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何以快速升迁?岳飞之死有何内幕?
岳飞死后岳家军何去何从……
一连串谜团,带我们走进岳飞的世界
作为宋金战争中最著名的将领,岳飞20岁参军,历时7年成为独当一面的主将,不到10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39岁冤死于风波亭。岳飞是在怎样的风起云涌中扛起了抗金大旗?为什么千年后硝烟散尽,他的名字仍能镌刻于历史丰碑上?
岳飞为何升迁那么快
岳飞一生四次参军。
宋人普遍认为当兵很卑贱,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从军的。北宋末年,兵荒马乱,岳家生计艰窘,年满20岁的岳飞第一次参军,投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知府刘韐麾下。据说刘韐见到岳飞,看其身材魁伟,武艺了得,“大奇之,使为小队长”。第一次打仗,岳飞就展现了他的“敢”。历史学家王曾瑜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中写道:
相州有一股“剧贼”,其首领是陶俊和贾进。他们“攻剽县镇”,杀掠吏民,屡败官军,祸害一方。岳飞请求为故乡除害,刘韐便派他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岳飞先派三十人假扮商旅,听任陶俊和贾进俘掠,收归部伍。他又命令一百人埋伏在山下,自己领几十骑前往挑战,佯败而逃。陶俊和贾进率众追击时,山下伏兵乘机出击;三十名伪装的商人也充当内应,俘虏了陶俊和贾进,其余党全部溃散。
岳飞回家守孝期满后第二次从军,被分拨到河东路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县),成为一名骑兵,很快升为偏校。他操演武艺,训练军士,也努力学习文化,向往成为与关羽、张飞齐名的大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夏,岳飞参加了平定军守卫战,殊死苦斗。直到最后时刻,他才不得不携妻儿奔回故乡。很快,开封城破,北宋灭亡。在归乡途中,岳飞极目所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回家不久他就再度离家,投奔武翼大夫刘浩。岳飞前两次当兵,是被迫的谋生者;第三次从军,完全是一个自觉的爱国者。王曾瑜写道:
一次,岳飞率领所部打败一队金兵,杀死敌方一名枭将,功迁三官。又一次,岳飞奉命率一百名骑士到滑州侦察,在黄河冻冰之上同金兵发生遭遇战。一员金将飞马舞刀而来,岳飞迎击,双刃相向,岳飞的刀劈入敌刃一寸多,又抽出刀来,劈下其头颅。战士们鼓勇冲锋,将人数众多的敌军杀退了……岳飞因滑州的战功,又升迁三官,为从八品的秉义郎。两次胜利,使他在元帅府享有“敢死”的勇名……
年近古稀的宗泽(抗金名将),毅然承擔了救援东京开封城的重任,而康王(不久即位为宋高宗)仅分给他一万兵力,分成前、后、中、左、右五军。刘浩部二千人编为前军。岳飞自然也列入前军的编制,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岳飞奋战疆场,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的一次战斗中,连发两箭,射死金军两个执旗者,又率领骑兵突击敌人,掳获一批军械。岳飞因此连升两官,为正八品的修武郎。
南宋初年,岳飞上书宋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赶出军营。岳飞遭到如此严厉的打击和迫害,却转头直奔抗金前线——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第四次参军。24岁的岳飞成为招抚司张所麾下的一名效用兵。张所有意考问他:“闻汝从宗(即宗泽)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岳飞回答:“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张所大为惊奇,说:“公殆非行伍中人也!”当即命岳飞坐下,与之促膝谈心,随后破格提拔他为中军统领。
