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贤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培养青年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以下简称《原著》)是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并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1]因此,《原著》课程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著》)课程的学习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伟大飞跃历程的根本思想保证。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3]要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必备的,这是因为“经典著作代表着人类认识自我的标志性成就,它是传承普遍价值、珍藏深刻思想、形成优良人性、塑造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精神育人价值。”[4]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5]可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原著》课程主要是作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来开设的,而其他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公共课来开设的。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些基本内容,在中学的时候他们都是接触过的。对他们来讲,这些内容多数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都是需要背诵下来,然后应付考试用的。很显然,通过这样教和学的结果,并不能真正达到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初衷的。《原著》课程可以显著地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它可以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才有可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面对世界。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门开设《原著》课程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穿插进相关经典原著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相关原理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其他专业的课堂上,教师只能是就某些重要的哲学原理来做这样的展开讲授。从这一点来说,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可以专门开设《原著》课程,这是这些专业大学生的优势之所在。
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谈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说:“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6]后来,在为《资本论》第三卷所写的增补中,恩格斯说:“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7]恩格斯明确地教导我们说,要想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这一点对于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虽然他们都学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哲学原理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整理和“改写”过的,它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比较“方便”的,但这种方式也可能让我们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把握。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所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就是这方面的深刻教训。“研读原著本身就是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佳捷径,能够避免南辕北辙,误入迷途。”[8]教育部之所以将《原著》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就是因为它是本专业大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原著》课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复试阶段的必考科目。招生院校通过该课程来考查考生的理论功底究竟扎实不扎实。
《原著》课程对于思政系的本科生来说也是深奥难懂的,更别说对于高校其他专业的本科生了。无论课程的性质和难易程度如何,高校课程的课堂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原著》课程来说,“我们常常面临四组矛盾:背景与文本、章句与义理、理论体系与问题意识、当时意义与当下意义的矛盾。”[9]其中,“背景与文本”“章句与义理”,如果这些内容都要靠教师课堂上来讲解的话,那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用的。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前和课下的自学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解决“理论体系与问题意识”“当时意义与当下意义”这两个矛盾,则《原著》课程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给学生传授一些具体而有效的自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本科生学习马列原著所使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以下简称《著作导读》)。该教材重点遴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15篇,分原著部分和导读部分。原著部分除少量文献外,大多是节选。导读部分主要包括写作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延伸阅读等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思政系本科生的马列原著课程开设于大二第二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传授给学生以下查找资料的技巧:利用“中文数据库”中的“读秀中文学术搜索”。该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主动地去查找和解决马列原著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基本的常识性问题。
在“读秀”中主要是利用其中的“知识”和“图书”这两个栏目来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在阅读原著的时候,遇到不懂的人物、事件、概念、难句等时,可以把它们作为关键词,先选定“知识”,然后输入进去,再“搜索”。随后就会出现众多包含所查关键词信息在内的资料。这些资料都出自不同的书籍。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这些资料来寻找自己满意的信息。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可以解决许多自己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可以知晓许多自己意想不到的书籍。此外,学生还可以先选定“图书”,再输入关键词,然后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查阅到合适的书籍后,学生除了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去借阅外,还可以到“孔夫子旧书网”等网站去购买便宜的旧纸质书,或者去网上免费下载或购买电子书。
这种阅读学习方式可称之为参考性阅读。“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一目的而言,通过参考和阅读这一类著作,可以较为迅速、较为便捷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比较精深的内容,从而帮助读者实现读懂和读透经典著作的目的。”[10]
这些参考书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直接针对该文献的注释类材料(如田其治所著的《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释》);第二,涉及多篇文献、有深刻研究、又提供了丰富史料的材料(如侯惠勤所主编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高光等所著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第三,相关历史史料(如《关于〈共产党宣言〉所批判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研究〈反杜林论〉参考史料》);第四,拓展型研究成果(如杨金海所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研究读本》)。此外,我们还给学生提供了其他一些有助于《原著》课程学习的参考书(如吴易风所著的《空想社会主义》)。具体如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高光等著);(2)《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833—1844》之“第五章发现新世界”(罗燕明著);(3)《马克思哲学要义》之“第三章政治哲学”(赵敦华著);(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著作精选和导读》。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侯惠勤主编);(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释》(田其治著);(3)《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主义》之“第七章首次系统地批判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汤文曙著);(4)《青年马克思与启蒙》之“第四章第三节‘现代批判运动’与费尔巴哈哲学的贡献与缺失”(黄学胜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及辅导》(李真等主编)。
《德意志意识形态》:(1)《〈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乐志强编著);(2)《〈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李成旺编著)。
