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互联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探析

2023-02-22 08:04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汉玲张璇
区域治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金融数字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汉玲,张璇

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现状

我国砥砺前行了40年,披荆斩棘的的改革发展,终使农村的改革迈出了三个大步:第一步,重新将农村的分配关系进行梳理,成功实现了农民税费改革的减负,其中,互联网金融不仅推动了减贫等战略体系的平稳转型,还就乡村振兴建立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第二步,对农村的上层建筑方面进行整改,着眼于农村的综合发展;第三步:落实家庭承包经营的相关政策,给予农民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基于农村改革已取的成绩,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的角度出发阐释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改革中所起的作用,讨论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否能助推农民脱贫扶贫工作。

(一)研究背景

数字劳动已成为当今社会劳动的发展大势,互联网金融作为其中之一,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金融发展形式,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如八爪鱼、云计算等大数据搜集平台,将城乡资源乃至不同地区的人才资源、地理资源、技术劳务等进行重新整合,再匹配给相应有需求的地区和人群,或者通过整合资源的直接变现、金融投资等获取报酬。可以说,数字经济使劳动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以更低的交易成本以及更新颖的方式实现脱贫致富。但劳动本质并没有改变,它所破除的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劳动与休闲之间所固有的模式,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因此,其关于人的本质方面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范畴,在本质上是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数字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顺应当前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要求,在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方面能够提供相关的建议。党中央从2004年起至今连续将“三农”问题列入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般,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从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角度研究农民收入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为数字劳动在农村领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参考。本文重在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民创造更稳定、更满意的收入提高新的思路。

二、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互联网金融与农民收入相关概念

(一)互联网金融与农民收入

数字信息技术如星星之火,推动工业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数字金融、数字劳动应运而生,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创新结果。在数字时代,生产方式、劳动主体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金融广泛渗透传统金融领域和非金融机构等行业。概括来说,它的发展模式就是互联网企业或者利用数字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云服务等在支付投资、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等服务方面创造出新型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民的多样化投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发展的同时,也能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展现出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和深远的发展潜力。

农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部门所包括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创造的所有价值之和,可分为纯收入和毛收入,其中,纯收入可以理解为除去成本和费用以后的利润,那么顾名思义,毛收入就是指包含成本和费用在内的收入。所以,纯收入和居民收入成正比例发展,前者升高时,后者一般也会随之提高,社会的整体水平进而也得到提高。反之,当两方降低时,社会消费也会减少。本文依照具体的收入来源,将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分为四个种类:

1.工资性收入

这一指标是推动居民收入激增的主因。首先,因为工资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响应号召提高了薪资水平,带动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其次,企业改革后,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的提升又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再次,公务员的普遍增资也带动了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浮;最后,由于城镇居民的就业范围更广、收入来源渠道增多导致收入增长。

2.经营性收入

当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时,农民的就业观也发生转变,个体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个体经营活跃,经营性收入增速提高,是居民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是一种很常见的形式,是国家单位等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性的支付。如: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失业救济金、离退休金以及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等。

4.财产性收入

随着农民家庭的财产日益丰富,农民个人的消息来源、投资渠道都日益多元化,伴随着证券市场的繁荣,部分农村居民就会提前支取其在银行的定期存款转而投向股票或者基金市场,追逐风险的补偿使得农民的投资收入增加。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探析社会发展的动因,离不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重要范畴的追根溯源。早在1844年左右,《德法年鉴》中就已经提出:“绝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这是极具颠覆性的,因为在此之前,马克思曾一度认为政治和文化的东西决定经济,将经济置于政治和文化之下,并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可以看到,他开始向经济领域探索,重视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联系,至此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观逐渐发展起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原理指导。在数字劳动愈加发达的今天,我国经济基础的重心不再单一瞄准实体经济,而是将一部分转移到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之初采取以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巧妙地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先从凤阳县小岗村到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并于东中西部规整成线,最后在城乡结合成面。在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下,各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农业特色,如新疆的棉花、内蒙古的荷斯坦奶牛场、景德镇三宝村的国际瓷谷等,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营销,大力发展旅游业、餐饮业、手工业,并借助线上投资、网络借贷等方法实现资金的流动,推动互联网金融对农民创收的有机循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的,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愈发现代化的局面,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脱贫攻坚愈发深入人心。农村工作取得如此显著的进步,不仅是传统金融模式持续支持的结果,更与农村因地制宜,立足自身资源结合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发展密切联系。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一方面鼓励农民务工,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引流,细化特色产业,培育技术人才,补齐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板,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分配理论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