张所死后,岳飞转战太行,不久再次成为宗泽的部将。宗泽见岳飞屡立战功,战术上却不循章法,便拿了一份《阵图》,劝他好好研读:“尔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
岳飞告退后,将阵图粗略地看一遍便置而不顾。待到宗泽再次召见,要他谈心得时,岳飞认为自己掌兵不多,若按一定的阵势,正好使金人得以看清己方的虚实。他率直地说了自己的看法:
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几句话后来成了有名的军事格言。宗泽自此也更看重岳飞,提升他为统制。
岳飞重视北方民间抗金义军,后来提出“连结河朔”的军事思想,发动、联络和支援北方抗金义军,使之与自己率领的军队互相呼应或配合。这既是先进的军事思想,更是高明的战略部署。
岳飞对待河北、河东等地的金人签军(被敌人强征入伍的宋人),一贯采取正确的政策——不歧视、不苛待,尽量做争取工作。于是“岳爷爷”的声名远播,成千上万的签军争先恐后地前来降附。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老百姓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五月,岳家军收复建康府(南京)。七月,27岁的岳飞升任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并任通、泰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州。岳飞自靖康年间参加抗金战争,四五年间历二百余战,成长为统率一万多将士的主将,拥有胜任披挂马甲的战马近千匹。岳家军当时尚不是一支大部队,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在江南的抗金战场上,已不愧为中流砥柱。
岳飞死亡谜团
2023年春节期间,河南周口淮阳区太昊陵景区的游客排起长队,在岳飞观打“秦桧”。据报道,参观岳飞观的游客大多都会到这儿打“秦桧”,以泄对秦桧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的仇恨,数百年以来,铁铸像被人们拍打得光光亮亮。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桧因陷害岳飞而臭名昭著,被世人绑在历史耻辱柱上唾骂了近千年。杀害岳飞的,岂止秦桧?
金兵元帅完颜兀术(宗弼)经历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和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决意讲和。绍兴十年秋,完颜兀术曾正式写信给秦桧说:
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绍兴十一年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枢密院供职。
十月,岳飞遭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秦桧还同时将审理岳飞的文告张贴到临安的大街小巷,以制造宣传声势,为将来宣传此案是铁案作准备。秦桧在罗织岳飞罪名时发现了岳飞长子岳云与岳飞部属张宪交往过密,诬其煽动张宪兵变。
韩世忠此时已罢免枢密使,任醴泉观使的闲职,“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以躲避秦桧的迫害。但是为给岳飞伸冤,他仍鼓起勇气前去质问秦桧。秦桧冷冰冰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艴然变色”,愤愤不平地说:“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南宋朝廷一边审理岳飞一案,一边迫不及待地与金国进行屈辱的议和。十一月,双方达成协议,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十二年十二月(公元1142年1月),岳飞被赐死,岳云、张宪一同遇害。岳飞父子被害时,时年仅39岁、23岁。
