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琛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中路幼儿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丽多彩的文化宝藏中,民间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传统民族文化核心价值,有着极其宝贵的教育价值,民间文学作品生活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与幼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要求高度匹配,可以说,民间文学作品能作为幼儿课程开展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宝贵资源。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龙口中路幼儿园实践探索为例,在以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基础上,开拓多途径、多来源的立体阅读,从主题建构、环境创设、区域整合、资源库、亲子社团、社区拓展等多元化途径构建以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幼儿园多元阅读课程体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发展性—以文化核心引领课程共生。中华民间游戏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不断创新变革的部分,也有相对稳定、代代沿袭的传统元素,如一些经典题材、情节和形象等,这构成了其发展性的特征。例如,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西游记》具有深远的传承意义,不仅经久不衰,而且在孩子们传承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材料的动态性和创新性,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精髓,提升对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幼儿通过文学作品了解、接受、容纳、吸收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价值,从而实现情感态度、知识领域、价值观的协同发展,并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尊敬。
二是多元化—甄选多元取向,提供持续建构动力。在选择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作为课程内容时,我们注重选取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反映正面生活的作品。每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些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尽管这些文化中有一些元素在现代看来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编和创新,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例如,我们可以将原始宗教中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将“上刀山、下火海”等危险的仪式转化为有趣的体育游戏。由于幼儿具有好奇、爱模仿的天性,且尚未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不健康的、封建迷信的或落后的元素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融合性—实现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与幼儿五大学习领域、儿童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深度融合。我们将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与幼儿的五大学习领域相结合,以确保儿童的全面发展。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都紧密围绕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进行设计,以儿童的视角将文学作品转化为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符号、图像和声音。这样做旨在引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是整体性—通过家园社区三方合力,确保课程观念、内容、资源、形式和平台的统一和连贯。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为了提供整体性的阅读经验,我们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方形成合力,有统一的认知和明确的责任。我们要为儿童提供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学习环境,确保他们在不同的场所都能获得同步的学习体验。
环境创设,区域整合,营造阅读氛围 我国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可见环境对幼儿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阅读环境创设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文化熏陶的显性表现,承载着一种“隐性课程”教育功能。通过可见、可听、可感、可操作催化儿童的直接感知。积极促进儿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迭代交融中自然、自信地将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植于心。
一是幼儿园公共环境是指幼儿园内的门厅、走廊、围栏、楼梯间、窗户、功能室、户外场地等公共空间。多元化的公共区域阅读环境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创设出吸引幼儿、支持幼儿、引导幼儿的“以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充满东方审美的公共阅读环境。如门厅处的动态阅读区角,投放柔软的地毯、舒适的小沙发、靠垫、点缀的装饰物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还根据节气变化布置门厅环境,让环境与中华优秀作品中的场景交融碰撞,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读氛围,让幼儿能随时、随处、随手可读。再如长长的走廊过道上以立体形式展示了师生共创的《郑人买履》《神笔马良》《小老鼠上灯台》《西游记》故事情节等,特色鲜明,童趣盎然。公共围栏则设置了关于文明礼仪、农耕文化、民间儿歌、童谣的亲子自制翻翻书,让幼儿每天经过时都可以随手翻看。幼儿园功能室是幼儿园教育特色最浓厚的地方,引进了智能可视书,听书吧、扫码图书等给幼儿带来立体生动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激发儿童自主阅读、多元理解、主动表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潜移默化。
二是班级对于幼儿来说是更聚焦自我的成长天地,需要从年龄、经验、主题、需求出发科学规划阅读活动空间。如我园重点创设“看、听、说、动”的“四觉”联动的区域环境。根据幼儿语言领域的核心经验,投放了多样化的阅读区材料。首先,充分利用多维空间展示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相关的书籍、资料、照片、操作材料或儿童的表征作品。其次,创设视听区域,提供扫码故事卡、ipad、耳机、录音笔、录音书、点读书等调动幼儿视听感官。最后,设置生生互动舞台,将说和动结合起来,利用道具、服装、微场景等激发幼儿用说、演、唱、跳等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满足幼儿发展需求支持幼儿探索欲望,促幼儿生成各种探究活动,不断形成新的学习经验。
