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023-02-24 21:00洪银兴
群众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二十大现代化

洪银兴

现代化不能只见物质不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实质上是对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明确要求。关于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就有明确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

现代化与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十大报告用专门篇章阐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质现代化景象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生活由小康到现代化的转变,是由量到质的转变,也就是人的生活品质的现代化。

一是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这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我国从2012 年到2021年十年间实现了人均GDP 翻一番,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居民家庭财产与居民享有公共财富明显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 年的16510 元增加到2021 年的35128 元。扣除价格因素,累计实际增长78.0%,年均实际增长6.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以此为基础,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2 年12054元增加到2021 年的24100 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9%。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体现。在此基础上,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会有进一步提高。

二是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 年的33.0%下降至2021 年的29.8%,这个水准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准。这标志着居民对食品之类的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在新增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现代化进程中高品质生活的方向:由追求消费的数量转向消费的质量,更为关注消费的品质、档次、品牌、卫生、健康和安全。由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层次转向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层次,其消费的内容与产业升级的方向一致。文化、教育、运动、休闲、康养、娱乐等服务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重显著上升,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升级不仅促进更优质、更广泛的消费品和服务供给,而且提供更多样式、定制化的消费品和服务选择。这种消费升级同时也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内循环顺畅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是进一步扩大公共消费。我国2021 年公共消费占GDP 的比重为16%。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0%上下。说明我国的公共消费比重还有上升空间。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所要增加的公共消费与高品质生活密切相关:增大用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消费比重。健全政府财政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公共消费,不仅仅是消费量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化。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就要求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城乡平等供给,补后发地区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使中低收入人群能平等享用基本公共服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四是人居环境的绿色化和美化。二十大报告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的人们更为追求生活舒适性与环境的优美性,不仅表现为人均住房面积的扩大,还表现为人居环境的优化。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现代化与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相协调,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即人的思想素质、观念和思维的现代化。

首先是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和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

其次是促进人的观念达到现代水准,适应和推动现代技术和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人是具有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行为方式的人。观念现代化是指人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这就需要如《共产党宣言》要求的:“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障碍,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观念转向勇于改革创新的观念,突破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例如,改变过去的单纯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观念,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掠夺自然资源、支配自然的观念,转向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观念。

再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表现在经济上进入世界强国之列,还表现在建成文化强国。文化方面的现代化不完全是追赶发达国家,更不是文化的西化,要体现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先进性。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有条件在保持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高起点发展体现时代和科技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作用在以文化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上述三个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对各个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引导。主要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文化,二是公民道德。企业文化是企业家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企业活动所要实现的价值不仅是物质的价值,还要实现企业的文化价值。成功的企业是靠现代价值观引领发展起来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利益,企业应遵守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克服市场运行中各种机会主义的搭便车和违约行为。公民道德是人的现代化之本。从社会资本角度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不只是个别人的洁身自好,而是要求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社会中,社会资本是最雄厚的。在这种互惠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实施合同、规范和维持市场秩序,从而推进现代化的成本是最低的。

基于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功能,需要增加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其中包括群众参与并享用的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各种文化消费层次需求的各级各类作品丰富多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消费者对自己的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生活的特征。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人,不仅是自由人,还是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分工、技能的革命性变化,劳动者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胜任由技术基础变革所导致的分工职能的不断革命。

进入新时代,现代产业的基础更是革命性的,尤其是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技术不仅排斥简单劳动,而且排斥技能劳动,不仅替代某个就业岗位,甚至替代某个就业行业。在此背景下,分工职能的变动,劳动者的流动性更为全面频繁。在此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三个方面都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

一是身体素质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2021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 岁,比2010 年的74.83 岁提高了3.37 岁。根据2035 远景目标纲要,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突破79 岁。在此基础上推进人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不仅要提高医疗水平,还要提高公共卫生和防疫水平。加大力度推进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的科技进步,增强城乡居民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二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党的二十大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这是推动人的现代化、应对科技进步的必要过程。截至2021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 年提升至10.9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 年,人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 万人,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 年的8930 人上升为15467 人,比例从8.9% 上升至15.5%。这个指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不仅要求提高接受教育的年限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普及,还要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以此来支持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三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面对数字化技术在各个产业中不断渗透,劳动者在数字专业上的技能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角度提出:“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产业数字化背景下任何岗位都不可能是持久的,要求“教育和技术赛跑”。劳动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是教育和技术赛跑。尤其是要克服“数字鸿沟”。就业能力的供给不仅要求教育体系以足够快的速度跟上技术进步步伐,特别是加强数字化技术的教育培训。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教育不能限于在校教育,还需要推进劳动者在职培训之类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现代社会的人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二十大现代化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