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

2023-02-23 07:52
改革 2023年1期
关键词:强国驱动科技

高 鸣 种 聪

“农业强”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重要使命。从农业产业增加值和谷物、肉类等农产品产量来看,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呈现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特征,存在土地、劳动等投入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偏低以及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与“农业强”的发展目标和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迈向农业强国的基本条件逐渐成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系统部署中提出,“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进入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建设农业强国这一基础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1]。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系统性部署安排,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值得思考和有待回答的是,如何理解农业强国的内涵、目标和愿景?建设农业强国为什么要充分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依靠科技驱动、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各自的现实基础和战略构想分别是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农业强国的内涵。部分研究借鉴工业强国、贸易强国、科技强国等概念,提出农业强国是一个涉及产业、科技、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多维概念,并且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2];也有研究认为,农业强国要有中国特色,要立足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体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元资源禀赋、乡村产业发展等;还有研究构建了农业强国的评价标准[3]。二是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如因为存在粮食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农业生产率、机械化率不高[4],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以及小规模经营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2]。三是如何建设农业强国。部分研究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5-6];也有研究提出建设农业强国要切实保障和增进农民利益,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7]。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回答,特别是对“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这一实现路径的分析讨论还有不足。为此,本文在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基础,并分别从科技驱动、改革驱动两个方面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任务。

一、新阶段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

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也普遍较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富足的协同推进。这里首先从农业的视角阐释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进而从“三农”视角进一步丰富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并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目标是“农业强”,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宜居宜业和美、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一)从农业视角理解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

“农业强”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目标,应是产出效益与产业链条、科技创新与设施装备、绿色发展和多功能开发等多维度的综合发展结果。若一国农业整体或优势部门的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并能够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就可称其为农业强国[2]。具体而言,从狭义的农业视角来看,农业强国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强

世界农业强国都有能力解决好本国的吃饭问题。从中度或严重粮食不安全发生率这一指标来看,2018—2020年多数农业强国低于10%,明显低于27.6%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最基本内涵。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从供给侧生产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在稳定和提高初级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建设农业强国还包含“产购储加销”等多个环节的协同发展,主要体现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稳定供应链的农业产业体系升级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居民对食品的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各类初级农产品的其他消费需求用途不断拓展。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在加工、消费等环节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从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角度来看,建设农业强国也意味着在收购、储备等环节上稳定供应链,保障农产品市场的平稳运行。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强

科技创新是农业生产力变革的第一驱动力,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80%左右,农业强国更是在前沿农业科技的研发、应用和示范引领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升,离不开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系统、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业科技贡献率、资源要素利用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农业产出增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逐步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在农业前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农业强国也应具备高水平的技术推广应用能力,让前沿科技快速、广泛地应用到农民的实际生产中。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支撑;通过技术推广示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专业化、职业化有利于强化农业强国的人才支撑。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实现有机衔接,提高小农户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愿景。

3.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多功能属性强

世界农业强国在重视农产品供给保障和科技创新驱动的同时,尤其重视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各类方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并积极开发农业生态价值。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存在高投入、拼资源等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仍然严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耕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化肥农药和废弃物的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改善,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统一体,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意味着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而且意味着农业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加强对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农业强国还意味着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有效发挥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世界农业强国的基本发展经验表明,农业强国没有固定模式,不同资源禀赋条件的农业强国特征不同,其实现路径也存在差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资源禀赋特征类似国家的基本经验,又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路径。这也意味着,对于农业自然资源没有绝对优势的我国而言,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可行路径。

(二)从“三农”视角理解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三农”视角来看,广义上的农业强国既体现在农业产业上,又体现在农村、农民上。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要实现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要让农业生产所依托的农村实现“宜居宜业和美”,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历程和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密不可分,绝大多数农业强国的农村发展水平也明显较高。农业生产集中在农村,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是影响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将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村的道路、能源、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条件持续改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历程和实践也表明,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要在“物”的层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且要在“人”的层面让广大农民实现全面发展。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也包含了农民收入增长和精神富足的丰富内涵。从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角度来看,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民的种粮务农收益更有保障,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意味着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实现农民精神富足的角度来看,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和服务消费逐步增加、农民精神面貌实现全面提振。

二、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基于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这里重点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回答建设农业强国“为什么”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这一路径。

(一)理论逻辑:“双轮驱动”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基本遵循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相互适应,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8]。就农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够有效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9],推动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农村改革是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关键性举措,有助于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0]。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善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双轮驱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遵循,具有科学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逻辑:“双轮驱动”是我国“三农”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本经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历来重视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我国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农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种源自给率均在95%以上,为新阶段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证明,我国“三农”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科技驱动。新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还应继续充分依靠科技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代表的农村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3]。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8 284万吨,是1978年的2.2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 931元,是1978年的14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动能减弱等问题,农村改革聚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解决了一系列现实难题。事实证明,坚持深化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的又一基本经验。新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还应继续坚持深化农村改革。

(三)现实逻辑:“双轮驱动”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现实需要

建设农业强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重要抓手。其中,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必须依靠科技驱动。一要用农业机械等“武装”农业,加快实现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二要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精准化水平。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愿景,我国在种源创新与生物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高效种养与绿色生产、农业机械装备与智能化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仍有待突破,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仍有巨大潜力。