正史上,宋高宗赵构很有胆量。当皇子的时候,敢主动作为谈判代表入金军大营;手无一兵一卒,靠纠集各种民团、溃兵建立起南宋王朝。赵构不仅有胆量,且下手狠辣,杀了太学生领袖陈东、清白无辜的岳飞,破了不杀士大夫和大臣的祖训,其诛戮之重,在宋代皇帝中绝无仅有。他的决断能力也非常强。有不少文官建议限制将领招兵买马的数量,他表示反对,说汉高祖平定天下时,诸将手下都有十数万兵马,这样才能打天下;绍兴七年之后,与金的战势趋于稳定,他又开始考虑收回兵权。绍兴八年,岳飞上奏折请求增兵时,他批复说,现在诸将之兵已经够多,“尾大不掉,古人所戒”。
宋高宗控驭臣下,手段纯熟。在重用一个将领时,他好话说尽,给岳飞、韩世忠诸将的信札中多有“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惟卿精忠有素”等词。他曾亲赐“精忠岳飞”的锦旗给岳飞部队,但当他要杀岳飞的时候,也敢于网罗罪名,无情下手。
至于秦桧,宋史学泰斗邓广铭曾判断,岳飞之死实是秦桧“先斩后奏”,因为岳飞被杀的时间并不符合当时常规的审讯程序。这并非是给赵构洗脱罪名,而是证明了在具体事件的处置上,秦桧更加没有道德底线可言。虽然赵构同样欲致岳飞于死地,但秦桧要杀岳飞的心,比赵构更加迫切。
在宋金达成和议后,秦桧倚仗金人“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规定,企图当终身宰相,独揽大权;他还安排党羽恣意篡改官史,又严禁私史。有关岳飞历史活动的记载被改得面目全非,添加了大量岳飞的“罪证”材料。秦桧妄图将岳飞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自己则被塑造成南宋“中兴”名相。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南宋国内积压了二十年的抗金情绪重新高涨。官员杜莘老奏请“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太学生程宏图和宋芑也分别上书请求“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从顽固维护皇帝的权威出发,宋高宗仍无意为岳飞平反。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传位于宋孝宗。七月,宋孝宗下诏宣布给岳飞追复原官,以礼改葬。他在临安召见了岳飞后人岳霖,说道:“岳家军的军纪,你父亲用兵的方法,张俊、韩世忠远远不及。你父亲死得冤枉,朕都知道;普天之下,也共知其冤。”
王曾瑜认为:“岳飞冤案的铸就,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因素:既有赵宋建国初期就确立的严密防范武将的祖宗家法的因素,也有金国的外交施压,再加上岳飞与高宗之间、以岳飞为代表的抵抗派和以秦桧为代表的屈辱求和派之间的矛盾,共同导致了这场千古奇冤。”
岳飞死后岳家军何去何从
岳飞死后,岳家军何去何从?宋高宗是怎样处理的?起初,鄂州驻扎御前諸军都统制由岳飞手下大将王贵担任,岳飞遇害后王贵辞职,宋廷任命张俊推荐的亲信田师中掌管岳飞旧部。岳家军众将不服,傅选、李山、郭青等统制纷纷辞职。赵构担心田师中压不住军心,特命他带数千四川兵作为随从,弹压岳飞旧部。田师中趁机大肆排挤旧将,比如岳飞部曲、鄂州捷胜军副将杨浩被撤职,罪名是“谤讪朝政”;骁将牛皋对降金不满,下场更惨。牛皋在《说岳全传》中是个喜剧角色,最后大破金军,他骑在完颜兀术背上把他活活气死,给岳飞报了仇,自己哈哈大笑,一口气接不上而死。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气死兀术,笑杀牛皋”。然而史实是,牛皋抱着未能马革裹尸的遗憾,被毒杀身亡。
田师中任内,鄂州军发生重大改变。首先是员额大大缩小。岳飞在世时岳家军有十万之众,而绍兴十八年后,鄂州军兵力减少到七万以下。宋孝宗时期,打赢采石之战的名臣虞允文上奏说,荆鄂两军共计68479人。其后宋廷进一步缩编,规定鄂州都统司辖49000人。
不仅数量下降,鄂州军战斗力也远不如昔日。海陵王南征中,吴拱率领的鄂州诸军在茨湖击退金军,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风向对金军不利,致其无法登陆,宋军才在水战中取胜,战果也仅有“千户一人,夺舟数十”。1175年,鄂州都统司派三千兵力镇压仅有几百人的“小寇”,居然在半年内亡失过半,其中阵亡者114人。
岳家军的廉洁作风也受到腐蚀。曾在岳飞麾下立功的中军副统制郝晟,向上级行贿三百两黄金,换了一个襄阳知府的官职。
