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济南,山水之城,间以名泉。天佑济南,文脉千年,厚重流光。济南的美是多维的,如荷似柳像泉,娇艳婀娜,有声有相,如花似诗。济南的味道是多重的,用方言形其容,可谓有看头儿、吃头儿、玩头儿、写头儿、品头儿、咂摸头儿……林林总总,头头可道,头头是道。本期《头头是道话济南——“咂摸头儿”》将带你领略华山风光,了解关于华山的人文典故。作者为中国实学研究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钟情济南文化的本土作家张智辉。
此华山在济南,非西岳华山。“华山自古一条路”言西岳华山之险,如诗似画有故事,济南华山不逊西岳。它风光旖旎,风景宜人,曾是古战场,济南三大名胜,颜值高固然可喜,更可贵气质佳,忠孝之山、道教圣地,文人骚客吟诗作画,激情赞赏,它的故事如粒粒珍珠可品可赏。
“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饱览过无数山川秀色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如此赞美华山。
华山——古名华不注,又名金舆山,海拔197米,因山势像朵莲花注水而得华山名。一峰独立,平地拔起,旁无连附,直入云霄,奇秀险峻,苍翠欲滴,为泉城胜景“齐烟九点”之首,为明人刘敕《历乘》所列历城十六景中“孤嶂凌霄”一景。“鹊华烟雨”为古济南八景之一。每当夏秋季节阴雨连绵之时,半山腰上云雾缭绕,烟雨蒙蒙,酷似仙境,当地人称“华山戴帽”。
初次听到华不注,会有些好奇。据考“华不注”古音即“花骨朵”,因为这座山从正南面眺望,平地而起,奇绝峻拔,下圆上尖,丰满充实,宛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难怪古人以此为山名。
沿着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苍松翠柏,一草一木都在诉说这座历史名山的前世今生。
碧水深潭源自名泉,平地涌出华山湖。华山脚下是华山湖,“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鲁连及柱史,可以蹑清芬。”华山的水身世不凡,源于济南七十二泉的水,自大明湖直流而达山脚下,立于岸边,侧耳能听到大明湖的风,依稀看到夏雨荷的倩影。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湖光山色、风景绝佳的湖岸新居成了济南市民的热门选择。
华山如花似剑,秀色可餐,此地岂只山光水景。华山脚下有一座明清风格的道教建筑群,名曰华阳宫。明代学者王象春所著《齐音·元阳子》:“晋元阳子,长白山人,得《金碧潜通》一书于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细为注解,携之修真于华阳宫。”自此之后,这里便成为了一座道教圣地,颇受推崇。
“来济南,爬华山,华阳宫里神仙全”。华阳宫集儒、道、佛为一体,有关帝庙、玉皇宫、龙王庙、泰山行宫、棉花殿及净土庵等寺宇,有“济南巨观”之誉。宫内古木参天,气象森然,其中一株古柏相传曾有凤凰来栖,名曰“落凤柏”,树龄似有千年。驻足树下,不知多少香客树下乘凉,又不知多少文人感怀遐想。
让华阳宫又平添一份“仙氣”的是,唐天宝三年(744)春天,赐金放还、一心求道成仙的“诗仙”李白飘然而至。他在齐州紫极宫簪髻入道,请北海天师高如贵给他举行了入道仪式。兴致极高的诗仙,泛舟鹊山湖,登山玄览,于是就有了名篇《古风》:“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许是华不注俊秀挺拔的兀傲形象激起美妙的联想,诗人竟然在此遇到了仙人并驾鹿而去:“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本为“谪仙” 的诗人陶醉于山水之美,飘飘然,如梦如幻。今有六角赤松亭,赤松子便是李白梦中的那位上古仙人吧?
