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春(潜山市天柱山林场 安徽 潜山 246300)
茶树和板栗都适合在酸性土壤生长,茶树具有喜光但不耐强光的特点,根系较浅,而板栗树体高,枝叶展,扎根较深,其下层空间适合茶树生长,而且繁茂枝叶可为下层的茶树遮阴,更利于茶树健康成长。在对茶树进行抚育管理时,水肥施加、松土除草等环节能改善板栗的生长环境,促进林分稳定和种间关系平衡。利用板栗和茶树的生长特性进行混交间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同一林地产出最大的生产目标[1]。
栗茶林选地时首先要远离居民生活区,尽可能减少污染,以保证产出绿色环保的林产品。在选择林地时要兼顾板栗和茶树的生长特性,选择光照充足、地下水位低的向阳地块,以砂壤土为佳,土壤微酸性,地势平缓,土层厚度在50 cm以上,地块周边有完整植被带,土壤不含重金属,林地环境优质。如果所在区域是丘陵地带,海拔不能超过1200 m,林地坡度在25°以下,接近水源,方便排水,交通便利。
地块选好后,先进行整地,如果地块平缓,可以进行全整,如果坡度较大,则可以按等高线进行带状整地,形成水平梯地,水平带宽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一般1·5~2 m,水平梯面外沿要高于同沿,形成仰坡,高差20~30 cm,利于水分收集,水平梯面每隔50~80 m 距离修纵向沟,用来排除梯面的积水。
平地建林时先要定好板栗的栽植位置,一般按株行距3 m×4 m 的标准进行“品”字形挖穴栽植,亩(约667 m2,下同)植板栗56 株,然后在板栗行间进行茶苗定植,按株行距30 cm×40 m 栽植茶苗,在板栗行间定植2 行,亩植1600 株。坡地建林时,坡度不是很陡的林地,要先按等高线进行梯级整地,形成不同高底的梯面,面宽2 m以上,梯面外侧按株距3 m 标准栽植板栗,内侧栽植茶苗,栽植2 行,形成内茶外栗的混交栽植;对于地形较复杂、不能进行水平梯现整地的地块,先全面砍灌,再进行块状整地,按株距3 m、行距4 m 的标准挖好定植穴,然后再进行栽植,亩植板栗56 株,然后在板栗行间沿等高线开出茶树带,再按株距30 cm、行距40 cm 定植茶苗,亩植2000 株,茶树成林后,再将林地间的低灌全部砍除。
栗茶混交林的板栗品种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进行选择。林地海拔500 m 以上的地区要选择优质大粒的晚熟品种,以南方品种为主,如“湖北浅刺大板栗”“广德大红袍”“广德大油栗”“九月寒等”品种,其特点是果实个头大,淀粉多,糖分略少,单粒重在15~25 g,适合用作菜肴。而对于一些低海拔地区,要尽可能选择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多以北方品种为主,如“大乌早”“蜜蜂球”“处暑红”等,北方品种的板栗个头略小,淀粉少,含糖多,适合炒食。尽量选择无性系茶苗,以发芽早、抗性强、品质优的品种为佳。
栗茶混交的移苗定植多在春季,板栗栽植宜在萌芽前进行,成活率较高,按株距3 m、行距4 m 定植,苗木选择1年生栗苗,起苗要随起随栽,选择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1 m 以上苗木,地径1 cm 以上,将苗木运送到林地后,将苗木竖直立于挖好的栽植穴中,先盖表土,再盖心土,盖土基本到苗根际时,轻提一下苗木,让苗根舒展,与土壤密切接触,然后踩实,浇足水分,最后盖上细沙土保墒。茶苗的栽植多在土壤解冻后开始,方法与栗苗栽植大致相同,只是株行距小,栽植穴规格也相对小一些[2]。
幼龄茶树管理主要是促进枝条发育及根系伸展,氮、磷、钾按3∶1∶2 比例配制施肥,可以选择有机肥或无机复合肥,定植1 个月后每隔15 d浇1 次氮肥液,连续3~5 次。壮龄茶树管理主要是提高鲜叶产量,要重施氮肥,控施磷、钾肥,每年施肥2~3 次,春茶多施,夏秋茶少施,一般在春初夏末亩施铵态氮肥30~50 kg,也可以采摘结束后追施高氮复合肥。老龄茶树要控磷、控钾,避免茶树开花结籽,春初夏末各施1 次长效铵态氮肥每亩25~30 kg,在茶树行间开沟施入。
板栗施肥一般在每年9~10月进行,在板栗树冠下边缘挖环状沟,深25 cm,宽15~20 cm,将肥料均匀施于沟中,然后再覆土,株用肥量为有机肥80~100 kg、过磷酸钙4~5 kg、硼砂100 g。另外也可以每年夏季在防治病虫害时,在药液中添加镁、锰等元素进行喷施,为板栗补充微量元素。
高温干旱季节要保证提供充足的水分,特别是板栗盛果期,充足的水分是保证果实质量的关键。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在混交林中结合地势挖排水沟,及时排出积水,避免树根被水长期浸泡而烂根。
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避免杂草生长过旺对栗苗、茶苗的生长造成抑制,及时除草,适当松土中耕,避免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透性,利于保水保墒,为栗苗、茶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健康生长。每年要除草3 次,春夏秋季各进行1 次,以“除早、除小、除了”为原则,春季除草时可结合中耕追肥,株施0·1 kg 尿素和复合肥,采用环状沟施入。夏季除草时可以将除下的杂草埋在板栗根附近,高温沤制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秋季中耕时可以对根穴进行20 cm 深度的翻耕,适当扩大穴土面积,增加树根的土壤熟化度,提高透性,利于保温保墒。