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针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我国应当实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同步发展、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的同步推进。这意味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不断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更加健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要更加紧密。新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亟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综上,新阶段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在理论逻辑上,“双轮驱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理论底色。在历史逻辑上,“双轮驱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本经验,新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这一历史经验。在现实逻辑上,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愿景,迫切需要依靠“双轮驱动”的实现路径,来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三、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战略构想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仍然有一些“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这里重点探讨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战略构想问题。

(一)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为新阶段依靠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第一,农作物种源自给率在95%以上,种源创新实现新突破,水稻、黄瓜等基因组学研究国际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 000公斤。第二,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76%、86%、80%①资料来源:《“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农业资源保护利用不断加强。第三,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升级,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4 000多名特聘农技员、50多万名基层农技人员深入一线进行科技帮扶,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思路

立足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依靠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应当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统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首先要依靠自主研发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实现更高层次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依靠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也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学习借鉴世界农业强国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与世界农业强国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

第二,充分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针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科研攻关模式相对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偏低等问题,政府要在优化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平台、支持创新项目等方面更加积极有为。在世界农业强国中,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显著。反观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企业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尚不成熟。各类农业企业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和参与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构建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利益联结机制,主动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同步推动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依靠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不仅要在前沿尖端科技上实现突破,而且要注重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科技发展实现有机衔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突出、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将前沿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还需要依靠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用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用各类新型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

第一,推进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种子和耕地是两个要害。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目前多数农业发达国家的种业已经开始进入4.0智能育种阶段,而我国种业整体还处于2.0时代或3.0时代[11],育种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种源保护和研发上,针对产学研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应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在研发和生产环节的“堵点”“断点”,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解决科技创新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创新的内容上,重点攻关分子育种、基因编辑和新一代智能化育种技术,建立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我国种业从2.0时代、3.0时代向4.0时代迈进。在科技创新平台上,应重点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种业人才培育。

第二,着力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尽管202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72.03%,但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就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我国与世界农业强国的机械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3]。并且,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存在国产农业机械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以及高端农机装备依赖进口等问题。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是依靠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在提高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重点是要强化对农机研发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对重点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在丰富农机装备的功能作用和应用领域上,重点是要结合北斗导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发展智能农机,推动智能农机在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第三,加快发展设施农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发展设施农业”。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也是依靠科技驱动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任务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但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特别是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不高、机械作业率不高的问题突出。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愿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应从如下方面着力:在载体层面,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园,加大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发展智慧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在投入层面,建立健全财政资金、金融服务和社会资本相协同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在科技层面,通过引入现代化、智慧化的设备设施,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机械作业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我国农业领域的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生态灾害、生物灾害、地质灾害,其中气象灾害的影响最为频繁。依靠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防灾减灾体系。围绕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一要加强基础研究,整体把握和研判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整体影响;二要加强各类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发创新农业灾害预警技术,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三要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构建农业气象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民提供气象信息、农业灾害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及时开展防灾减灾行动。

四、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战略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重点探讨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战略构想问题。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构想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构想

(一)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12]。在农村土地制度方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并实现法制化;实施并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阶段性任务,既保障了农民的集体财产权益,又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更加紧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增大,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资料,适应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条件变化、科技发展水平变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依靠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要继续坚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一改革主线。在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背景下,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属性,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并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

第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靠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要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回答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一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服务小农户、带动小农户[13]。二要协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立足农业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

第三,坚持在改革中保障和增进农民利益。依靠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要注重富裕农民、扶持农民,让农民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长效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农民多渠道增收机制,既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又通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

第一,深化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解决了集体资产底数不清楚、归属不明晰、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明确了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愿景,新阶段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更积极发挥农村集体在农业生产中“统”的功能,更充分地保障好和实现好农民集体成员权益。其一,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工作,切实维护集体成员的合法权益。其二,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明确集体资产权属,对于确权到村的扶贫项目资产,也要纳入集体资产管理中。其三,开展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运行。其四,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支持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基础,在农产品品牌培育、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各类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经营活动,支持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三产融合的新业态。

第二,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立足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加快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产业规模不大、领域不宽、质量不高等问题,新阶段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突出高质量导向,着力构建合作社、专业大户、服务公司和集体经济组织协同发展的多元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在服务内容上,不断覆盖更加多样的经济作物生产,不断从产中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推广应用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科技水平。

第三,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愿景,针对农村宅基地,重点是要系统谋划推进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等改革事项,持续强化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放活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财产权益。针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重点是要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具体而言,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要合理确定入市范围、方式和用途,完善增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第四,持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表明,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对农业高强度的支持保护。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仍需不断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支持方式。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愿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健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一要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涉农资金统筹使用的长效机制;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增加科技创新攻关、生物育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绿色农业、现代产业园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二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长效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金融支持政策上,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要建立科研资金投入和利益共享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攻关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增加农业保险试点种类,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应对保障能力,规避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第五,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县域作为联结城乡的重要枢纽,是城乡之间进行产业、人才、资金等交流的最直接平台,具有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优势。依靠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关键任务之一是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体而言,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二要健全完善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如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三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县域内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健全涉及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结语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改革是内在动力。新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理论的遵循,是我国“三农”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本经验,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中面临问题和挑战的现实需要。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农村改革的现实基础,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愿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依靠科技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包括推进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依靠改革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包括深化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持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无论是在发展农业科技,还是在深化农村改革上,都应当注重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结合。针对新阶段的农业科技发展,既要聚焦短期内的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开展农业科技项目攻关的应用研究,又要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扎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针对新阶段的农村改革,重点是要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及时制定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

猜你喜欢
强国驱动科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