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公益自组织路径探索与实施

2023-02-23 19:17芮明珠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益思政融合

芮明珠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1]思想政治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延伸与拓展,在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同样重要。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较为丰富,但关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在高校思政课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两者互相融合,共同促进实践教学的研究还较缺乏。为此,加强两者互相融合的方式与方法,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的优势,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育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明确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讲思政,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学魅力。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的契合点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思政课的教学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理论教学的意义,用实践的形式检验理论的真理。为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安排,对推动思政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要从社会大课堂中找教学内容,从新生事物中找题材,大学生公益自组织开展的活动首当其冲成为实践课的重要助手。高校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由热衷公益事业,愿意为社会服务,有意愿奉献自我爱心的大学生自发成立的,在高校相关部门注册备案的学生青年微组织。较之于传统学生社团,该组织更贴近社会、贴近公益,组织结构上也相对松散,更容易被青年大学生所认可。

(二)大学生公益自组织在实践教学中的功能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收离不开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理论知识最终都会通过实践的方式指导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均可以更加与时俱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感受到真实性的同时,更加具有时代感和亲近感。大学生公益自组织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目标一致、观念相通、方式相近、内容交融、方法互补等特点,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公益自组织具有以下三种功能:引领功能,通过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影响大学生产生价值观认同感;凝聚功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升团队意识、团队文化以及自我归属感;转化功能,通过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课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感之间的良性转化。[2]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构性困境及破解思路

从思想观念上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被泛化为学生日常活动,导致实践教学被随意标签化、零散化、弱化和简化。从实际操作看,实践教学往往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运行、教学过程实施、实践课条件保障以及实践过程性考核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从实际效果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融合的形式和载体较为单一,融合方法的实效性不强。从参与主体看,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等载体思政元素尚未被充分挖掘,师生参与的协同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以两者融合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梳理师生之间、理论与实践等多个教学维度运行要素,为进一步突破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寻求理论方向,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和现实探索提供一种现实可能的途径。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融合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近年来,高校不断涌现的大学生公益自组织,为思政实践课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

(一)理论与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深度融合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

思政课是一门树立学生品行,端正学生行为的关键课程,是一门具有政治性、实践性的灵魂课程。为此,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既要在课堂内讲授理论知识用来武装学生头脑,又要用生动形象的事实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案例剖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回应时代带给学生的新理论知识。通过两者的深入融合,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等新兴事物的融合,实现思政课的有效改革与创新。

(二)生活即思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深度融合是提升课程效果的实际需要

思政课是一门内涵丰富、内容详实的课程,必须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在现实中寻找思政元素。用生动事实解释思政内容的内涵,是大学生自组织发挥实践教学目标的优势。实践教学作为思政理论课堂的延伸,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结合校内外资源、线上线下形式等,从方式方法上进一步优化传统教学,发挥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的特点与优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增强思政小课堂的亲和力、针对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即能接受思政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体验。

(三)桥梁和纽带: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是创新实践教学教育载体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4]青年的成长,必然经历一个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过程。基于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来说,需要细化三方面的特殊考量:一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性、创造性的选择和吸收;二是对于教师的“灌输”,大学生会与自身已有的知识、价值、能力、实践等结合起来;三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大学生社团、日常学生工作,将思政元素纳入其中,从中扎掘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三全”育人目标[5]。为此,以大学生公益自组织为载体,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日常学习等出发,挖掘学生最喜爱的思政教育新元素,通过实践的方式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有效实现两者融合环节,提供更多观察与体悟的机会,达到破解教学载体的单一性。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深度融合的路径构建与实施

实践是个大课堂,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得以检验。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需要在日常实践中得以检验。以大学生公益自组织作为载体延伸思政教育,推动理论与实践指导和印证,实现学有所处、身有所感、事有所成,是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相互促进的有益探索,需要在厘清耦合点、拓展融合通道、推动主客体互动、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构建与实施。

(一)坚持问题牵引,厘清大学生公益自组织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耦合点

一是挖掘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的思政因素,提炼二者之间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入契合点,在微组织活动开展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生长点。二是理清思政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共同点,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角度,梳理分析思政课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问题,将这些问题融合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三是拓展融合的方式手段,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丰富大学生公益自组织活动开展的内涵和外延,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有效融合,推动高校育人过程中教学与管理相互促进的育人新模式[6]。与此同时,还要将两者之间教学过程、教学地点、显性、隐性等边界梳理清楚,在拓展实践教学新领域中,把握融合内涵与边界。

(二)推动互融共通,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深度融合通道

一是推动“主导”与“主体”结合。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思政课程设计、组织和引导的责任,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进度安排以及过程评价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相应的,学生作为接收主体,对教师主导的教学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身学习、生活有选择的进行删选和接收,这个过程就是师生愿意接受的互相促进、有机结合的过程。二是推动“理论”与“实践”互相融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学生日常活动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教学有理论依据,有教学目标,它是一种有程序要求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按照计划进行,不随意安排,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促共融。三是推动“显性”与“隐性”互动。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应该注重显性、隐性载体建设。大学生公益自组织的活动本身是显性的,然后其承载着的思政教育功能又是隐性的,为此,需要将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中挖掘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元素,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三)坚持贴近学生,立足融合视角推动主客体实践互动。

实践教学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公益自组织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最大的目的是通过公益自组织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真实活动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了解,为思政实践课提供载体。一是搭建沟通平台。在校内搭建公益性自组织的沟通平台,调动校内外一切公益资源,推送公益自组织与思政课团队进行双向沟通,共同策划、组织实践活动,实现资源整合。二是创建活动品牌。发挥校院两级团委作用,进一步深化公益自组织品牌创建,实现公益活动更具时代感,将解决社会基层问题作为深化品牌的基础,打造品牌社会性。三是注重活动规范性。思政课团队要和公益自组织深入沟通,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具有共性和个性共存在“标准化”的操作规则,为包括社会帮扶、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制定可操作的流程、方案,明确目标并进行总结,明确公益活动的思政教育意义。

(四)加强优化整合,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融合长效机制

高校要结合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大学生实践需要的实践教学大纲、评价机制等,以确保思政实践课取得实效。一是推动公益自组织活动的课程化建设。公益自组织要摈弃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要根据思政实践课的要求设计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建立双向融合反馈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自组织负责人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并积极给予学生心得体会的点评和分析,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良性互动。三是发挥多元主体引导作用。社会团体、学校相关部门、全体教职工、社会爱心人士等在积极开展公益自组织活动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主动为青年自组织承担指导员、联络员等角度,在组织、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评价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注重“过程+结果”的形式进行呈现,是一个需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跟踪评价的新体系。一是评价原则人性化。从整体设计上,思政课的评价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情感态度的改善,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尤为重要。为此,在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德育评价融合到日常表现,评价主体从教师改变为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使思政课的评价更为客观。二是评价体系数字化。在融合式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点点滴滴纳入日常评价体系,借助数字化手段,以直观的形式进行体现和展示,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跟踪。三是评价功能拓展化。突出发展性评价,发挥其导向性、引领性功能,一方面让学生在参与青年公益自组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奉献、自我完善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践教学的进程,采取实践性评价、公益项目答辩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评价。

综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公益自组织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的新模式,是新形势下积极回应高职生对思政有效课堂的尝试,是推动思政课改革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公益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公益
公益
《融合》
公益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