也因如此,在南宋中期隆兴与开禧两次北伐中,位于中部战区核心的鄂州军都没有可以称道的战果。时人评价说“空屯数万之旅,饱食竟日”。这支部队军魂已失,早已配不上岳家军的称号。
1274年,蒙古军进逼鄂州,末任荆鄂都统制程鹏飞率军归降,后来参加了元朝平定南方和安南的战争。这就是带有岳家军血脉部队的终末。
威震天下的岳家军为何沦落至此?其实,岳家军并非天降神兵,它的强大战斗力是逐渐锤炼出来的。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家军成军之初,也有纵兵掳掠的记录。岳飞的部将韩顺夫在莫邪关之战中,竟然解鞍卸甲,让掳掠来的女子陪酒,结果打了败仗。岳飞治军很严,却没能禁止住,只好把军营设在三面临湖的地方,派人把守狭窄的陆路。岳飞以铁的手段维护军纪,规定取人一钱者必斩。有士兵拿了民间一缕麻,结果真的因此被斩首。
岳飞刚柔相济的治军举措,无疑是改变军队作风的重要因素,在他治下,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成为古代罕见的威武之师。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岳飞统兵进驻宜兴县。王曾瑜写道:
原江、淮宣抚司水军统制郭吉转当土匪后,也盘踞于宜兴县。岳飞派人投信,以好言抚慰,约他共同抗金。郭吉却急忙带一百多艘船,满载财物逃跑。岳飞闻讯后,命令部将王贵和傅庆领二千人追击,俘获了郭吉几乎全部的人和船。
在宜兴县境,尚有三支土匪。马皋和林聚各有几千人,岳飞派遣辩士劝降,得到了成功。另一支土匪,头目号称张威武,不肯投降。岳飞单骑闯入他的巢穴,乘张威武惊愕之际,将他斩杀,并收编其全部人马。
在内祸外患交迫的岁月里,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对民间秋毫无犯,这不能不使宜兴人民喜出望外。人们用朴素的语言称頌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移居宜兴县避难。按中国古代的隆重礼节,宜兴人民出资为岳飞建造生祠,以表达感激之情,这在古代乃属特例……当地民众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华古史上是少见其例的。
岳飞每到一地,必率亲随视察,督促官兵。同时,在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常和最下等的士兵一同吃饭,得到了部下的爱戴。
岳家军的战斗力,还与主帅崇高的目标有莫大关系。岳家军是怎么成军的?1129年金兵渡江,宋军战败,主将杜充投降,部队军心瓦解。这时岳飞对部属说:“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这才凝聚起军心,带出了一批人马。每次军队誓师时,岳飞讲到国难,常常痛哭流涕说不出话;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字,战袍上面也刺上了“誓作中兴臣,必殄金贼主”十个字。将士无不感而奋发。
从岳飞自己来讲,正因为他心目中有着神圣的抗金事业,才能做到一身正气、严于律己。四川宣抚使吴玠为岳飞送来一名美女,岳飞将其退回,回答说:“国耻未雪,难道是大将安逸取乐的时候吗?”
岳家军的基础是宗泽麾下东京留守司旧部,主要将领以北方人为主,几个最骁勇的统制官中,王贵、张宪是河北旧部,牛皋是汝州人,董先是洛阳人。他们都是怀着收复故土的理念追随岳飞战斗。
历史上不乏英勇善战的将领,但他们统率的军队很少闻名于后世。岳飞把民众抵抗侵略的愿望提炼整合为军队的政治目标,顺应民众期盼,同时严肃军纪,维持和谐的军民关系,是岳家军从古代军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劲旅并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
《武穆遗书》真实存在吗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武穆遗书》,是在金庸所著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武穆是岳飞的谥号。《武穆遗书》真实存在吗?是不是如金庸所写,是一本武侠秘籍,或者兵法奇书?