清代王士祯《初望见历下诸山》:“十万芙蓉天外落,今朝正见济南山。”董芸《华不注》:“芙蓉绿秀雨中鲜,俯视齐州九点烟。何处仙人骑白鹿?乘风一问李青莲。”芙蓉、白鹿、赤松子成了诗人笔下描绘华山的意象。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两次到济南,其《咏华山》 :“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他还在《济南行记》一文中描述了华山周围大片水域的情况,“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让华山名扬天下的是《鹊华秋色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的是济南北郊一带一片辽阔的沼泽地,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杉树叶子染黄,传递着浓浓的秋的信息。高耸入云的华山,正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
画中有话,《鹊华秋色图》堪称“思乡之画”。这幅画的作者正是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他才气英迈,曾在济南做官。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得知这样的情况后,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本为圆君思乡梦,经典传世之作由此诞生,这大概超出了赵孟頫的预期。而今华山脚下,一组塑像群做了注解。
据说此图在清代流入宫廷,乾隆帝见后赞叹不已,后又专程来济到华不注亲眼观赏鹊华美景。至今镌刻在趵突泉公园内泺源堂门前的抱柱联,就是赵孟頫盛赞趵突泉的名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直至清朝,华不注一直稳居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曾巩《华不住山》:“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馀一掬野泉甘。”赞逄丑父舍身救国君,留下“丑父遗忠”典故,此典源于一战——史称 “鞌之战”。
《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下阵势,与晋军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只此一战,齐国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华不注载入史册,名扬天下。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这一战争,其导火索是因为狂妄自大的齐国毫无底线的戏弄外国使者,或曰“郤克受辱”。
《史记》记载:“(晋景公)八年,使郤克于齐。齐顷公母从楼上观而笑之。”齐顷公他妈为什么会笑呢?“所以然者,郤克偻(驼背),而鲁使蹇(跛足),卫使眇(一目失明),故齐亦令人如之以导客。”齐顷公他妈之所以会笑,是因为晋国使臣郤克驼背(罗锅),鲁国使臣跛足(瘸),卫国使臣一只眼睛失明。使者“三残”纯属无意巧合,而齐国的礼节则纯属恶搞,齐国选择了有同样残疾的三个侍从在前面引路,驼背带着驼背,瘸腿领着瘸腿,瞎子引着瞎子……看到此景,齐顷公他妈难以自控,爆笑如雷。本为和平友谊而来的郤克,显然听到笑声,心中愤怒异常,在渡过黄河回到晋国之后,“不报齐者,河伯视之”。郤克对着黄河发誓,一定要报仇雪耻。回到晋国,就向晋景公请求出兵攻打齐国。“景公问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烦国。弗听。”晋景公还算比较理智,问明白了原委后告诉郤克说,“个人的恩怨,怎么能够麻烦国家呢。”没有听从郤克出兵的主意。晋景公并未安抚郤克受辱的仇恨。“魏文子请老休,辟郤克,克执政。”郤克逐渐把持了晋国朝政。第二年,晋国出兵攻打齐国,齐国迫不得已把太子强派到晋国当人质。晋景公十一年春,齐国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到请求晋景公出兵救援,两国找的中间人都是郤克。郤克力主出兵,晋景公派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出击齐国,以救鲁卫。晋、鲁、卫三国联军与齐倾公在鞌(今济南西南)摆阵作战。
战争的结局是,郤克一路追杀齐军到马陵,齐顷公主动要求呈献宝器讲和,郤克不允许,“必得笑克者萧桐叔子(齐顷公母亲)令齐东亩(使齐田间沟垄改成东西向,方便马车驰骋)”。齐国拒绝了晋国的要求。只是按照晋国要求返还了侵占鲁卫的城池。逄丑父因为代替齐顷公赴死,忠义感动郤克,被释放回到了齐国。
历史常有相似之处,妹喜、妲己、褒姒三大紅颜祸水的媚笑被称为“亡国三笑”,齐顷公之母放肆“一笑”与此好有一比。前车之鉴,也有能从中汲取教训的人,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遇宰相卢杞来访,急忙让姬妾躲起来,怕只怕姬妾们笑点低,会忍不住嘲笑丑陋不堪入目的卢杞,“杞貌陋,妇女见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属无噍类矣!”(见《智囊全集》)。防微杜渐,郭子仪所以“功高而主不疑”。
自然与人文,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华山景观。此地不仅三教荟萃,且忠孝双全——逄丑父和闵子骞。据元代费县县尹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后迁坟于别处。而今华阳宫内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孝子闵子骞和忠臣逄丑父,领受着千年香火和后人凭吊。
华山如画,一宫一湖一朵莲;岂只山水,一战一图一诗仙。还有那“想”出来的名画,“笑”出来的战争,金蝉脱壳的筹策,典藏依旧的故事,仍在默默流传。
The Hua Mountain is in Jinan, which we should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Mount Hua, also called Xi Yue (literally the West Mountain). The Hua Mountain is truly spectacular with great views. Being a battlefield in ancient times and one of the scenic spots in Jinan, the mountain has its special inner and outer beauty for visitors to explore. It is a mountai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 Taoist holy place, for which literati and scholars have created poems and paintings with admiration. Stories of the mountain are still so intrig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