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游
(贵州文家坝矿业有限公司 贵州 552100)
瓦斯作为煤矿开采的伴生产物,其本身利用价值极高,部分情况下已经成为某些特定工业生产的基础原料。同时在利用过程中,甲烷燃烧的环境友好度控制较好,且特殊的燃烧性质也使得其逐渐成为部分工业应用的最优解。针对甲烷抽采易发生爆炸问题,尝试对现代煤矿瓦斯抽采系统进行了改良,从而保证瓦斯抽采过程中的安全性。
目标煤矿位于我国山西省东部,煤矿面积高达105km2,预计生产效能可达到410万t/a。18620工作面的煤层构造简单,主要以8#、3#煤层开采为主。该煤层厚度在3.3~5.2m之间,平均厚度可达到5.4m。其中,8#煤层性质上为渗透性煤层,该煤层中瓦斯性质特殊,衰减快、透气性低、吸附能力强等特点直接增加了该煤层的瓦斯抽取难度。不过,在预计勘测中,该煤层的瓦斯含量已经达到12m3/t,巷道瓦斯压力也达到1.0MPa。改为从周围区域为采空区,部分区域工作面顶板的主要构成为砂石和泥岩。在数据切眼的分析中,可发现运输带瓦斯体积分数可达到12%,过度带缺氧而处理20~50m范围内,瓦斯体积分数可达到15%~20%。该区域瓦斯含量较高,但分布较为复杂。瓦斯滞留带与切眼位置相距超过50m,瓦斯体积分数已达到33%,空气流动速度远低于预期。
①认知偏差过大,对开采产生错误预期
我国瓦斯抽采技术出现时间较短,大多数是来源于其他国家的操作经验,因此对瓦斯抽采技术中的认知偏差较大,部分情况下甚至会干扰瓦斯抽采计划的制定[1]。在21世纪初的多数瓦斯抽采认知中,可发现我国相关经验均来源于美国的数据报告,所以在相关模型计算上,多直接套用,所以报告中误差难以避免,给瓦斯开采带来的损失也很难进行准确估量。其次,我国地形复杂,本身就与西方以及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所以盲目地使用资料也必然会导致预期偏差增加[2]。最后,我国煤炭资源都以构造煤、深层煤为主,开采难度较大,其质量管控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并未意识到该内容,所以我国“十二五”瓦斯利用目标完成度仅仅只有预定值的30%。对当前数据进行分析后,可发现认知判断失误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会延伸至2037年[3]。
②过于看重工程经验,忽视研发
在实例瓦斯开采中,我国的开采行为依然受到西方开采体系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990年正式引入西方开采技术,以便通过该技术创造出了喜人的气体开采量[4]。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巨额的瓦斯开采量多源于较大的生产井基数,所以核心技术在20世纪内并未得到明显提升[5]。在平均数据对比上,发现我国设计出平均生产井采气量远远低于世界同等水平。到了2010年后,我国开采技术有明显提升,但本质上还是缺少开采针对性与研发自主性,这导致在部分开采事故的预防中表现并不理想。在该时期后,我国开始逐渐向瓦斯开采领域投入更多研发基金,但由于人员、技术占比差距较大,研发能力的提升与预期还是有较大差距[6]。
③环境资源矛盾处理不及时,负面影响反噬
A.环境矛盾处理
瓦斯利用价值较高,所以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确定了资源开发方针,即通过自动调整的方式处理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尽可能的对皖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但在实际处理中,可发现资源环境矛盾巨大,很难通过动态调整的方式取得平衡。比如在2005年—2010年间,可查的煤矿瓦斯挖掘事故已达到45起,死亡人数已超过160人[7]。出现该问题后,我国相关部门立即调整战略方针,迅速将发展重点集中到环境保护中。但从2015年—2020年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可查的瓦斯采取事故件数已降低到13起,死亡人数下降至49人,但瓦斯抽取效率降低至原有的47%,环境保护支出上升了43个百分点,瓦斯资源采取收益整体下降27%。相关专家分析,未来瓦斯开采中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会继续上涨,其带来的实际收益会再次降低[8]。
B.开采难度增加导致环境资源平衡困难
常规勘探开发耗费成本较少,由于该方面的环境资金也较少,所以针对该阶段的技术优化所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而在深层煤的处理中,所耗费的资金会明显上涨。开采行为本身属于线性过程,随着开采的推进,开采的难度也会迅速提升。在相关报告中,可以发现我国深度超过1000m以上的开采井已超过38%,而我国大部分瓦斯都存在于1000~2000m地层中,现在深度层的瓦斯保留占比超过全国占比的70%[9]。
①技术介绍
千米钻机移动能力依靠履带行走实现,机体本身负载有钻进系统,可根据设定数值自由调整方位、转角、工作面积等其他关键数据。在钻探过程中,可实时反馈钻孔数据,并记录钻孔轨迹。在驱动方式上,我国大多数定向长钻孔都依靠电液能源进行驱动,钻进区域能源依靠高压水。
②技术要点
在开始钻孔作业前,技术人员要提前预留一个标准孔洞,孔洞直径数据为170mm,长度20m,并在孔中安装长12m宽100mm的PVC管。空口位置安装钢管,长度6m,宽18mm。安装完成后直接接管,并在其中注入泥沙封孔。在钻进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提前对高瓦斯区域进行判断,并提前做好引流,保证钻井过程安全性。多数情况下,喷出保护装置的最大保护范围为18~20MPa,可保证技术人员在部分情况下的人员安全[10]。