2013年,有媒体称,岳飞遇害后其直系后裔藏身黄梅县800年,其三十一世孙还向国家捐献了《武穆遗书》手抄本。传说中的《武穆遗书》真的存于世间,似乎言之凿凿。
根据《宋史》和《岳氏家谱》记载,岳飞先后四次到过黄梅县。他第三次到黄梅县时,自感凶多吉少,便将戎马一生总结出来的拳术、枪法等十八般武艺进行了梳理,并将这些手稿交给了儿子岳震。后来,金兵再度攻打淮西,岳飞上奏“欲乞亲至蕲、黄,以议攻却”。这是岳飞第四次到黄梅县。其间,岳飞找到朋友聂大同,将儿子岳震、岳霆托付给他。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岳家拳的继承人、岳飞第三十一世孙岳进称,岳家世代口传:岳飞生前,“拳术整理”仅完成一半;蒙难后,其家人将岳飞手稿带到黄梅交给了岳震、岳霆兄弟。《岳氏家谱》记载,岳震、岳霆藏匿于黄梅龙虎山,并辗转大别山一带,改鄂姓21年。在此期间,岳震、岳霆等人对岳飞的遗稿进行了整理,这就是《武穆遗书》。
黄梅县发现《武穆遗书》一说,源于1984年的一次挖掘整理工作。当时,湖北省体育局听说黄梅县练武成风,且习武者均会打岳家拳,于是前往黄梅县进行调查走访。这一年,岳进将古抄本《岳家拳法》(后改称《岳武穆王武艺要论》)捐献给了国家体委。这是一本集岳家拳、岳家枪、刀、棍等十八般武艺的“武功秘籍”,并非兵法奇书。黄梅县当地人根据这本书练习拳法、枪法等武艺,800年习武成风。
被打坏11次的秦桧跪像是何时出现的
岳飞平反后,遗骸被移葬于杭州西湖栖霞岭。宁宗庆元年间,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并于嘉定年间修建岳王庙。几百年来,岳王庙饱经沧桑,几度被毁。现存的岳王庙建于1979年,正殿忠烈祠有一尊高达近五米的岳飞塑像。引人注目的是岳飞墓阙之下有四个铁铸人像,他们反剪双手,面墓而跪。他们即是陷害岳飞的秦桧、张俊、万俟卨及秦桧之妻王氏四人。四座跪像背后有一楹,其上镌刻:“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秦桧的跪像背后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这跪像最早是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浙江布政使周木为了表达对岳飞的敬仰以及对秦桧的痛恨之情而铸。
秦桧夫妻二人跪像经过天长日久的日晒雨淋,成为两堆烂铁。明武宗正德年间,浙江都指挥使李隆下令在岳飞墓前重新用铜铸造秦桧夫妻以及万俟卨三人的跪像,而且跪像双手反剪。游客们出于对奸臣的憎恨,不停地捶打,这三尊跪像不久就损坏了。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范涞重新铸造了秦桧夫妻、万俟卨、张俊的跪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巡抚浙江的右副都御史王汝训,其本出于秦桧之妻王氏同宗,为了照顾王氏家族的脸面,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暗中派人在深夜将王氏跪像盗走,沉入西湖。一石激起千层浪,愤怒的杭州百姓要求追查元凶,王汝训吓得连夜逃出杭州城。后来盐商马伟顺应民意,又出资铸造了王氏跪像。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范涞任浙江布政使时,见秦桧等四座跪像已被游人打得千疮百孔,于是掏出自己的俸银,又一次铸造了四具跪像。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苏杭织造太监孙隆看到之前的跪像又被游人损坏得不成样子,他也重新铸造了四具跪像,而且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胸前,并用木栅栏围了起来。
清朝雍正初年,杭州栖霞岭的百姓们结伴来到岳王庙王氏跪像前,一阵棍棒相交,王氏跪像头部被打落。此后,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浙江地方官员又多次铸造秦桧夫妻等人跪像。
197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拨款40万元,重新修筑岳飞墓,并在岳飞墓前重修铸造秦桧等四人跪像。这也是从成化年间到现今,秦桧等人跪像的第十二次铸造。
2023年春节期间,河南周口太昊陵景区岳忠武祠(岳飞观)景点,游客排长队打“秦桧”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此前,还有游客在该景点前大喊“还我河山”,并掀起铁板去砸打秦桧等人的铸像。对此,该景区回应称,当地民间一直有“打奸臣”传统。景区很无奈,提醒大家抽打“秦桧”不能“极端”,“面对秦桧铸像,最理智的做法,是将内心的‘打’和外在的保护统一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进步”。
