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ny Fu
采访前,一个高瘦的中年男士,面容淡定地闪现出来,毫无架子——这是王骁给人的第一印象。
对谈不像常规般的在化妆间进行,反而选择了公共区域的一张长桌。1个小时的谈话,几个属于王骁似的关键词,看似平常。但他不像赤子一般,充满锐利,反而是另一种举重若轻,温煦又干爽。
26岁的某一天早晨,正在洗漱的王骁看着镜子前的自己。视线扫过脸庞,他愣了神。
“总感觉(生活)差点意思。”
“你还是去做演员吧。”一句话闯进他的思绪。抬眼间,他看见镜子里的妻子安静地站在背后,默默地望着他。
“演员”,一个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的词,就这么在王骁的生活中落地生根。
王骁出生在艺术世家,父母都是演员。现在回头看时,荧幕中光怪陆离的生活自小就印在他心里,一颗名为“演员梦”的种子,便悄悄生根发芽。那些从艺前与父母的某些分歧被他一语略过。王骁将那时没做演员的原因归结于自己。
直到许多年后,妻子的那句“去做演员吧”,小草终于拱破土壤,开始肆意生长。26岁的演员路,迈出第一步后的每一步都在狂奔。
王骁对演员有自己的理解,也接受作为演员这个职业的“被动”,所以不會给自己的职业设限。只要是演戏,他都愿意去尝试。
王骁认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脑子里面产生的画面也不一样,挑选剧本是很私人的事。不过他保持鲜活的好奇心,乐意接受来自世界的各种新鲜信息。
剧本就和书籍一样,有人喜欢言情,有人喜欢武侠,众口难调,在磨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会觉得这个角色没什么意思,而有的人在看到剧本的第一时间,脑海中已然构思好了如何去诠释这个角色。
这种人与人想法上的差异,往往难以判断自己的角色诠释方式是否是最好的,也判断不出这个角色播出后是否被大众喜爱。
一个角色的成功与否往往来自大众的评价,然而很多时候是不可预判的。有可能前期所有人都觉得一个角色好,播出后却反响平平,也有可能前期不被看好的角色播出后大受好评。
这种情况常有,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有可能是来源于演员的自我状态,也有可能跟演员完全不相干的环节出了问题,完成一部戏的环节很多。
每个环节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的效果是未知的,演员能做的就是演好自己的戏,这也是演员该做的。
而王骁挑剧本很大的一个标准就是“我喜欢”,来什么、演什么,做好自己。
跑过18年的演员路,年龄在王骁身上多少流露出些许岁月的痕迹。
在交谈过程中,王骁聊到“状态”二字,这种既代表着当下具体时刻又涵盖着整个成长过程的状语描述,成为了他的关键词。我们在长桌上侧对着,眼神瞥过他的左边脸颊,鬓角竟然已经有了几根白发。
新陈代谢变慢了,睡眠质量变差了,对噪音的容忍度也下降了……这些感觉上的东西还可以借口是最近没休息好,状态不好,心理原因……但是头上一根一根往外冒的白头发却让人无处可逃,就连胡子都跟着褪色,他不得不注意到自身的状态变化。
某些时候,和同龄的朋友聊天,对方也表示出岁月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变化时,王骁心下释然。
“原来都一样”,时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是违背不了的自然规律。他心中甚至小小窃喜,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
焦虑是最无用的,只能徒增烦恼,王骁认为,有这种焦虑就积极去克服,强迫自己关注生活,顺其自然。
不过作为演员来说,他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年龄的增长非但不会阻碍他前进的步伐,反倒是他丰富的经验出处之一。
“到了哪个年龄阶段就演哪个年龄阶段的戏,哪怕有一天七老八十了,走不动路了,有这样的角色有句台词问我演不演,那大概我坐着轮椅也会去吧。”王骁很坦然,他就是喜欢演戏。
“这么喜欢演戏的你,26岁才入行,错过的这些年,遗憾吗?”
王骁摇了摇头,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到了这个年纪已经不会去迷茫纠结,他好像从不抱怨。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经过时光的沉淀,在王骁身上留下的是一种平和。
“会感觉辛苦吗?”
