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霞 韦淑玲 李淑玲 叶文安 周艳红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低龄化、重度化趋势,近视引起的视力下降、佩戴框架眼镜或硬性角膜接触镜带来的隐患等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我国近视防控已成为国家战略,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刻不容缓[1]。近视是属于不可逆的眼健康疾病。《2021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2]中指出:调研显示86.4%的家长认为近视是可以预防的,但他们中61.3%是在孩子近视后被医生告知才知晓的,不明确具体的预防方法,从而导致行为和认知分离。然而,目前近视防控的研究主要是了解近视的现状,缺乏对近视防控干预的研究。因此了解学龄期儿童的屈光状态、近视比例、家长及儿童的行为认知并加以干预,对近视防控工作意义重大。多学科协作模式是一种改善患者健康结局的模式[3],强调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以便为患者或家属提供跨学科的合作,处理各种健康问题。本研究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小学生近视防控进行干预并探索其应用效果,为近视防控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根据东莞光明眼科医院科普活动项目在2019年7月—2021年4月对东莞市某镇区小学1~6年级小学生视力筛查与近视防控知识调研结果,选取近视发生比例较高及防控知识测评得分较低的两所小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A小学二年级学生160名,对照组B小学二年级学生156名。纳入标准:就读二年级。排除标准:(1)非二年级学生。(2)中途退出培训。(3)存在认知或意识障碍。本研究已通过东莞光明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监护人的同意,受试者均自愿参加并完成相关检查及培训。
由于中途15名学生未能坚持参加培训干预及3名学生转学,最终试验组纳入148名学生,男78例,女70例,年龄(8.25±2.30)岁。对照组纳入150名学生,男81例,女69例,年龄(8.89±4.62)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组建师资团队
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验光师2名、医师3名、护士3名、辅助人员3名,共11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2名;本科9名,大专2名。
1.2.2 制定干预方法
研究小组将两组学生在2019年中的视力筛查与近视防控知识资料进行整理,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近视防控指南》《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规范》等文献近视影响因素进行头脑风暴,经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预试验形成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确定对试验组开展科普线上讲座、眼健康科普体验、科普校园讲座等干预方式。具体培训内容及体验活动由研究小组成员经3轮修订审核完成。
1.2.3 实施干预方案
对照组成员按照正常的生活习惯。试验组成员由团队成员安排,接受东莞光明眼科医院研究研究小组安排的科普线上讲座、眼健康科普体验、“爱眼科普进校园”讲座活动。
开展眼健康科普线上讲座,每次时间30 min。分别于2020年7、8、10月邀请试验组成员的家长参加《婴幼儿眼睛发育》《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暑期爱眼护眼秘密指南》《家长防护战——如何拯救孩子眼疲劳》线上科普讲座,从多角度多维度让家长和孩子学习到防控近视的科学方法,了解儿童视力发育、家庭环境中近视防控要点、缓解儿童视疲劳等相关知识。《婴幼儿眼睛发育》,了解不同年龄段小朋友正常的视力情况,对孩子弱视或近视现象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阐述近视发生的环境因素、生理解剖因素、不良行为因素;高度近视容易出现的并发症: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变、眼底病变等。重视眼健康管理,3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建议建立屈光档案,持续监测孩子的远视储备、眼轴发育情况,及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暑期爱眼护眼秘密指南》介绍暑假期间如何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用眼的强度和时间;预防眼外伤,包括锐器伤、光能伤、化学伤与撞击伤等。《如何拯救孩子眼疲劳》中阐述了儿童视觉的特点、发生因素、临床表现等,详细介绍了视觉行为的简单评估,视觉疲劳的干预治疗方案,为有治疗需要的家庭提供更精准高质量的服务。
眼健康科普体验活动,时间3 h。试验组成员分5批次到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参加“爱眼小天使”——眼科小医生科普体验活动。活动包括:盲人世界体验——盲行及盲人摸象,靠触觉识别实物及跨越障碍物,真实感受视力健康的重要性、“爱眼护眼专题讲座”,采用儿童画、卡通画、漫画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PPT内容,讲解时深入浅出,设置提问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孩子及家长对近视防控行为的认知。通过家庭环境中各种场景来指导孩子纠正用眼行为,示范简单易学的口诀,从家庭场景中改善孩子用眼的不良习惯,调动孩子的配合度及参与性。“小医生体验眼科检查”依人数分为4组进行眼科检查体验,穿上小医生白大褂,亲自体验眼科检查,学习眼科知识,了解眼科疾病筛查过程。“奇妙的视觉3D眼镜制作”:每位小朋友共同制作一副3D眼镜,观看8 min的3D红蓝视频短片《小恐龙找妈妈》,感受奇妙的视觉体验,享受健康视力带给我们的幸福体验。
“爱眼科普进校园”讲座活动,时间30 min。从用眼卫生、户外运动、眼保健操3个方面出发,告知老师及学生预防近视的具体操作方法及行为干预。用眼卫生包括:近距离用时间不宜长、电子产品要少用、读写姿势要正确、环境光线要适宜。户外运动需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眼保健操的操作六步骤、操作节拍及按压位置等注意事项。
1.3.1 视力评定标准
裸眼视力≥5.0为视力正常,裸眼视力<5.0为视力不良,视力= 4.9为轻度视力不良,4.6~4.8为中度视力不良,4.5以下为重度视力不良[4]。根据2019年10月国家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5]中提到用等效球镜度作为筛查和诊断近视的依据。近视指一眼等效球镜<-0.5 D的眼,低度近视眼指-3 D<等效球镜度<-0.5 D,中度近视眼-6 D<指等效球镜度≤-3 D;高度近视眼指等效球镜度≤-6.0 D。两眼视力不一致时以较低视力眼为准[6]。
1.3.2 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问卷
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4,7-8]并进行专家咨询,自行设计了小学生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近视相关知识的认知、行为习惯、饮食习惯。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邀请了5名高级职称专家对问卷效度检验,并对专家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整理,经过反复修改后,取得较高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视力相关行为问卷(vision related behavior questionnaire,VRBQ)抽样适合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KMO)系数为0.799。为便于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将问卷内容进行归类分为近视相关知识的认知、行为习惯、饮食习惯3大类,对各题项进行赋分,分值越高对预防近视越有利。具体内容分别为:(1)近视相关知识的认知:近视危害、预防的相关认知,选中几项得几分,分值为0~20分。(2)行为习惯:定期检查、眼睛疲劳处理、不良用眼习惯、睡眠时间、电子产品时间等,分值为0~25分。(3)饮食习惯:挑食、甜食、维生素A的摄入等,分值为0~5分。问卷总分50分,分数越高,说明受试者的视力相关健康行为越好,有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或度数加深。
