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确立县域金融为集团“十四五”期间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之一,以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重要方向,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特色助农发展模式,聚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要领域,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打造“融资、融商、融智、融数”的“四融一体”服务模式,以金融力量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激发乡村振兴动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分别为16%和38%,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持续以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沃土,不断加大涉农信贷发放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全球化优势,聚焦农业全球产业链,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助力中粮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以金融力量打通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助力我国农业产业技术升级,推出“种业贷”“农机贷”等服务方案,强化种业、农机等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产业振兴,为守牢耕地红线、端好国人饭碗贡献中行力量。
中国银行旗下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设立于2011年,始终坚守“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初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成为县域农村资金“蓄水池”。截至2021年底,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已形成了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县域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成为目前全国布局范围最广、机构数量最多的村镇银行集团。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中国银行以信息科技为驱动,创新研发了“中银e企赢”APP,打造全球商机共享生态,努力畅通乡村县域的信息“梗阻”。“中银e企赢”APP内设的乡村振兴模块,既可为县域地区发布招商引资信息,也可为乡镇企业开办跨境撮合活动,支持国内优质农产品、特色乡村文化、绿色生态乡村实时对接全球市场需求,支持乡镇企业足不出户从“山这头”链接“海那头”,以“零成本”分享全球价值链的广阔商机,助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银行打造“中银e企赢”乡村振兴专区,助力县域政府招商引资,服务涉农企业发展成为金融帮扶的“造血机”。“公益中国”APP是中国银行基于“互联网+”思维开发的精准帮扶平台,帮助农产品企业实现产销对接,持续助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公益中国”APP现已上线农产品4万余种。发展至今,该APP已成为60多个部委、企业、地方政府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的管理工具,以及个人、组织参与帮扶等公益活动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研究驻在国有关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制度、发展经验和实践案例,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依托“惠如愿·菁英荟”等各类研究实践项目,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努力为农村金融相关政策和实践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国银行致力于建立乡土人才的“培训营”,围绕农村人才基础薄弱的领域,探索开办“中银乡村振兴学堂”,重点针对乡村治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派驻扶贫干部、产业振兴人才等群体,通过联动当地院校培训、定制干部研修班、选派专家师资、分享课程资源等方式开展乡村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中国银行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成果,探索农业产业数字化的路径,在浙江丽水开展了茶叶交易场景创新,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了茶叶质量溯源平台,通过茶叶上下游交易数据的去中心化存储和发布,确保茶叶种植、采摘、加工、仓储等全链条数据的真实性,并同步在该平台嵌入“茶商E贷”智能化授信产品,为茶商、茶农配套提供纯信用的线上经营贷款。
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政务领域的“数字鸿沟”是当前乡村组织振兴亟待破解的难题。中国银行不断尝试以信息技术释放三农数据要素价值,打造“中银农村三资管理平台”,经各分行属地化开发后已陆续在山东、福建、江西等16个省份130个区县运行。该平台以农村“三资”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切入,配套现金管理、公务卡、福农卡,通过“三资”记账系统直连,实现了村级资金的线上化处理和留痕式监管,强化了乡村资金监管、资产管理和资源整合,辅以立项发起、在线审批、资金拨付等功能,乡镇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村务支出、村民补贴发放等各项业务,有效推动了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