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当下这样的冬季,栈桥是最适合拍抖音的。无论广角还是特写,镜头远远近近、里里外外都是海鸥。要氛围有氛围,要浪漫有浪漫,要诗意有诗意。这意境,不只是未曾到过海边人们的“诗和远方”——“常住人口”偶去逛一趟,也会被漫天鸥群惊艳到。如果没有海鸥,冬季的栈桥上镜就逊色多了。
栈桥还真不是生来就银鸥翩翩漫天飞舞。那么,是什么时候这样的,是怎么来的呢?
1994年冬季起,《青島晚报》发起了“挽留海鸥行动”。那之前的冬天,栈桥是几乎看不到海鸥的。这样说吧——就算有也“寥寥无几”。发起这个行动很偶然,一定程度上是无意插柳之举。彼时,报社在太平路33号办公,在海边,在栈桥边上。最初,有些市民(包括一些报社采编人员)只是闲暇偶用剩面包或馒头掰碎投喂着玩儿。觅食的“寥寥无几”们犹犹疑疑不怎么敢靠近。食物扔在堤坡上,人离远后,“寥寥无几”们才敢来衔食。渐渐地,“寥寥无几”们看这些闲人似乎并无“害朕之心”,胆子约略大了起来,离人越来越近,它们邀约的小伙伴数量似乎也渐多起来。
晚报编辑部会里会外聊到这个事情,上下众人就觉得“也许是个事儿”,但并不确定能不能“成事儿”。就是说,虽觉有趣,但并无把握如给“寥寥无几”们坚持投喂、固定投喂是否真有效果以及有多大效果。但大家都觉得可以尝试着来。于是,编辑部就雇请了几位四五十岁的赋闲“大姐”轮班来投喂。
编辑部联系一些食品厂赞助了生产面包点心的残渣和边角料,用编织袋装运到晚报读者接待室。几位“大姐”每天上下午两顿,提着桶到海边定时投喂。装饲料的桶是红色的,几次三番,海鸥一看见提红桶的“大姐”们,就知道“有好吃的”,呼啸而来。“寥寥无几”们的数量肉眼可见地日有所增,渐形成风景。眼见投喂效果起势,为呼吁更多市民参与并呵护善举,《青岛晚报》择日官宣,与青岛市林业局联手发起“挽留海鸥行动”。彼时,《青岛晚报》影响力大,市民纷纷络绎前来参与领饲料爱心投喂,活动几乎成为许多人家“亲子”必选项。被宠爱的海鸥们肯定是通风报信呼朋唤友了,“有个叫青岛的地方,有个栈桥,有好吃的,天天有……”。
年复一年,海鸥已习惯每逢冬季成群结伴而来,这也成为青岛冬日一景。当年的“寥寥无几”,目前数量已远超十万。
(本文作者时任《青岛晚报》热线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