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帮(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雅布赖工作站 内蒙古 阿拉善 737300)
胡杨是一种可在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域生长的高大乔木,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等多地均有分布。胡杨可在含盐量1%左右的土壤中成活和正常生长,主要依赖其发达的根系,同时由于胡杨树体细胞液浓度高,可以从盐碱地下汲取和储藏水分,是干旱和温带沙漠区域绿化的重要造林树种。叶锈病和黑斑病是胡杨幼苗培育和林地生长期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病害,发病后叶片干枯,落叶增多,若病害流行,会造成育苗或营林失败,威胁生态环境健康。因此要做好苗木培育,加强检疫、巡林和护林工作,通过多方协作促进胡杨林健康生长。
胡杨叶锈病的病原菌为粉被栅锈菌,每年4月上旬,环境温度高于18℃时开始发病,25℃左右会加剧粉被栅锈菌的流行,胡杨叶锈病病害严重时期为7~9月。
胡杨叶锈病主要危害芽、叶、嫩枝,以感染幼苗、幼树为主。发病初期,病害叶片表面有淡黄色、凸起的小点,随着发病,病斑逐渐变大,从淡黄色向橘黄色加深,病斑表皮破裂后露出夏孢子堆,其颜色呈橙黄色或橘黄色。病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橘黄色的夏孢子堆,整个病害叶片干枯。入秋后,胡杨叶片的正面会分布许多类似的铁屑状斑块,此时病菌周围形成蜡质,病斑成片分布,大小形状不等,此时凸起的红褐色病斑为冬孢子堆。胡杨叶片两面均可分布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以背面病菌数量最多,导致叶片组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组织坏死,胡杨下部叶片由于光照不足,最先发病,病斑逐渐向上蔓延。早期病害可见胡杨树落叶较多,生长出的叶片较小。
从胡杨种植分布来看,新疆、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胡杨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均出现过胡杨叶锈病病害,由于幼苗的抗病性较弱,若巡林或防治不当,危害可长达半年之久。一旦出现病菌流行,苗圃内培育的幼苗发病率高达100%,死苗率超70%。
1.4.1 选育抗病品种要选择抗叶锈病害强的胡杨品种,育苗时应选择无病害的枝条进行扦插,对所有无性繁殖材料进行检查,优质抗病品种和无病害苗株是有效控制叶锈病的关键措施。
1.4.2 提高苗木质量首先,加强苗木检疫,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有林场(圃)站、绿化公司苗圃基地、苗木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培育苗木的定期检疫,尤其是加强对叶锈病的检疫,将检疫结果及时反馈和录入到检疫平台上,并对不合格的病苗进行清除、销毁,最大程度保障出圃苗木的安全性,从源头上降低叶锈病及其他病虫害的传播率,确保造林营林的苗木质量[1]。其次,定期对苗木经营者进行相关检疫法规培训,提高苗木经营者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从源头提高苗木质量。
1.4.3 密植疏枝
1.4.3.1 保水起苗苗木起苗前向根部灌足水,起苗时减少对根茎的损失,去掉发育不良的片根。苗木运输过程中为减少水分流失,可以用覆膜灌水泡根的方式,即胡杨苗木根茎浸泡48 h 后再进行栽植。
1.4.3.2 合理密植为提高胡杨树体间的通风透光性,种植时要合理控制株距,间距为4~6 m,每亩(约667 m2,下同)栽植量为15~20 株,定植坑长×宽×深为1 m×1 m×1 m,移栽前挖坑,促进土壤风化,植树前浇足水。
1.4.3.4 适当疏枝夏季降水量相对较多,苗木容易徒长,因此要适量剪去密集枝条,同时剪去病枝和残枝[2]。
1.4.4 水肥管理
1.4.4.1 浇灌管理8月控水,以防胡杨树苗徒长,10月中下旬要及时浇足越冬水,以保证树苗安全越冬[3]。不足3年龄的胡杨可以在外围进行挡风设置,增强树体的越冬能力。
1.4.4.2 施肥管理胡杨定植初期,可以通过根外追肥的方式提高定植成活率。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制成0·5%肥液,阴天施肥。定植根系萌发后在土壤中施入适量羊粪,在距离树盘10~15 cm处施肥。
1.4.5 田园管理
1.4.5.1 做好林地卫生定期对苗圃和林地进行巡查,清理苗圃内的落叶、残枝、病枝和病叶等。
1.4.5.2 除草为降低杂草与胡杨幼苗争抢养分,要定期去除杂草,杂草3~4 叶期时每亩喷洒5%精禾草克乳油50 mL+清水50 kg,或喷洒48%地乐胺乳油150 mL+清水50 kg。
