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周梅森编剧、改编自他同名小说的新剧《大博弈》热播。这几年,周梅森就像一部“爆款生产机”,在银屏上不断产出爆款:《人民的名义》成为现象级作品,在他笔下写活了政治生态中的人物群像;《突围》虽口碑分化,但其中直面国企改革的尖锐性、复杂性,显示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勇气。
酝酿了12年的“中国制造”故事
《大博弈》写的依然是改革。聚焦了以北方机械厂、汉重集团、宏远集团为代表的几家国企、私企,描画出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在变革浪潮中奋斗求生存的宏大长卷。“《大博弈》是酝酿了12年的‘中国制造’故事。”周梅森总结道。
剧中,北机董事长孙和平、汉重集团董事长杨柳和宏远集团董事长刘必定是汉江大学的校友,人称“汉大三杰”。三人之间的关系代表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博弈。“在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历史变革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比如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州重工等,他们的故事我都研究过,他们的代表人物我也都研究过。”周梅森说,“这部作品是为重卡装备行业的精英们所作的历史画卷。”
在这幅历史画卷中,周梅森让故事围绕股改展开。2005年前后,中国不少企业面临着股权分置改革,某著名制造业企业,从资本市场上收购了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最终在香港和内地上市。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特质在几场博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很早就关注这一领域,后来我在与一些企业家交谈过程中,听到了不少这方面的故事。”以此为背景,周梅森塑造出孙和平与他带领的北方机械厂。故事中,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北方机械厂从艰难起步,到直面挑战,并逐渐走向辉煌。
周梅森感叹:“这类宏大叙事的作品,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生活化,一定要真实,用博弈写出一个时代的本质。”在他看来,越是主题宏大的题材,越不能端着架子教育观众和读者,更不能“狗血”,不能悬浮。
他与出品方商量,把这场全球股東大会的戏全部拿掉,整部剧集则由倒序改为正序,“调整后的故事从孙和平在东南亚卖老鼠药开始讲起,展现处于逆境的他如何不断学习、逆风飞扬。这样一来,看剧的门槛就完全降低了”,这就把孙和平与观众拉近了。
《大博弈》播出后,被不少观众评价为“不按常理出牌”——它并非一部草根逆袭的爽剧,周梅森借这部剧,想要表达的是资本带给人们的反思,“孙和平虽说笑到了最后,但是,他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与博弈。只要金钱永不眠,博弈就永不落幕”。
把书桌放在大地上
1956年,周梅森出生于徐州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小学三年级时学校停课,周梅森不得不在采石场、建筑队做小工,14岁起在煤矿半工半读,钻遍了家乡大大小小的矿井。彼时,虽然认识的汉字不到3000个,但他已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一口气写了20万字。在煤矿弄不到纸,他便将包炸药包的纸切成纸条来写。
1974年,周梅森高中毕业,成了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的一名煤矿机修厂工人。在那里,周梅森认识了不少年龄相仿的工友,他们都因矿难成了孤儿,政府抚养他们成长,送他们到车间学习一技之长。长大后,这些孤儿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成了劳动模范,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则犯了错被捕入狱。“从那时起,我就想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这就是《突围》中齐本安、石红杏、林满江三人从一起长大,再到博弈、决裂的故事原型。
1978年,22岁的周梅森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处女作《家庭新话》。1979年,南京《青春》杂志社看中了周梅森,破格招收他为编辑。这年11月,周梅森离开徐州煤矿,登上了驶往南京的火车。坐进《青春》编辑部的周梅森有些恍惚,与在矿井下的工作相比,他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周梅森更加发奋阅读、写作。1983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发表,小说以黄河故道上几个煤矿的兴衰荣辱为主线,谱写了清末民初悲壮而苦难的历史。小说发表后,周梅森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199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全民经商热,文学陷入低潮,没什么人读小说,“我不认为作家天生就该过苦日子”。1994年,周梅森和几个作家朋友在南京开了第一个股票投资大户,是江苏省最早的10个大户之一,他也成为最早一批涉足股市的人。“那段生活对我认识财经世界和资本市场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几年,我做生意也算长了见识,和江湖上各色人等打交道,生意做得不大,体会却不少。”回顾自己的经商生涯,周梅森感到除了让自己口袋里多了一点钱之外,心里反倒空荡荡的。1996年,周梅森回到徐州市政府工作。他详细了解了政府组织的运作方式——各级会议是怎么开的,具体的政府决策又是如何落实到基层中去的,他都一一研究。从那以后,周梅森开始了当代题材的小说创作,这个题材下的第一部小说便是《人间正道》,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多个奖项。小说全景式地反映了1990年代的社会生活,在上至省委、下至基层的广阔视野里,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的改革图景。在当年,由于内容太过真实,还曾受到当地官员的阻挠。
2005年,在亲身经历了一次企业股改风波后,周梅森对资本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彼时,作为中国著名散户的他“跨界”参与了与金融资本的博弈,为了维护中小股民利益,一连写了三封公开信,他也由此被众多中小股民称为“剑客”,获得了财经界的尊重。正是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周梅森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制造企业,在与资本博弈的过程中顽强崛起,于是就有了《大博弈》这部小说。
真实是作品的生命
从早期《沉沦的土地》《大捷》《军歌》,到之后《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大博弈》,周梅森的作品从新历史小说大踏步转向现实主义,跨度不小,“因为我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通过这些年的记录,周梅森发现尽管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就像我在《中国制造》里说的,高楼后面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但中国确确实实在进步,中华民族在一步一个脚印中崛起。“在这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很正常。我们要有勇气正视这些矛盾,不能在这些矛盾面前闭上眼睛,我想这就是真实,真实是作品的生命。”
为此,周梅森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研究中国企业与企业家,而从优秀企业家身上,周梅森感受到了坚强毅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周梅森看到了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奋斗与牺牲。“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我把党员干部的崇高精神与事迹,都借着作品写出来了。”
这些年,周梅森的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也同样将真实这一创作原则带到了银屏之上。近些年,国产剧中,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可谓稀缺。无论古装剧、都市剧,还是职场剧,似乎都在忙着谈恋爱。周梅森的这几部剧则异军突起,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大博弈》,无一不是重大主题、宏大叙事,他写活了历史洪流下一个个充满矛盾的活生生的人。
(摘自《环球人物》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