智能瓦斯抽采技术以现代技术为准,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瓦斯抽采的智能化。在现阶段,智能抽采技术多为这种技术概念总和,基本智能是达到绿色开采、安全开采、经济开采、高效开采的最终目的。从整体上看,智能瓦斯抽采技术至少具备物料识别、数据分析、具体定位、云计算、流程监视、自动数据调整等基础功能[11]。为更加准确表现出相关概念,本文也尝试通过具体技术说明智能瓦斯抽采技术现状,详情如下:
①地质信息透明化
地质信息透明化可以提高操作人员对目标瓦斯层的判断精度,也是智能瓦斯抽采技术基础。在该技术下,系统可自动识别煤层赋存情况,并根据媒体结构推断瓦斯分布。虽然现阶段地质分析技术并不够成熟,但可收集到的信息已经能够准确表现出该区域的基本性质。同时,地质技术分析并非单一技术,它包含数据库整理、探测技术和优化技术,比如在X光技术的应用下,地质分析精度再次增加,而增加的数据也会直接进入数据库中,通过筛选进一步恢复该地区的实例地质条件。而随着地质数据库数据的增加,技术人员也能够更加轻松的对目标开采区域进行数据复原,并通过3D透明化的地质建模确定瓦斯开采的最佳方案[12]。
另外在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尝试通过模型模拟开采过程,并推测瓦斯抽采过的地区环境变化情况,最后达到资源与环境的平衡。可以发现,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传统瓦斯开采的被动性,并能够尽早发现开采中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排除。而当数据库达到一定规模后,对资源利用也有相当宝贵的指导作用,比如在未来部分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中,就能够最大程度提升该资源的具体收益。
②钻孔智能设计体现
传统钻孔多以人工操作为主,操作量大且精度难以保证。同时,多数瓦斯开采为动态过程,静态的钻孔操作会直接降低瓦斯开采效率,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开采事故的出现。另外,我国多数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各工作面之间也会有较大的地质差距,显然人工很难覆盖。而在智能开采设计中,技术人员可根据开采区的数据变化情况绘制瓦斯关键数据变化曲线。在得到相关数据后,就可以根据数据变化特征调整钻孔位置、钻孔大小[13]。
其次,该数据也能够直接分析各个钻孔的实际工作效率,并调整各个钻孔间的任务资源分配情况。而当地质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时,技术人员也能够对异常数据进行捕捉,并提前做好防范,降低相关设备与人员的损失。
③巡检机器人的使用
瓦斯抽采中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其现阶段主要包含三类,分别为轮式巡检、吊轨式巡检以及四足巡检,其主要差异来源于其运动方式的不同。轮式巡检类型主要用于基础模块摄影,功能为矿洞内简单图像的识别,拥有简单的数据反馈能力,能够迅速联合形成异常信息汇报网络。吊轨巡检活动范围更大,也更容易通过数量优势建立数据网络。在能源供给上,无线充电的优势也保证其有充足的能量支持。四足机器人为仿生学设计,可以有效翻越矿洞地形,并对矿洞关键数据进行收集。虽然成本造价较高,但整体功能集合上限也相对较高,能够支持较为复杂的巡检命令。
未来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会更加科学化,但本质上还是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瓦斯开采效率。所以,除了单纯的技术优化外,未来的瓦斯抽取技术优化方向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入手:
在掌握先进技术后,要充分利用技术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对已有瓦斯抽采技术的认知,避免陷入销量、产量的攀比怪圈。比如,在实际分析中要结合能源的实际需求,通过计划方式调整能源开采周期,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在透明化地质信息的技术应用中,该技术的潜力已经被充分体现。
不管是何种技术,在正式使用前都需要及时进行排查,确保运行状态稳定。尤其在现代智能抽采技术应用中,更是需要注意程序运行逻辑是否符合该区域的资源开采特征。其次,智能抽采系统中必须要添加异常数据收集系统,并最大程度保留智能开采系统的自动判断过程,确保开采系统的运行稳定度。
在相关技术研发中,我国可以参考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的理论实验,但整体上要以我国地质条件为核心,并做好外来技术的“本地化”,尽可能减少相关方向的判断失误。在战略上,我国也应该加强对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实现从“实验场”到“研究厂”的定位转变。同时,研究也要注重技术与资源的绑定性,在提高市场收益的同时,提高对该技术的应用主动性,从而为我国煤矿瓦斯开采争取更多的市场优势。
显而易见,瓦斯开采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由于技术难度较高,所以开采前需要多次调整开采规划。而对于国家来讲,也需要尽可能提高瓦斯抽采技术的集合性,通过多种辅助技术降低瓦斯抽采的技术风险,并最大程度提高瓦斯的资源利用价值。另外,在新技术应用中,主要平衡好新技术收益分配,避免产生过多的资源“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