岳飞背上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广为流传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源自清人钱彩的历史评书演义《说岳全传》。该书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训子”记录了岳母姚氏给岳飞背后刺“精忠报国”四字。钱彩描述说,岳飞“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即岳母)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安人道:‘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安人流泪道:‘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说不痛。’就咬着牙根而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的了”。
事实上,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应该为“尽忠报国”四字。这一史实最早见于《宋史·何铸传》和《宋史·岳飞传》。《宋史·何铸传》记载:
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宋史·岳飞传》记得较简略:
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这两段史料表明岳飞背上刺的字是“尽忠报国”。
“精忠”一词,源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鄂王行实编年》: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九月,岳飞因剿寇有功,高宗“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令先师行之次建之”。由于四个大字是宋高宗亲笔所写,且被允许书于锦旗之上,并被制成一面大旗,作为岳飞此后行军作战的行军大旗,成为岳家军的主要标志,后人因此而有“飞白精忠早赐旗”的诗句。《宋史·岳飞传》也有类似记载:岳飞于绍兴三年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精忠”是对岳飞赤胆忠心的极高评价,这也就是后人称赞岳飞“精忠报国”的出处。由于岳飞曾获此殊荣,故而后世写他的小说、戏曲便常以精忠为名:唱词如《精忠八角鼓》,戏剧如《精忠记》,小说如《精忠全传》等等不胜枚举。也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的流传,“精忠”与“尽忠”才渐渐被后人混为一谈。
岳飞真实的样貌、个性如何
岳飞画像乃至雕塑,一般都将岳飞画成或塑成京剧的须生形象,其实与原貌不合。南宋“四大画家”之一的刘松年画有《中兴四将图卷》,清人阮元据画形容:
岳飞面大而方,广额疏眉,两颊甚丰,目圆鼻尖,自口以下,重颐甚长,无髭须。
至于岳飞的身高,王曾瑜推测约为1.7米。据考证,岳飞大概是编入当时的广锐军充当骑兵。而按规定广锐军为五宋尺五宋寸。一宋尺约合31厘米,岳飞如确是按身长标准招为广锐军士,他身长应约有1.7米。
《宋史·岳飞传》描述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
关于岳飞的个性,“沉鸷”是一大特点。《朱文公文集》说:“公于诸将中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鸷,可倚以大事。”“沉鸷”一词,在古汉语中往往用以形容武将,“沉”用以指性格深沉,“鸷”用以指作战勇猛。
岳珂为祖父所写的传记说,“先臣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所欲言,不避福祸”。为祭奠学射的老师周同,“每朔望则鬻一衣”,“衣就尽,先臣和觉而索之,默不言,挞之亦不怨”。就是不向其父岳和交代,岳和“后伺其出而竊从”,才“尽见其所为”。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24岁的岳飞向宋高宗上书千言,责备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无意恢复故疆,“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岳飞请求皇帝车驾还东京,主持大计,乘着金军怠懈的机会,亲率大军渡河北伐,则“中原之地指期可复”。这是岳飞第一次正式批评朝廷的投降政策。在那个鄙视武夫的时代里,岳飞作为一个低等偏将敢于上书,无疑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奸臣黄潜善和汪伯彦看到岳飞的上书,作出了“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批示。岳飞不仅被革掉官职,还被削除军籍,赶出兵营,“孤孑一身,狼狈羁旅”,一时连生计也无着落。
类似记载很多。宋史学泰斗邓广铭将岳飞的性格归纳为单纯、质直、坚定、强项。岳飞不喜欢说话,更不喜欢看人脸色说话,但是一旦说话,每句话都是直奔主题。
历代岳飞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南宋以来,岳飞的形象不断变迁。