分配通常表现为产品的分配,因此它离生产很远,似乎对生产是独立的。但是,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从这就可以看出,生产与分配是息息相关的。总的来说,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观其实是从批判中逐步向现实迈进的,他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逐步迈上了以劳动为主体的经济领域,并结合实践对经济学进行新的研究。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共同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原则和价值手段。[7]在数字劳动时代,科技与人才是发展的源动力,立足我国国情,不难看到很多农民对生产分配理论认识较浅,指导思想不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民收入的带动就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在互联网逐渐普及后,农民通过数字平台能更好地接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第一批创业转型成功的新农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将自家果园菜地通过拼多多这样的网络平台展示并销售,一方面为自己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社会消费,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

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农民增收的变化分析

(一)数字劳动推动农民收入的路径选择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由具有一定实力和信用保证的独立机构先与银联合作或通过网络连接促进双方交易,最终实现交易目的的网络在线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买方挑选好商品,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支付货款,然后由第三方告知卖方是否已收到款项并要求发出货物。买方收到货物后,及时检查商品若完好确认收货,最后由第三方把款项汇入卖方账户。

2.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是指利用特定的算法或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充分发掘客户交易和消费背景下深层次信息,通过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更准确地预测客户行为,提高金融机构在服务、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其中细分的平台金融模式是指平台公司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分析和挖掘日积月累收集的大数据。

3.P2P网络借贷

P2P(PeertoPeer)小额借贷,是一种将额度小的闲散资金汇聚起来、借贷给需要资金的人群或者小微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式。网络借贷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人或者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维护并发展个人的征信体系、改善小微企业、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由于小额借贷具有简便、高效、门槛低、批准快等优点,成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首选。

(二)市场机制理论下农民增收的变化特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来说,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只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最初我国经济学界极少使用市场经济这一个概念,都称作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细究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分析它们经济利益关系时,立足的不同概念。即:如果认为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生产者将进行等价交换,那么按创造的价值实行分配;而当使用市场经济概念时,是偏重于从运行的角度来考察,也就是将重心偏向了多种方式下资源配置的不同领域,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看透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剥削本质:表面上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流通等等,但实际上,这意味着资本家无偿占用工人的剩余劳动力。而随着数字劳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资本的束缚,借助数字网络平台独立出来,从而实现增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起,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黏连度不断增强。201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652.5元,经营性收入3934.9元,转移性收入1647.5元,财产性收入194.7元,截止到2021年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将已达到7958元,经营性收入涨至6566元,转移性收入增加到3937元,财产性收入也上浮为469元。可以说,农民的各项收入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市场机制理论指导下的农民在数字劳动时代成功实现增收。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不断发展相结合的成果。从理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站在实践角度,它顺势而为、应时而变,在数字经济时代,要保持初心、立足现实,结合互联网金融,大胆创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二)建议

1.合理利用市场机制

现阶段中国需要借助市场机制的发展来牵引生产力的进步,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通过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作用。从整体上来讲,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良性循环和有效调节作用。

2.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力求打破平均主义,而当今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而奋斗,因此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下,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两手抓经济。

3.增强经济自信

我国一直在党和政府的积极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在宏观经济稳定中的责任和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的辩证统一,把两者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数字经济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不谋而合的。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金融数字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答数字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数字看G20
P2P金融解读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