板栗修剪一般在冬季进行,对树趟内的一些雄花枝、纤细枝、发育枝以及徒长枝根据枝杈的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疏剪,使枝干分布均匀合理,树冠覆盖得当,遮阴的同时也满足了栗树下茶树的光照强度(一般透光度要达到30%~50%),同时也能使养分和水分集中供应结果枝组,提高产量,促进乔灌共生的平衡。
茶树壮年后也要进行修剪,分轻剪和重剪,一般以上年剪口为基础,提高3~5 cm,再进行平剪。修剪可以在冬季或春季进行,长势好的茶苗,春茶采后进行轻剪,能提高采茶量,生产中多采用冬季修剪和春茶采后修剪相结合,达到延长采茶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生产目标。对于老龄茶树,将树冠上部10~15 cm 枝叶全部剪去,或者在高80 cm 处进行平剪,能有效促进新叶生长,提高产量[3]。
板栗初植密度为亩植56 株,随着栗树不断长高,树冠也逐渐向四周延展,形成郁闭,导致冠下的茶树光照不足,影响茶树的生长,导致茶树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鲜叶质量变差,所以要适时对板栗进行科学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栗茶混交林盛果期板栗树要间伐掉一半左右,亩留25 株以下,根据生长情况,间除弱势树、低产树、品质差的栗树,保留长势健壮、无病果、出果率好的大树,形成上层木分布合理、下层树光照适中、林分稳定、共生互利的生长环境。
是由栗疫菌引起的栗树病害,为中国植物检疫项目之一。主要危害栗树主干、侧枝和小枝,发病后枝干部位出现烂皮或溃疡,栗树生长受到抑制,导致板栗产量和质量降低,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可以在枯枝上或种实内越冬,借昆虫、鸟类及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要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抚育管理,做好水分供应,适时中耕除草,提高树势增强抗病力,做好林地清洁,及时清理病株病枝,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检疫,防止带病苗木及产品调入调出,切断传播源头;及时发现病害苗头,将发病主干和大枝条上的病斑进行人工刮除,深度达到木质部,然后将伤口用0·1%升汞或升平液(0·5%升汞、2%平平加、97·5%清水混合)涂刷防护,也可以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500 倍液等进行消毒。
是由炭疽菌引起的危害叶片的病害,发病时叶片有半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初期叶尖、叶缘出现黄褐点,逐渐扩展为褐斑,然后由焦黄变灰白色,叶片受害,光合作用减弱,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品种选择时要以抗病品种为首选,同时要加强管理,科学水肥,适时中耕除草,增施磷钾肥,增强混交林透风及光照,定期清理病枝病叶,提高树势;发病初期用75%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50%苯来特1500 倍液喷雾,喷药时要叶片正反面都喷到。
这是一种板栗产区十分常见的害虫,主要为害栗树枝条叶片。枝条上有不规则椭圆形瘤产生,导致叶片出现畸形,枝条变得细弱甚至枯死,结果率降低,严重影响板栗的产量和品质。此虫1年发生1 代,幼虫在芽内越冬,第二年4~5月幼虫活动觅食,在芽梢上形成虫瘤,虫瘤由绿变红,最后变成褐色干枯瘤。
防治方法:发生病虫害时,及时将虫瘿周围的无效枝剪除,消灭幼虫,越早防治效果越好;采用生物手段防治,主要是利用寄生蜂数量的增加进行控制栗瘿蜂,在寄生蜂成虫期不喷化学药剂,保护寄生蜂的繁殖;春季栗瘿蜂幼虫开始活动时,可以采用40%乐果乳油2~5 倍液或50%磷胺乳油涂抹树干。在成虫期用45%丙溴辛硫磷1000 倍液或20%氰戊菊酯1500 倍液+5·7%甲维盐2000 倍混合液进行喷施[4]。
以成虫和若虫为害茶树嫩梢,导致茶叶变黄焦枯,不发新芽,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甚至绝收,一般翌年6月、9~10 发病较重,此害虫在雨天或早上有露水时不爱活动,晴雨间隔天气和杂草过旺的茶地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加强混交林的抚育管理,及时除草中耕,适时分批采茶,及早剪除带虫卵的茶枝,控制其发展;雨季湿度较大时,可以喷施0·1 亿~0·5 亿孢子/mL 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生物防治;冬季时可以采用石硫合剂封园,减少成虫越冬数量;虫害严重时可以采用2·5%鱼藤酮150~200 mL(稀释300~500 倍)喷施控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