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古
2022 年春天,杭州气温异常,冬季才刚褪去严寒,就直接飙到了30℃以上,一点过渡都没有,花草极度不适应,长势偏弱,我也因此感觉到了烦躁。每次在我心情低迷的时候,就喜欢找一些比较少见自己也没玩过的植物,然后安排种植计划、挑战养护过程、研究植物习性,这些都变成了调节心情最好的享受。所以我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品种,鱼花茑萝(图1),也叫金鱼花,(Mina lobata) 为旋花科金鱼花属多年生藤本,在此时跃入了我的视线。网上资料比较少,国内也有花友玩过,但是找不到详细的养护过程可以参考。正好符合我的要求,自己摸索才是养花的最高乐趣。
图1 鱼花茑萝
我购买了12 粒种子,卖家指导种子先要泡水半小时,我收到种子后,发现它和普通茑萝的种子差不多,对茑萝播种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就没太把播种当回事,4 月27日种子泡水(图2),过了一晚上我才想起来,把种子从水里捞出来,这时候,种皮已经全部浸涨裂开,选了7*7 厘米育苗盆播种,此时杭州的气温经常挂在30℃度左右,水分蒸发比较快,我就给育苗盆套了塑料袋,闷养保湿育种,闷养到第三天,小苗就发芽了(图3)。
图2 种子泡水
图3 出芽
播12 发12,发芽率100%(图4),这是我没提前预料到的,直到此时,我才开始烦恼发芽率太高种哪儿的问题,当时查阅得到的资料是,鱼花茑萝可以攀爬到3~4 米的高度,12 棵苗要是全往高了窜长,那需要多大的地盘才能养护啊?一时之间,我整个脑子都懵圈了,必须好好计划后续的种植方案。
图4 出芽率100%
然后利用五一长假的空闲时间,我就开始做方案了,首先想到的是,我需要一个比较高的爬藤架,带着目的性地全网搜索到了一个高2.05 米的蘑菇造型铁艺支架(图5),支架结构比较简单,支撑架就是四根支柱,顶上一个双层圆形爬架。
图5 蘑菇造型爬藤架
买到了爬藤架,根据花架的样子,开始设计养护方案,为此我还打了个草稿,把脑中预想的株型效果画了出来,方便作对比思考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受限于没有绘画基础,所以草稿图比较潦草。第一个考虑的就是方案一“柱形爬藤牵引”(图6),先把枝条全部往上延伸,再往下人为牵引。这套方案最大的问题是植物的向阳性,也就是植物的藤蔓会自然向上生长,第一步往上延伸肯定没问题,但第二步人为往下牵引就会出现非常费时费力的操作,植物一味想往上攀援,我偏偏要反向操作把它往下指路,这太累了。考虑再三这套方案,就被我废弃了。
图6 方案一
接着做了方案二“贴着玻璃攀爬”(图7),因为我预设的养护位置底下是1.8 米左右高的一面墙,而墙上还有一块四五十厘米宽的玻璃,按照蘑菇型支架的高度,基本上顶端正好和玻璃的位置重合,因此我考虑在玻璃上挂铁艺爬藤架或者麻绳爬藤网,让枝条先爬满蘑菇型支架,然后再慢慢横向牵引到玻璃上的爬藤架上。这套方案有两个问题:1.贴着玻璃的植物是否能长好;2.后期牵引可能需要经常性的人为操作,比较费时。经过深思熟虑后,这套方案也被我排除了,但是我对这套方案的热情不减,依然想挑战一下养护的效果。
图7 方案二
最后一套方案三是“棒棒糖株型”(图8),这套方案我在做思考的时候也明确了缺点,主要是被包裹在内层的枝叶采光不足,这会造成后期开花受到压制,花量减少,只有表面的枝条才能孕育出花枝。但是经过再三比对三套方案的优缺点,我觉得方案三,我能够尝试驾驭,后期可以通过追肥等手法略微弥补采光不足减少花量的问题。
图8 方案三
确定了种植方案,我就选了一款45 厘米口径,60厘米高的大花缸(图9),底部有排水孔,我一层土一层有机肥的拌好了土,再把蘑菇型爬藤架插入土里安装完毕,把整个花缸贴墙摆放,墙上贴了两个强力粘钩,再用铝线把爬藤架固定在强力粘钩上,防止台风把花架吹塌了。
图9 45×60 厘米大花缸
因为出苗率太高了,所以我仗着花缸比较大,5 月底直接就密植了8 棵苗(图10),虽然没玩过鱼花茑萝,但我种过普通茑萝,都是旋花科的植物,不管是从种子、发芽率、攀援性,都有很多相似点,所以密植8苗,即便稍微超出了我的预期,可当时的想法是,密植可以快速让根系盘满整个花缸,反而不会出现小苗大花盆反而比较弱势的生长问题。
图10 密植8 苗
密植8 苗后,还剩下4 苗,很遗憾被虫子祸害了1苗,剩下了3 棵苗,我计划做个种植对比,所以其中2苗密植在21.5*16 厘米的花盆里,另1 苗单独种在18*14.5 厘米花盆(图11)。前期也能顺利沿着铁艺花架爬藤,但遇到今年极端天气,夏季40℃高温持续不退,土层太薄了,根系长势比较弱(图12),在最炎热的那段时间,我也无心再持续养护,选择放弃浇水,也就没能做完整个养护对比参照。
图11 其余苗定植
图12 长势弱
7 月初,定植一个月左右的鱼花茑萝已经完全盘满整个花架(图13),远看就像一顶绿帽子,差不多到了这一步,我对自己提前预设的“棒棒糖”株型就心里有底了,前期几乎不用人为牵引,它会自己攀爬花架。唯一没想到的是,2.05 米的架子也不够它爬,它的枝条依然在不断向上,并且出现了互相纠缠在一起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长势,而且目标的“棒棒糖”球型部分也不会完美。
图13 定植一个月左右
也因此,我必须站在露台北面的屋顶上,居高临下的给“绿帽子”顶部调整株型(图14),所幸夏季温度持续攀升,植株的生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大约一周左右才需要人为牵引一次,把扭在一起枝条拆分,拆开的藤蔓通过横向牵拉,慢慢铺匀在整个顶部,后期株型也会更丰满。
图14 站在屋顶上调整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