1.3.3 受试者视力情况
采用视力表及电脑验光仪对学生进行裸眼视力、等效球径度数、眼轴长度的检查,比较两组学生的近视人数、视力变化等。
由研究组成员在学校的安排下对两所学校二年级的学生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研究组成员及班级老师发放及回收。在问卷发放前对学生讲清楚问卷调查的目的及要求,遵从学生自愿填写的原则,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提出疑问,由研究组成员解疑答惑。共发放316份问卷,回收316份,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4.3%。研究小组于2020年5月重新对受试者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共对357名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受试者成员全部参与。2020年6月—2021年3月,试验组成员接受研究组成员的干预。2021年4月对两所学校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视力筛查。共发放问卷298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7.1%。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近视发生率(38.51%)低于对照组(4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干预后近视人数比较[名(%)]
干预前,两组学生的健康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健康行为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问卷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问卷得分比较(分,)
组别 人数 近视相关知识的认知 行为习惯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50 12.07±2.18 13.02±3.67 13.18±2.81 13.65±4.23试验组 148 12.28±1.94 14.13±2.22 12.33±2.23 16.17±3.05 t值 - 1.780 8.846 3.642 5.841 P值 - >0.05 <0.01 >0.05 <0.001
表2 (续)
干预前,两组学生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径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和等效球径度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径度数比较 ()
表3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径度数比较 ()
组别 眼数 裸眼视力 眼轴长度(mm) 等效球径度数(D)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00 4.88±0.27 4.28±0.12 23.62±1.20 25.44±1.22 -1.29±0.78 -2.06±0.82试验组 296 4.83±0.26 4.79±0.19 23.57±2.98 24.85±1.23 -1.32±0.93 -1.75±0.93 t 值 - 1.673 2.044 -0.356 4.397 1.728 -2.796 P值 - >0.05 <0.001 >0.05 <0.001 >0.05 <0.001
2020年我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9]。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常见如父母近视情况、看书用眼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等[10-11]。提高家长对近视的认知是预防近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给学生及家长灌输正确的近视认知与态度出发,促进学生对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生活习惯。在研究过程中实施家庭、校园、医疗机构三者联动,发挥家长与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特别是眼保健操的正确、有效操作,重视对家长开展近视危害、预防的科普宣传及健康教育。研究团队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的眼部健康档案,记录孩子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降低近视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近视相关知识认知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习惯及饮食习惯更有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有研究证实,近视形成与坐姿、阅读时间的相关性,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会加速近视进展[12]。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辅导的时间延长,近距离用眼强度过大,导致眼部调节肌肉过度收缩而加重视疲劳,容易出现近视。而在用眼的行为习惯中,不恰当的读写姿势容易造成小臂、大臂等肌肉群的紧张,容易使孩子感到疲劳、作业效率下降、作业时间延长、眼睛负担加重,近视就悄然发生。在用眼的读写环境方面,家长有意识的改善视觉健康环境,例如光线充足,调整光源,学习桌椅高度适中等。儿童营养摄入不足会造成睫状肌的调节力下降,甜食摄入过多会影响眼内压,导致眼球前后径增长,导致近视[13]。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试验组的饮食习惯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重视对孩子饮食的干预,完善其饮食结构和丰富营养来源,增加维生素A及叶黄素的摄入,控制甜食的食用。
现阶段的研究证明,真性近视是不可逆性的疾病,现在的治疗手段繁杂多样,只能延缓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无治愈近视的方法[14]。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近视的高发期是8~12岁。本研究入组的年龄为8~9岁,刚好处于儿童眼球快速发育阶段,近距离用眼的时间与次数增多,也是近视防控的关键年龄段。研究团队从知信行理论出发,灌输学生及家长对近视防控及近视危害健康严重性的认知,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控制近视发生及发展的目的。试验组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及等效球径度数的控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证实,眼轴每增长0.1 mm,近视度数将会增加0.3 D[15],这是判断近视发展过程速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团队进行科学验光的相关检查,叮嘱有近视患者遵医嘱进行随诊,建立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及时记录及更新裸眼视力、等效球径度数、屈光度、眼轴长度等数据,根据结果采取干预及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干预模式,提高了学生、家长及学校多方面人群对近视危害、近视防控的认知,促进学生养成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习惯,改善学生眼部各调节功能状态,减缓学生近视发生率。该模式可帮助学生近视防控与预防提供多方位、多学科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较小,轻中度近视患者病例数分布不均匀,观察疗程较短。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及延长观察周期,确保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