岳珂在《吁天辨诬通叙》里写道:“先臣之得罪,天下皆知其冤,而不知其所以为冤”。可见,岳珂作岳飞史目的之一乃是明岳飞“所以为冤”。岳珂的这一目的达到了没有呢?没有。碍于宋高宗的面子,岳珂不可能把岳飞“所以为冤”的责任推及宋高宗,但他的编撰留下了使岳飞名垂青史的历史文献。
南宋学人王自中撰写的《郢州忠烈行祠记》可视为对岳珂著述的完整总结。王自中提出了叙述岳飞“雅纯”的八个标准:忠(尽忠报国)、虚心(礼贤下士)、整(军纪严明)、廉(不蓄私财)、公(赏罚公平)、定(临危不惧)、选能(选拔贤能)、不贪功(不执着于功名)等,按照这八个标准,岳飞被描述为一个翩翩儒雅的武将。南宋时期,岳飞叙述主要集中在其生前如何抵抗入侵。
元代,汉族(特别是南人)倍受压抑。与元杂剧繁盛的局面相比,岳飞剧目单薄而贫瘠,实在微不足道,“在元朝一代之间,北剧、南戏都只见有《东窗事发》一种题材,话本只出现了一本《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讲史也只见说《道君艮岳》及《秦太师事》,略去有关民族矛盾的部分”。
明代“土木堡之变”再现了宋代的“靖康之变”:明英宗朱祈镇被蒙古瓦剌部俘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重新唤起了中原人民的历史记忆,这成为明代岳飞叙述走向繁荣的一个外在契机。其后,各地纷纷修建岳飞庙,重刊岳飞文集,文人士子题咏岳飞的诗文增多,岳飞杂剧不断涌现。
清代,国家权力直接参与了岳飞形象的塑造。乾隆《岳武穆论》一文把岳飞刻画成一幅愚忠的形象:“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分疆之外。”这与事实不符,却成为清代以来岳飞叙述的主要基调。以《岳侯训子》为例,同治十二年俞樾的序文声称该戏有利于“移风易俗”。“移风易俗”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岳侯训子》在讲述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必须放弃抗金大业时,有一段岳飞与岳云父子的对话。岳云劝说父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岳飞答道:
我儿说话太无礼,圣上有命不肯依……可惜你们不懂理,胡言乱语惹是非,可知天经与地义,君父有命岂可违,臣子心肠死无二,进退惟命有何辞,我儿此话休提起,分付即日快班师。
把岳云教训了一番。结果,岳氏父子回到京城后不久即被拿获下狱,在大牢里,面对岳云的愤懑,岳飞继续训导道:
骂一声,小畜生,出言无道,说什么白日里汗马功劳,说什么众兄弟一声号召,说什么清君侧,杀进朝,说什么不白冤,心中懊恼,除国害忿发一朝,你可知,臣尽忠,子当尽孝,守天经,依地义,莫错分毫,为臣的,受君恩,如同再造,岂可以逞私见,自诩功劳。
《岳侯训子》的“移风易俗”原来是要把岳飞塑造成唯君命是从的形象。
清末,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政府,开始将岳飞纳入汉民族反满的谱系里加以叙述。虽然革命党人已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但他们对岳飞的叙述仍然带着浓厚的华夷之辨的色彩。
民国时期,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放弃了在君臣之义和华夷之辨里把握岳飞的话语体系,把岳飞推及为整个近代国家的民族英雄。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一场“反迷信”的社会运动,面对民间社会的激烈反对,国民政府颁布了衡量神祠是否存废的标准,在“先哲类”里规定了促进民族发展、促进学术发明、维护国家社会安定、忠烈孝义四条原则,符合标准的有12个人物,其中对岳飞的评价是“精忠报国,富于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是促成了岳飞民族英雄形象的定型和民间话语化的重要事件。1931年东北沦陷后,作为民族英雄的岳飞从国家话语开始转化为民间话语,岳飞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之“军神”。各种形式的岳飞叙述不断问世,岳飞叙述空前活跃。
此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下,汉文化中的民族英雄岳飞最终升华为整个多民族国家的英雄。
(责编/陈小婷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尽忠报国:岳飞新传》,王曾瑜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岳飞十讲》,王曾瑜、符海朝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精忠岳飞>:岳飞模式化 赵构脸谱化 秦桧媚俗化》,赵炎/文,《北京青年报》2013年7月16日;《金庸筆下的<武穆遗书>曝光?》,张勇军、高道飞/文,《武汉晚报》2013年8月29日;《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余璐/文,《环球时报》2016年8月26日;《历史杂货店:90个你不知道的奇闻趣事》,郑云鹏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