自主游戏拓展阅读,丰富“悦读”立体形式 幼儿游戏直接对话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其特有的形式、意境、节奏强化了幼儿对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在动态体验式的游戏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想。一是与全园阅读混龄游戏相结合:教师利用玩教具或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更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幼儿面前,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围绕主题创设互动情景剧场、奇幻空间、绘本精灵大巡游、签动我心、图书拼拼乐、手偶互动剧场、光影剧场、故事小达人、3D 互动立体书等各种活动。儿童在游戏中以大带小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开展全园滚动游戏,提高了人际交往、感知、记忆、想象、艺术、操作能力。二是与幼儿园小龙人艺术团相结合:小龙人是本园特色活动吉祥物,小龙人艺术团以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为桥梁,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经典再创情景剧,爸妈故事团入校园、推荐好书大会、声音图书馆、亲子手工故事坊、诗歌大王等。可爱的吉祥物出现在各个有趣的活动中,无形中为中华民间文学树立了独特鲜明的形象,拉近了儿童与经典的距离。三是与中华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借助传统节日活动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底蕴,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游戏。如:中国娃闹元宵游园活动,教师在户外走廊悬挂春联、福字,在大操场摆放舞龙舞狮道具,在大厅准备冰糖葫芦的手工制作摊位,在班级的窗户、走廊张贴窗花、悬挂灯笼,在音乐厅准备元宵舞台剧,在天台准备踩高跷、击鼓等,在幼儿园大门口展示幼儿各种手工作品,在各个阅读角落投放与春节相关的绘本,不同场室设置热闹的互动式场景游戏,营造出浓浓的元宵节氛围。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民间节日文化环境和游戏的氛围中感受到了立体化的中华民间节日的欢乐,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增强了幼儿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主题推进兴趣导向,保障阅读与生成“慧”同步 阅读综合主题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主题)进行学习、探索、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慧”读就是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导向,鼓励幼儿学会自己去学习、去探索,让主题活动真正体现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综合性。教师作为主题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预设与生成都需要极具教育智慧地从儿童多元的问题、材料、信息、兴趣中筛选出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方向,厘清主题发展脉络,关注儿童真实生活,分析儿童已有经验、心理水平,完善相应的教育资源,对儿童阶梯式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进行判断整合。教师除了要帮助幼儿搭建主题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要结合幼儿园多元阅读的特色,灵活挖掘与主题活动相符合的阅读内容,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阅读内容,使阅读活动融合在主题活动中。在活动设计时,将中华优秀民间作品与五大领域巧妙地融于一体,并对幼儿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及时的整理、运用和提升,为调整、修改主题预留出可能,以维持对主题的开发程度和儿童主题持续探索时间,有利于幼儿的深度学习,促进幼儿持续性整体性发展。
一日生活环节渗透,支持幼儿在生活中智慧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把集体活动看作是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具有延展性,也有碎片化的特点,既包含了儿童吃、喝、睡等基本生理活动,也涵盖了来离园、餐点、盥洗、如厕等流程环节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妙用碎片时间,多元的阅读活动就蕴含在儿童各个生活环节中。如餐后自由选择阅读角,悠扬的民谣唤醒午睡的幼儿,散步的时候欣赏经典的民间故事,去洗手间的时候发现提示牌是可爱的十二生肖。生活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就这样连接了儿童的一日点滴,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
家园幼社一体化,激发幼儿创新阅读 坚持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除了以阅读综合主题活动为核心的常规一日活动外,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让幼儿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给予幼儿在活动中表现与创造的机会。如结合家长、社区资源,定期开展全园读书节、亲子共读分享会、我的阅读时光打卡活动、小龙人爸妈故事团、“跟着阅读去旅行”亲子社会实践等专题活动,创新地将阅读与实践结合,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儿童的学习与探索,让阅读成为亲子关系繁茂生长的土壤,让阅读从经验到课程,从课程到习惯,从习惯到生活。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意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支持儿童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生活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幼儿实践探索和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是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内容认识不足,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较为薄弱。这既受到过往时代变迁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浮躁功利心理的影响。面对庞大的文化宝库,人们容易急于求成。因此,幼儿园需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引导家长和教师静下心来,通过共同学习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识知识、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去粗取精,为将儿童培养成具有视野和底蕴的真正的中国人而以身作则,终身学习。
二是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与家庭、校园和社区密不可分。过往的家园共育容易流于表面,家长在课程活动中常常将自己视为一个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对自身的角色和责任认知不清晰。因此,幼儿园需要打破教育墙壁的藩篱,有机有序地组织家庭和社区参与到各个教育环节中,结合具体的事项积极发掘家长和社区的资源、特点。建立优秀的资源库并共享,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再生,真正地弥补幼儿园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
三是容易生硬地误解中华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与各领域的融合与均衡之间的关系,错误地认为“教”就是死记硬背,而“传统”就是死板地背诵。这也凸显了教师对主题追踪、融合生成的教育专业能力的不足。因此,幼儿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阶段性的调研,找出教师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强教师对教育信息、政策和趋势的敏锐度培养,同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适宜性专题培训。
四是受到园所研究层次、人员和经费的影响,幼儿园课程评价主要容易集中在过程评价上。主要形式有成长档案、家长反馈、家长问卷、个案追踪、活动照片、视频、评价表等。然而,评价意识和评价工具仍然不够科学。因此,需要提高对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以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多元化途径构建幼儿园多元阅读课程体系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一实践探索不仅丰富了幼儿教育的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的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