1.4.6 化学防治4月上旬至5月上旬向胡杨叶面均匀喷洒粉锈宁300 倍液,间隔3 个月再依次喷洒萎锈宁200 倍液、敌锈钠50 倍液、多菌灵300 倍液,全年共喷洒4 次药物,要保证叶子的正反面喷洒均匀,如喷药后出现降雨,需要补喷1 次,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叶锈病发病源。对于胡杨叶锈病病害严重区域,在病情高峰期来临前的一个月向幼苗或幼林喷洒65%代森锌500 倍液,间隔2 周再喷洒1 次。巡林时一旦发现受害叶片,需要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和病害嫩枝,并统一烧毁,切勿随意丢弃到苗圃或林间。
1.4.7 科学育苗和营林
1.4.7.1 胡杨苗圃选址胡杨苗圃要选择土壤盐碱化较轻、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若在旧苗圃附近新建苗圃,新苗圃要交通便利,且与旧苗圃距离超过1 km 以上,这样有利于控制叶锈病病菌的传播和蔓延。
1.4.7.2 科学营林首先,勿营造胡杨和落叶松混交林,为降低叶锈病发病率,胡杨营林区域应远离落叶松林。其次,适时营林,胡杨的耐盐碱、耐干旱、耐寒能力较强,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0℃以上。内蒙古地区冬季和早春气温较低,且受空气干燥的影响,胡杨苗木容易发生冻害,因此营林要选择春季土壤解冻前至萌芽动前进行种植,可提高苗木成活率。定植后立即浇水,浇水频率为7 d/次,浇水量为100~120 L/株,待苗木新根生成后施加适量肥料。
胡杨叶纹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盘二孢属真菌,每年4月开始发病,5~6月病情较重,可持续到9月。病原菌适宜的侵袭温度为22~26℃,成熟的分生孢子可以越冬。
主要危害胡杨幼苗、幼树、成年树的叶片,胡杨幼苗长出3 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叶片的背面出现圆形黑斑,待雨季来临时,黑斑面积增大,叶片正反两面均出现成片黑斑,叶片不久变黑、干枯,叶梢也逐渐干枯,若防治不当,会导致胡杨育苗失败,叶片干枯,大片脱落。
黑斑病分布广泛,除胡杨种植区域外,小叶杨、青杨、小青杨、大青杨、甜杨、黑龙江杨也可发病[4]。病害严重区域树冠会提早一个月左右落叶,进而影响胡杨树木生育。
2.4.1 适时遮阴根据胡杨黑斑病的流行条件,当苗木栽植过密、环境闷热、林间通风和透气性较差时黑斑病会加重发生,因此胡杨移栽初期或苗圃处于高温夏季时,可以搭设遮阳网来减少苗木和枝叶的水分蒸发。遮光度一般为65%~75%,遮阳网的高度应高出树冠1 m 左右,保证在遮光的同时苗木之间有较好的透风、透气性。根据栽植区域的环境温度和苗木生长状况适时撤除遮阳网。
2.4.2 增强树势胡杨树体的抗病力与其树势密切相关,胡杨栽植后要通过定期的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胡杨群体的抗病力。首先,营造良好的栽植环境,胡杨有较好的耐盐碱能力,若栽植区域盐碱程度较高,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常用的方法有深松土壤,即灌水后将土壤深翻,疏松表土,减少养分向地表上升。盐碱地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为促进胡杨林茂密生长,主施腐熟有机肥,亩施用量为2000 kg。其次,栽植时选择壮苗,即选择挺拔、分枝正常、树体外表无机械损失、根系发达、苗木和枝叶无病虫害的苗木,提高成活率。
2.4.3 化学防治黑斑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最佳的防治时间为黑斑病病原菌对幼苗或树体侵害的初期。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或50%克菌丹)500 倍液、75%甲基托布津(或45%特克多悬浮剂)1500 倍液,为预防黑斑病病原菌扩展蔓延,需间隔2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3次。黑斑病病原菌易产生耐药性,化学防治时可交替用药,有利于提高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在喷药前,需要将苗圃中的病枝摘除,统一烧毁。若苗圃黑斑病病害严重,需要对苗土进行消毒,可将苗菌灵消毒剂稀释至250 倍后均匀喷洒2~3 次。
胡杨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病害为叶锈病,且受气候条件、种植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叶锈病发病率高、流行面积较大,防治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苗木检疫、密植疏枝、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等多种途径进行预防,化学防治应在病害轻微或发生早期进行。而黑斑病危害的树种广泛,胡杨感染后可通过适时遮阴、增强树势和化学防治方法进行处理。胡杨幼苗、幼树和大树出现病原菌感染后都要及时清理、统一深埋或烧毁病枝残叶,降低越冬病原菌数量,促进胡杨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