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昭群
近日,面临期末考试的国强(化名)晚上11点多还在复习功课,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才上床睡觉。大约1小时后,母亲发现他起床了,并打开书包,似乎在找东西,一会儿又去客厅和卫生间转了一圈,然后回到床上继续睡觉。第二天问他夜里是怎么回事,他却毫不知情。母亲疑虑不安,周日便带他去医院就诊。医生问诊及脑电图检查后,诊断国强为儿童睡行症,即人们常说的“梦游症”。
儿童睡行症就是人们常说的“梦游”,医学上称之为“睡行症”,即“睡眠行走”。儿童睡行症属于睡眠障碍中常见的一种比较奇特的心理障碍。梦游不一定是病态,大多是一种无意识的不良行为。梦游有轻重缓急,大多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通常青少年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6~15岁,男生多于女生。如果排除了器质性病变,梦游的现象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缓解,到了青春期之后,大脑皮质抑制功能逐渐完善,大多数都可自行消失,并且长期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对生活、健康、行为等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及时关注和科学应对即可。
目前,儿童睡行症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主要与睡眠不佳、发育、心理、遗传及疾病等因素有关。
如果经常睡觉晚,睡眠作息混乱,或暴饮暴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等,致使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即容易发生睡行症。若是儿童的学习压力大,心理紧张、焦虑、过于劳累等,睡下后神经细胞仍处于兴奋状态,就可能出现梦游。儿童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大脑功能发展尚不完全,当大脑皮质活动异常时,就会导致孩子在深度睡眠中,大脑呈现部分觉醒时的运动,从而出现梦游症的表现。睡行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可出现多人罹患此症。如果父母患过睡行症,子女出现睡行症的概率会明显上升。睡行症的发生还可由癫痫、颅脑外伤等疾病所致。如儿童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大脑神经受到创伤,也可出现梦游。孩子出现梦游,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或疏忽大意,应仔细查明原因,及时正确应对。如频繁发生或症状严重,应尽早去正规医院诊治。
儿童梦游通常是在深度睡眠阶段的前2~3小时发作,即前半夜,一般不会在做梦中或后半夜发生。
主要表现为儿童在睡眠中起床下地,在半醒的状态下行走,睁眼或半闭眼,大多步态不稳,通常是在室内走来走去,但也可在户外行走,甚至奔跑。面无表情,目光凝滞,茫然若失,不说话,对别人的问话无反应,且难以被唤醒。几分钟后,会自动上床睡觉,次日对梦游状况没有记忆。睡眠中起坐凝视,意识涣散,随之下床到室内外做某些活动。有的会拿一些器具或工具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有的会杂乱无章地穿鞋袜、穿衣服、叠被子、擦桌子等;有的会洗脸、刷牙、翻书本,甚至会开门上街。梦游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然后回到床上睡觉,次日不能回忆昨夜发生的一切。有的表现为情绪梦游,特征是梦游急性发作。患儿在熟睡中突然惊醒,猛然翻身下床,虽然处于睡眠或迷糊的状态,但会自行说话、自行走动,可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增多、惊恐、哭泣等症状。主要是由于白天精神过于压抑,夜晚情绪不能控制,从而出现行为紊乱。
儿童发生梦游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主要是要保障患儿的安全。家长要冷静对待,既不要大声呵斥,也不要强拉硬拽,应给他穿上衣服,避免受凉,要盯住、伴随着他。注意移开他前行中的障碍物及身边的危险品,以排除安全隐患,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应关好门窗,避免他推开窗子,跳出窗外,或开门外出,走进危险的环境。家人可试着慢慢地引导患儿往床上走,使他重新入睡。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突然将其唤醒,否则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或出现情绪躁动、撞墙、摔东西等反抗行为,进一步导致意识模糊、神经错乱,影响心理健康。
预防睡行症,青少年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作息要有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避免过于兴奋,不要听或看紧张、恐怖的故事或影视作品,应使身心都得到放松,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睡眠。平时应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及时排除思想压力及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安排和调整起居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不晚睡、不熬夜、不过度疲劳,避免大喜大悲、睡眠不足等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多和同学及老师交往,及时解除情绪压抑及心理障碍。注意饮食多样化,营养丰富均衡。可适当增加动物性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钙质和矿物质的摄入,提高大脑的注意力,降低睡行症的发生概率。适当锻炼身体,如跑步、体操、球类等有氧运动,每天保证半小时,持之以恒,有助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活力,缓解脑疲劳,使大脑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从而预防儿童睡行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