“谁不辛苦呢?每一份职业都是辛苦的。”
见证过身边有朋友从小入行的,至今仍在从事这个职业,再到他自己入行,亲身去体会,才明白其中滋味。
辛苦,怎么会不辛苦呢?不过这种辛苦不体现在肉体上的折磨,也不能单单说是精神方面的东西,就是一个挨着熬着的状态,甚至已经没办法去描述它,不只是“辛苦”二字就能概括的。
在那个经历的当下,可能会觉得很辛苦,等到过一段时间,两个月、三个月……可能会有更受不了的事情发生,那时候就会觉得,前面的辛苦也不算什么了。
更像是结茧,就这么一层叠着一层,辛苦的记忆渐渐淡去,结成一层厚厚的茧覆盖其上,再遇到同样的辛苦也就没有感觉了。
王骁似乎不愿意去给这些经历下定义,他觉得这些事情是没办法概括的。在他眼里,演员的苦,也是所有职业会经历的苦,苦是正常,不足以单独提出来聊。
他就是这样,从来不抱怨,过去的事情不后悔,未来的事情不绝对,认认真真活在当下,不迷茫不后退,坚定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要面对各种状况,不同的人,不同的竞争对手,自己会有不同的好与不好的状态,失落、兴奋、得到、失去都是正常的。
只是作为演员,工作内容就是活在镜头里,在镜头之下,一切都被放大,苦与痛也被加倍放大,高度的关注让一切都失了真。
王骁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不容易的多了去了,摄影、编剧、场工……
“演员的苦,不值得去说。况且能将自己的爱好作为职业,本就甘之如饴。”
“不过就是冬天拍夏天戏,夏天穿冬天棉袄,职业所需,没有人能逼你,终究还是你自己愿意,那就别聊啥辛不辛苦。”王骁如是说。
“因为你如果在那一瞬间,那个过程中有辛苦的话,你一定同样也会有收获,那为什么不聊收获?对,因为这个东西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的。”
与字句间的轻描淡写大相径庭,那些看似平实的回答是王骁经过周全思虑后的答案。这,是一种坦诚。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如果看到半杯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说:“怎么只有半杯。”有的人会说:“太好了,居然有半杯。”
王骁属于后一种。目光瞄向积极面,步伐永远朝着心中的方向,明朗大方不迷茫,仿佛一颗定心丸。
那就聊收获,王骁对此有更多的感受。
做演员后,渐渐地他开始对这个职业产生了敬畏心,越是做得久越是敬畏,这种敬畏心就是王骁的收获。
“当你对一个职业有敬畏心的时候,你会渐渐了解它的复杂性,也会更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板。”王骁投入地说着。
敬畏心,更像是一种内省,和王骁的性格脱不了干系,他总是会习惯性地内省,对比自己与他人,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在。
这种敬畏,來自身边工作人员的绝佳状态,来自对手的能力让人望尘莫及,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敬畏心,并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反而让他更加努力。
相较于其他职业,演员本就更倾向于自我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沟通和对世界的认知。
当和角色进行融合的时候,免不了自我和角色之间会有性格的碰撞,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会卑微,会焦虑,会得意忘形……什么情绪都可能会产生。
融合一个角色仿佛就是让另一个人格住进自己的身体,这个过程就是演员的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
这种调整也不仅仅停留在工作时间,而是深入地改变了自己的性格,甚至角色的习惯都会延伸到生活中,王骁很是享受这个过程。
敬畏心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随着时间的叠加、经验的累积慢慢领悟到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开始什么都不怕,上来就开始演,慢慢地想得越来越多,演着演着就开始害怕了。
这件事上,王骁的年龄反而占了优势,这也让王骁从不后悔自己入行的时间比别人晚。
出入过社会后,有一定的阅历,对事物已经开始有认知了,或者说形成固定的认知了,能去理解一些东西,当了演员后,也能更快地领悟到敬畏。
有了敬畏,想得更多了,会有更多的反思促使进步,同时也给自己的思想戴上了一层枷锁,开始考虑更多细节,顾忌更多形式。
王骁觉得,任何事要有个度,敬畏心太过就是偏执。演员也是创作者,缩手缩脚容易造成反效果,要有一些自由的东西,不呆板有灵气的表演才是立身之本。
王骁权衡两者,张弛有度,像是一种和自己的和解。随着在演员之路上越走越远,他越来越了解自己,也在慢慢地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
“我演过很多很多小角色,只要演稍微大一点的角色就会很开心。”他说。
演戏的时候会有灵光乍现的瞬间,这是王骁最快乐的时刻,他从这种瞬间得到滋养,仿佛是他演员路上的加油站。
但王骁并不会向别人寻求这种认同,他明白这是每个人无法向他人言说的部分,只需要独自在心里享受这喜悦就好。
但每个人对剧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导演有,编剧有,演员也有。文字化成一个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一定是会有偏差的,节奏、口吻、情绪……都会有偏差。
这种时候往往会产生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欲,王骁也有。
但他并不会因此与其他人产生冲突,正如他沉稳的性格底色,他不会急于表达自己,更倾向于与人沟通。
王骁并不认为这是冲突,这只是一种切磋双方想法的过程,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而两者的权衡之间往往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大环境下,不管是国内还是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好片子、好音乐越来越少,对于演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也许就是那个时期拍了太多的好片,所以后面老是翻拍,但现在的观众眼睛多刁,一看就知道是模仿,这是整个市场的困难,演员也难免受其影响。
王骁依旧表现得很坦然,“演员从来不缺挑战,每一天每个人都在面对挑战,各种各样不同的挑战,来自外界,来自自身,这是永远存在的,跟大环境没关系。”他并不会将一切都归咎于时代。
我们这一两代是否会迎来“黄金时代”?
王骁并不着急,“它是否会来,会激发出什么样的作品,这些东西太玄了,你不能总期待。换句话说,这份工作还在,还有机遇在,就不算完蛋。”
顺其自然,不争辩,不抱怨,就算真的有“寒冬”,他也会坚持做一个演员该做的事,王骁面对很多事情都抱有开放的看法,什么都可以。
唯独做演员这件事,他始终有一份执着在里面。入行至今,他没对这个选择后悔过。也许顺其自然的是,王骁就注定走了演员这条路。这种能力、运气和执着正是他身上有着生命力的部分,是存在于骨子里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