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02-22 16:05:11高洋洋
公关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培育精神时代

文/高洋洋

奋斗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引擎,青年一代能否接续奋斗、担当使命,关乎国家后继有人的发展大计。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的主力军,其命运同时代紧密相连,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持续奋斗、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然而大学生群体中却存在奋斗意识弱化、奋斗目标不清晰、奋斗动力不足等精神危机。

1.大学生奋斗意识弱化

新时代条件下,部分大学生存在奋斗意识弱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奋斗无用论。当前社会转型的不稳定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增加,再加上“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文化标签的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主动奋斗意识,使其催生奋斗无用的消极观念。二是奋斗畏惧论。伴随着“摆烂人生”“佛系青年”等热门词汇的出现,折射了部分大学生在奋斗过程中遭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时,不敢面对现实,最终选择得过且过、一切随缘的态度,反映其不思进取、缺乏担当的心理特征。

2.大学生奋斗目标不清晰

当前,部分学生在树立人生理想时,背离了时代的方向和要求。一是奋斗目标虚空。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使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转变,高度网络化的社交形态促使部分辨识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受碎片化信息影响,思维认知出现片面性危险,无法理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二是奋斗目标享乐优先。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物质追求与满足虚荣无法自拔,盲目追求物质生活,以刺激消费欲来满足精神上的成就感。将奋斗目标局限于提高物质条件之上,错把享乐当目标,这种目标错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加剧了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也违背了奋斗的本质要求。

3.大学生奋斗动力不足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在磨合中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个体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推进自我与社会同频发展。当前,部分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较低,对人生持悲观主义态度,奋斗动力不足。一是对学习采取消极、萎靡的应对态度。在学习中期望不劳而获,缺乏动力,抱着混日子、不思进取的心态,甚至产生厌学的倾向。二是对整个社会态度消极。面对现实缺乏奋斗决心与毅力,以沉迷网络、随波逐流来逃避现实,但另一方面又因虚度时光而懊悔。调查发现:“28.48%大学生存在焦虑症状,27.95%大学生存在抑郁症状”[2]。这种过度的精神内耗导致大学生迷茫与颓废交织,奋斗动力不足,遇事知难而退。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能动性。造成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困境的原因包括社会压力冲击、部分高校教育主导角色弱化、个体对奋斗存在认知偏差。

1.社会压力的冲击

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结构不稳定性使得大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无力,这种源于就业与学业的双重现实压力,一方面能够激励大学生要更加努力奋斗,另一方面成为了导致大学生心理焦虑、抑郁频发,丧失奋斗信心与动力的根源。首先,部分大学生受制于竞争思维与成长理念双重固化的藩篱,难以从目标单一和评价单一的成长模式中抽离出来,忽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在求职中屡屡碰壁。其次,近年来,招聘计划推迟,企业招聘岗位缩减,使毕业生求职战线拉长,工作机会减少且工作落实延迟,不少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于是乎“公考热、一编难求”成为了就业常态,备考压力超乎预期。

2.部分高校教育主导角色弱化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教育主导角色有所弱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奋斗精神教育的效果。第一,高校育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大学生思维活跃、辨识力不足,易受不良信息迷惑,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其抵制不良信息干扰,坚定奋斗意识。但部分教师专业程度不够,对奋斗的内涵、意义讲解不深刻;对奋斗观的引导宣传不到位,未能有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第二,奋斗精神教育内容有待充实。高校奋斗精神培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来实现,然而,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奋斗内容,未深入挖掘生活中有关奋斗的教学资源加以应用。

3.个体对奋斗存在认知偏差

奋斗精神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特质。然而部分大学生对“奋斗”存在认知偏差,奋斗主观意念不强。首先,对于奋斗的理解较为狭隘。认为奋斗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国家关系不大,并且在社会活动中以实现自我目的为出发点,缺乏对他人、社会甚至国家的责任感。其次,缺乏自主奋斗意识。对学习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佛系心态,主动学习精神日益消退,厌学问题日渐突出,没有清晰地规划学习目标,使得奋斗失去了自主性。此外,陷入“伪奋斗”。部分学生将“伪奋斗”视为实际奋斗,得不到预期结果要么产生丧心理,要么将其归于外界因素,背离了奋斗的真正轨道而不自知。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应对策略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志气、骨气、底气”指的就是奋斗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社会氛围、主流的思想引领、充足的教育资源以及自我教育的强化。

1.健全社会机制,营造奋斗精神培育的优良环境

化解大学生社会压力推动其健康发展,需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个人需求,不断健全社会机制,营造一个适合奋斗精神培育的优良环境。一要健全社会正向激励机制。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动员,可采用目标激励、内容激励、榜样激励等形式,结合其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因素,引导其从自身出发正确认识压力来源并进行针对性化解,增强其持续奋斗的信心、决心。二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对正在求职状态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一定的生活补贴、就业扶持,降低其日常生活成本与求职成本,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就业压力,增强自主奋斗意识。

2.注重理论教育,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思想引领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奋斗精神产生的基础,高校需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奋斗观教育。一坚定大学生信仰信心信念。理想信念的确立需要科学深厚的理论引领,需结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精准发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中,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内在信仰。二激励大学生践行奋斗精神。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大学生情感认同,坚定奋斗意志。另一方面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感悟奋斗力量,增强持续奋斗决心。

3.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奋斗精神培育的整体成效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应结合实际与大学生个性化特征,优化教育资源,通过提振大学生文化自信,调动其主动性,从而坚定奋斗意志。一注重人文关怀。准确把握青年在经历社会冲击后的心理特征、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问题重点,进行精准施策。二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学知识能力与宣传技能,提高其政治站位。三丰富奋斗精神培育的教学实践。充分挖掘生活中有关奋斗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生活化表达提升课堂温度,引导学生树立持续奋斗的理念。

4.强化自我教育,激发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在驱动

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最重要的是激发其奋斗的内生动力,使其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要明确自身奋斗目标,提升自我能力。理论的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需将提高政治觉悟作为理论基础,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奋斗观念与目标,强化自身奋斗本领。二要勇挑重任,在实践中坚定奋斗信念。一方面大学生应立足实际,进一步深化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学习,明确自身使命担当。另一方面自觉将理论融入具体实践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坚定奋斗决心。

猜你喜欢
培育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