校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在延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4],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程少、实践体系专业性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培养年限短,一般涉农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两年,除去课程教学的两个学期,第二年学生要撰写学位论文、毕业答辩和就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时间较短,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5];(2)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影响研究生理论学习联系生产实际的能力培养;(3)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典型的农业实习平台、实践教学场所和基地,缺乏实践教学监控机制;(4)在案例教学方面,缺少案例资源库,内容典型性和特色不足、共享性差,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不密切[6-7]。

1.2 实践平台特色不足,管理监督弱

实践教学平台是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很多涉农高校的实践平台落后,设施条件不完善,校外实践基地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与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要依赖于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不同,农业硕士研究生着重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多数涉农院校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以校内为主,缺少先进的、与农业产业相关的校外实践平台和实践培训基地;另一方面,一些涉农高校的实践基地虚置,得不到充分利用。随着国家对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日益重视和相关投入的不断加大,涉农高校意识到实践基地或平台对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实践基地。但是,由于在实践教学中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培训及统一综合管理[8],前来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的研究生数量少,实训不规范,造成实践基地资源浪费,未充分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9]。

1.3 校企协同培养层次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学校培养的农业人才是否被企业和社会认可,是检验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通过模拟实践平台可以使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企业生产或经营,达到农业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多数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都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但由于专业实践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多数涉农高校与企业对联合培养的农业硕士研究生支撑不到位,校企合作模式不完善,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难以为农业硕士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5,10]。此外,一些学校受经费、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重视不足,提供的专业实践机会和实习单位层次低,影响了研究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11]。

1.4 培养“双师型”教师力度不大,导师指导能力待加强

一般情况下,农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实践经验较少。培养农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校内熟悉生产实践的专家、学者以及校外熟悉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培养工作。按照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学校会为每位农业硕士研究生配备一名相关行业或产业有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培养,同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产学融合。然而,多数校内导师擅长理论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这制约了教学、科研与农业实践的融合发展,导致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农业创新能力难以提升[12]。此外,一些涉农高校与联合培养单位没有开展深层次合作,且校外导师自身岗位工作较多,不能及时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难以落实校外导师职责,难以真正实现联合培养农业硕士研究生的目的,研究生也难以从联合培养中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13]。

2 农业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2.1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鉴于实践课程在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涉农高校需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从农业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特点、当地农业特色及实际生产出发,优化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14]。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理论教学期间,及时穿插生产实习,弥补理论教学环节的不足,并为后期专业实践环节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引入学科前沿问题[15-16]。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探索新型培养方式:第一,可以探索延长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增加农业专业实践课程,增加研究生在企业的实习或培训时长,给予农业硕士研究生充足的实践机会;第二,实行“双导师”多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一些理论课程,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完成,实践能力培养要坚持课堂授课与田间地头、生产现场、实践基地授课相结合;第三,可根据国家“双创”的要求,学校相关涉农学院引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培训,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17];第四,深化校企联合培养环节,共同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基地[18],通过与农业管理部门、涉农企业协作,共同制订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计划,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

2.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平台育人功能

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在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中心地位,着力提升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和水平,使专业实践在时间和质量方面得到双保证[5]。第一,涉农高校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水平,改善实践设施,增加技术及生产指导,并积极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提供相关就业实习机会。第二,大力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并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等,提升实践平台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能力[19]。第三,增加实践基地数量,保持实践基地活力。鉴于农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逐渐增加,实践基地的容纳量会逐渐达到饱和,学校及联合培养单位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实践基地规模;持续开展后勤保障和过程管理,保证每一个实践基地都能高效运行。第四,加强产教研协同培养,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进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化[20]。可对联合培养的科研单位、企业、产业研究院等进行深入调研,理清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趋势,培育复合型农业人才。

2.3 加大“双导师”培养力度,提升导师理论和实践培养能力

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晚,农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多数来自长期从事学术性研究的师资队伍。长期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思维惯性会使导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方式与培养偏向实际应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这一问题,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能力培训:第一,加强“双导师”制,提升导师指导的实效性和责任感,学校在选聘农业硕士导师时,要求导师应具备解决产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应用型项目研究的能力。第二,选派校内研究生导师到联合培养的企业或单位进行兼职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12]。第三,加大校企“双主体”协同、“双导师”联合培养的力度,要求农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熟悉学校研究生的培养流程及要求,做到校内校外互通、学术研究和实践培训相互补充。第四,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农业院校进行深造或访学,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指导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能力。

3 专业实践路径探索的成效

自农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全国各涉农院校对如何培养农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构建了一系列实践模式,如“学校+基地+乡村”的“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融合的实践模式等,取得了显著成效[21],其中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值得关注。自2009 年成立“科技小院”以来,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生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架设了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长期驻扎农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伴随式技术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迫切问题;同时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如何与农户进行交流、共同开展农业实践[22]。

4 结语

本文探索通过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实践平台育人能力等措施,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让农业硕士研究生在一线开展农业生产实践,培养了复合型农业人才,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田野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