《共产党宣言》:(1)《解读〈共产党宣言〉》(许玉杰著);(2)《〈共产党宣言〉导读》(唐立春著);(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研究读本》(杨金海著);(4)《〈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简介》;(5)《〈共产党宣言〉注释》;(6)《关于〈共产党宣言〉所批判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释注》(常兆忠编著)。
《资本论》第1 卷:(1)《〈资本论〉解说》(第4 版第1 卷 陈征著);(2)《〈资本论〉纲要和释疑》(刘炳瑛等编著);(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政治经济学)》(黄永奎主编);(4)《〈资本论〉简释》(第1 卷 第1 章至第5 章);(5)《〈资本论〉第一卷难题解答》(黄强华等编著);(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读本》(史清竹著)。
《反杜林论》:(1)《〈反杜林论〉哲学编教程》(宫玉宽主编);(2)《〈反杜林论〉哲学编解说》(赵建文等编著);(3)《〈反杜林论〉释注》;(4)《研究〈反杜林论〉参考史料》。
《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浅说》;(2)《〈自然辩证法〉导读》(肖广岭编著);(3)《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刘兵等主编);(4)《〈自然辩证法〉问题解答》(刘珺珺等著)。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讲稿》(王阁森等著);(2)《〈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释要与新论》(蒋国维等编著);(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荣鑫等编著);(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参考资料汇编》;(5)《解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吴江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问题研究》(孙华玉著);(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注释》;(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研究读本》(田毅松著);(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难句解释》(姚安泽等编)。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1)《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书信的解说》;(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讲解》(方文等著);(3)《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导读》(邓莉著)。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浅释》(陈仲平编著);(2)《〈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讲义》(杨焕章编著)。
《哲学笔记》:(1)《列宁〈哲学笔记〉研究读本》(李楠明著);(2)《〈哲学笔记〉简明教程》(李辛生主编);(3)《列宁〈哲学笔记〉研读》(易杰雄等著);(4)《〈哲学笔记〉注释》(黄楠森主编);(5)《〈哲学笔记〉研究》(王仲士著);(6)《列宁〈哲学笔记〉若干问题研究》(刘歌德等著)。
《论我国革命》:学生可通过查找中国知网论文来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原著》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本课程的评分标准上做了一定的改进:平时作业由原先写一篇期中小论文,改为学生阅读10 篇与教材所遴选的原著篇目相关的学术论文,做好阅读笔记,写出自己的感想。根据学生所选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读书笔记中所摘抄、所评论的段落数量及读书笔记的工整程度等情况来打分。根据以往几届学生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通过阅读学术论文,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学术论文的习惯和兴趣,加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和考研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通过查找资料、阅读参考书和学术论文这三种课前课后的自学方法,有力地破除了学生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产生的对《原著》课程学习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原著》作为一门公认的难学、难教的课程,其原因首先是与其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相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灌输式讲述教学方法,[11]其弊端众所周知。要根本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原著》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宗旨,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由“满堂灌、一言堂”模式向“讲授—研讨”模式转变。
有了参考书的帮助,也懂得了利用“读秀”和“中国知网”,则学生在学习《原著》课程时,有关“背景与文本”“章句与义理”方面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因此,教师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体系与问题意识”“当时意义与当下意义”的讲解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本课程教学的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在《原著》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1.语句分析。经典作家著作的用语普遍比较长和绕口,初学者往往抓不住要领,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外语时分析语法结构的方法来给学生分析这些长难句的理解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搞清楚句子的主谓宾,然后再把其他的从句作为修饰语加上去,这样就容易理解长难句了。
2.充分利用教材《著作导读》中的“导读”功能。马工程教材《著作导读》之所以广受大家欢迎,导读部分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看点。根据教材中所选定的某篇文献中或全部或节选的内容,“主要内容”都做了极其详尽的分析。教师可以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为一个范例,在学生基本看懂相关原著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如何学会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原著。
3.精讲。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讲解:首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重要的概念、论证逻辑、基本原理等),教师要予以深刻、准确地讲解,并要求学生重点把握。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一点,即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师对教材中的不同篇目可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对于马克思早期较难懂的篇目(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做最基本的讲解,暂不做过高的要求,可留待下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进一步学习;对于较容易的篇目(如《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我国革命》等),可让学生自学,也可不做考试要求。这样一来,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哲学原理课程,把阐述同一理论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原著联系起来讲解。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再次,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里所说的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实际: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的实际。[12]最后,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绝对真理化。为此,教师要注意讲清原著中的某些局限性及其发展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本课程的宗旨和最终的落脚点。
4.研讨。《原著》课堂要想改变“一言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窘境,采取“讲授—研讨”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必要的“讲授”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入“研讨”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研讨”环节的具体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展开:首先,学生可以针对教师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其次,学生可以针对课后思考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和感想。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进入热烈而有序的研讨活动中,注意掌握好时间,然后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予以点评和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马列原著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问题。我们的特色在于重视学生课前课后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的电子书和阅读学术论文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原著》课程研读方法的传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给中国所带来的历史巨变。这无疑将坚定其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信心,从而最终能够实现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