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霖 胡佳卉 谢安祺 杨惠翔
(温州理工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融合实体经济形成的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韩凤芹和陈亚平,2022)。我国数字经济、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稳居世界第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从2011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11万亿元增至超45万亿元,且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由21.6%增长至39.8%。实际上,2017年以来“数字经济”多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等新内容,以适应当前“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型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路径与突破口(任晓刚,2022)。依托国家政策引导,各地方政府纷纷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地理区位为着力点,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合。
温州市经济发展存在人才、资本、政策扶持等多方面难题。作为数字经济先行省,浙江正着手构建数字中国示范区、全球数字改革高地。依托数字化信息革命浪潮,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温州市人才短缺、产业转型升级缓慢、资本不足等“痛点”。通过优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打通资源流通环节滞阻,助推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还能拓宽温州市市场规模与渠道,升级服务链空间,从而重塑产业形态,提升温州市经济发展质量,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曹颖琦等,2021)。
温州民族地区如何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带来的资源组合增强优势、突出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优势与政府公共政策支撑优势,对于突出地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可具体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数字服务或产品的提供者,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主要供给者;二是以数字服务或产品为中间品投入,继而使服务或产品具有更高附加值,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同时具有供给者与消费者两种属性;三是数字服务或产品的消费者。
(1)数字经济供给层面。数字经济背景下供给主要是指数字服务或产品的提供者(明海波和陈鹏胜,2019)。数字服务是依靠软件技术支持的服务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某种效用(魏振锋等,2020)。供给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ICT产品亦被视为数字经济发展与流通的基础(李佳馨等,2022)。然而并非每个地区都有数字服务产业与数字制造做支撑,而温州市依托浙江省完善的数字制造与数字服务基础,能够充分从角色定位汇总明晰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2)数字经济的双重属性层面。数字经济背景下,双重角色属性主要通过将数字服务与产品作为中间品投入以提升服务或产品附加值,是温州民族地区实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角色,也是其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将数字服务或产品视作中间品投入的一部分,从而助推企业、行业甚至区域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得到改善与提升(曹雁南和陈薇宇,2022)。温州民族地区依托浙江省良好的数字基建基础,能够有效借助数字技术与设施推动本市企业、行业产品增值,助推经济发展。
科技驱动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动力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创新效应。一方面,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对企业产生的边际成本产生了深刻影响(李娟和刘爱峰,2022)。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的生产质量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借助先进的数字信息化技术就能减少生产成本。当边际成本越来越小,企业获得的利益将会越来越大,这时企业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企业在扩大业务规模过程中,还会减少平均成本,有助于促进企业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顾客采用数字技术还能减少消费成本,降低顾客的平均消费成本,进一步拓宽顾客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宋永晶等,2022)。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商品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数字技术能够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增加数字经济商品覆盖率(韩庆龄,2022)。与此同时,科技可以有效推动网络化平台,吸引大量顾客群体。这样不仅可以为顾客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商品或服务,还能为特定客户提供私人定制的产品或服务。除此之外,科技还能够助力数字经济充分发挥网络效应,从而更有力地支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沈克印等,2022)。伴随信息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效应价值不断提升,吸引更多的顾客与生产商,不但带来更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且形成网络联动效应,推动要素流动,促进数字经济创新。
2021年3月29日,温州市召开全市数字化改革创新会议提出“: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领跑区。”现阶段,温州市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发展较为顺畅。科技、金融、商务等各个部门已经开始全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确定了资源要素、未来工厂、数字贸易、产业大脑4个体系15个重点项目。与此同时,温州市开始着手推进数字经济综合应用门户系统,全面智能化建设。2022年5月15日,温州颁发了《温州市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方案(2022—2024)》。该文件又一次明确指出“:打造数字经济领跑区”,重点建设温州数字经济聚集的关键区域,并带动周边区域,统一构建“一核心,多区块”的发展布局,建立有实力的数字经济聚集区。其中“,一个核心”是指建设温州数字经济集聚区的主体区域“;多区块”是指在乌海区、鹿城区、瑞安市、永嘉区、彭阳区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多个关键区块,建设规划还明确了温州数字经济的产业布局。就产业方向而言,温州市将重点发展物联网、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与云计算等11个细分领域。就产业规模而言,2024年,预计温州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5700亿元,占GDP的60%,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400亿元。其中,数字未来城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当地政策赋能数字经济规模和能源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中心不断优化,积极打造数字产业。
温州民族地区的优势在于要素资源丰裕。温州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山水文化、民族文化、造型艺术、民族工艺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加丰裕。现阶段,温州市非遗线索共确定55万余条,27000余个有价值的项目。同时,温州民族地区还有丰富的矿物资源与经济作物资源,拥有稀有的动植物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此外,温州民族地区还有丰富的传统民族工艺。例如,瓯绣是瓯越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产自于瓯江之滨,故起名为温绣。基于温州民族地区各种资源要素,加持数字化赋能,能改善生产组织形式,拓宽宣传渠道与市场开放力度,进而推动旅游业、流通业等领域与数字经济充分融合,提高温州民族地区的独特竞争力。
首先,推动温州民族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减少温州民族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用网成本,进而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率。尽快实现温州民族地区互联网全覆盖,保证温州民族地区互联网使用的可获得性,助力该地区农业生产,以缓解信息贫困。其次,统筹温州民族地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扫除建设盲点,进而提升温州民族地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因为数字技术前期投资成本较高,采用数字融资平台需通过各级政府与市场的积极配合,吸纳社会资金弥补数字技术投资的不足。这样既能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又能完善温州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提升社会资本的盈利水平。最后,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整合温州民族地区气象、水利、交通、电力、农业等各个行业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源,采用数字技术助力温州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智能应用及数字化改造,改善该地区传统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营与维护。大面积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优化数字技术基础设施进行战略布局,为数据生产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奠定基础,以实现温州民族地区各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在生产和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一方面,温州民族地区应重点关注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激活新生产要素活力。温州民族地区需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人才资源成为首要活力与创造力。实行更加积极的政策,引进创新人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除此之外,还需激活信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以发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管理为主要任务,提高新一代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温州民族地区应以平台赋能为重点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特点,引导领先的制造业和互联网平台企业选择不同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完善运行机制,共享数据资源,进而推动温州民族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温州民族地区需要侧重于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数字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和实施。与此同时,将重点行业互联网资源和工具信息共享,加大资金投入,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这样有利于打造一批基于数字平台的虚拟产业集群,进而可以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全社会创新创业,构建以新型工业操作系统和工业应用架构为核心的智能服务生态系统,逐步形成数字产业模式。
温州民族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落后、贫富分化等困境。就温州民族地区而言,数字经济存在体制不够完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还未普及等问题,都是导致温州民族地区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从以下两点来缓解温州民族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1)加强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可以提供新的增长空间,是温州民族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重要支撑。在产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深度融合中,温州民族地区的龙头企业需要进一步选择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使其成为综合性数字人才,培养一支既能掌握一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专业技能,还具备专业的商业理论知识和行业经验人才队伍。温州民族地区还需构建产业教育一体化平台。(2)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关键应用领域,深入实施产学研合作联合办学项目,集中高校优质资源、产教结合的产业和企业,将建设数字化、专业开放的产学研一体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此外,还需充分发挥企业在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从战略发展定位出发,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内部数字化人才选拔培训体系和人才开发投资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分享职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