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定位与实现路径

2023-02-20 00:2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智库学术期刊

李 天 航

(1.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8)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传播前沿学科知识、传承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着两大困境。第一,高校学术期刊地位“边缘化”。有学者[1]在分析“双一流”建设中大学工作报告后,深刻指出高校并不重视高校学术期刊建设。在各个高校激烈竞争的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由于自身性质相对稳定,很难为学校发展做出立竿见影的贡献,受功利主义影响,相比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等其他办学要素,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甚至在高校中沦为“边缘者”的角色。第二,高校学术期刊评价功能“工具化”。不同学者向高校学术期刊投稿,文章在被期刊编辑部和同行评议认可后得以发表,实现学术观点的表达和学术思想的交锋。高校学术期刊在此过程中承担着推动学术交流的重要使命。但由于学术评价导向发生了偏差,高校学术期刊被异化为单纯评价学者的工具,突出表现为“以刊评文”“以刊评人”“CSSCI至上”,在何种期刊发表文章与学生的毕业条件、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要求简单挂钩,“唯论文”的风气愈演愈烈。直到国家大力提倡“破五唯”之后,学术评价异化的导向才得到扭转。但“唯论文”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除。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缺乏对学术期刊建设的充分认识和应有定位”[2]。高校学术期刊的历史已有百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必须要以新的视角重新看待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将时代发展的诉求融入到高校学术期刊建设过程中,赋予高校学术期刊新的内涵。尤其是在当下,高校学术期刊“同质化”[3]情况较为严重,距离自身内涵式建设越来越远。为捍卫高校学术期刊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必须就高校学术期刊定位问题重新思考,并结合定位问题探讨高校学术期刊可能的出路。

二、新型智库的引入

(一)新型智库建设背景

智库又有智囊团、顾问班子、思想库等称呼。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发展,智库作为一种思想传达、智慧汇集之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中国古代食客、门客、参谋、谋士等群体为古代军事等政治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在社会秩序正常运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知识生产速度不断提升,进入“知识爆炸”时代,智库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智库涉及到的领域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不断延伸,智库自身的专业性不断增强。专业性增强的结果是智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得到确立,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获得认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子。尽管很多时候智库只是扮演着“参考者”的角色,并不会直接决定重大问题的走向,但智库在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建议的过程中产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为人类知识的生产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2012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智库建设。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一战略,对新型智库建设提出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专门的政策文本形式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发展格局、体制改革、保障体系、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新型智库建设作出规范性引导。2017年《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新型智库建设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2020—2022年)》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新型智库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2022年《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高校社会服务、智库建设等方面作出要求。通过对上述一系列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文件梳理,可以看出国家尤为重视新型智库建设,从国家层面多次提出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对新型智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给予厚望。

(二)新型智库的特点

第一,以担当为信念,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之一,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识形态属性及功能禀赋决定了智库是参与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是提升意识形态治理水平的有力保障[4]。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大量信息的涌入也为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尤其是在西方网络意识形态霸权的渗透下,加剧了某些错误意识形态导向信息侵入的风险,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趁机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新型智库作为知识和智慧生产之地,在舆论引导、社会价值观引领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新型智库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精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类错误、扭曲等信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意识形态导向正确的知识、思想和文化。

第二,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响应最新政策。按照《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新型智库具有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等职能。作为政府部门的“智囊团”,新型智库根据实际情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以政策咨询为主要方向,积极参与政策设置、出台、执行等方面,保障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提升政府公共决策和公共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力量。比如上海市重点智库同济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针对2022年上海市疫情情况,提出上海居家抗原自测、防范疫情封控致供应链断链、完善物资发放流程杜绝“跑冒滴漏”、规范快递小哥管理杜绝传染风险、上海封城期间科学合理调配志愿者力量等建言,为上海市政府应对复杂多变的疫情提供参考。

第三,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成果更“接地气”。曾经有一段时间,高校被称作“象牙塔”,在高校从事研究的学者不会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一般只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研究。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逐渐紧密,高校开始回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是与一般的咨询报告相比,高校学者生产学术论文更多是从理论层面做出贡献,主要关注“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追求将研究现象转化为学理层面研究问题,因此有时这类研究往往被诟病为“书斋式”研究。与“书斋式”研究不同,新型智库在研究方面有更强的现实指向性,研究重心不会放在“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着重关注“怎么办”。新型智库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社会现实中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比如同样是研究我国农业补贴问题,传统学术研究可能更关注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变迁情况、农业补贴形成的机理、构建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模型等内容,学理性更强,强调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而新型智库直接研究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现存的问题,为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提出建议。

第四,以协同为核心,汇聚多种研究力量。新型智库的建设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在所有新型智库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发挥。新型智库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主要面向社会现实问题,而社会现实问题的衍变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复杂多样,不能刻板遵照一般规律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针对此种情形,新型智库在成员选聘方面秉持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原则,尤其欢迎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成员之间异质性较为明显。针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新型智库汇集多种研究力量,突破单一学科、视角、方法或范式的限制,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方法、不同范式提供多种解题之道,从不同层次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促进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新型智库建设对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启示

新型智库与高校学术期刊在职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刊登、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知识生产与创造,服务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需要。可见,高校学术期刊在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与新型智库具有一致性。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借鉴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并将经验转化为推动期刊发展的有力抓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种智库。对高校学术期刊来说,应该充分把握智库这一功能,融入到期刊发展过程中。新型智库以担当为信念、以服务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以协同为核心等特征为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拓宽了视野,提供了加强智库功能建设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调高校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感。强调期刊的智库服务功能不是对传统功能的否定与重塑,而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积极糅合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促进学术期刊朝着更具社会服务功能的方向发展[5]。因此,要在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重新审视高校学术期刊定位问题,借助新型智库建设的契机,积极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三、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定位

(一)职能定位:从学术传播向学术生产转变

传统意义上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是一个出版机构,主要开展编辑、印刷、出版、发行等业务活动。新型智库建设对高校学术期刊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增强高校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从传统学术期刊向智库类期刊转变,这要求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性质不能再局限于出版机构,而应探索转型为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组建需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有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团体,可以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科研机构与出版机构最显著的区别是研究成果的生产。诚然,出版机构在一定意义上也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但是出版机构的重心主要聚焦于研究成果传播。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从出版机构向科研机构转型,这就意味着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加强科学研究职能,承接政府、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课题、项目,针对特定问题积极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刊》出版单位就尝试从出版机构向科研机构转型,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是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智库类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在刊登学术文章的同时,还在举办论坛、将内部报告报送相关决策层、开展调研及咨询活动等方面发力,为国家宏观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二)价值定位:从被动收录到主动引领转变

高校学术期刊受传统出版机构性质定位的影响,在最终出版方面主要停留在对来稿文章的收录。新型智库积极响应最新政策的特点,启示高校学术期刊应增强引领性,从被动收录向主动引领转变。首先,政策引领。目前,高校学术期刊会刊发一些与最新政策密切相关的文章。但这类文章多数是对政策意义的解读、执行情况的分析、推进下一阶段落实情况的建议。比如针对“双减”政策,《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文《从休闲到修德——“双减”背景下的闲暇道德教育研究》,从闲暇道德教育的角度,指出“双减”政策的实施纠正教育功利性取向,赋予学生更多的休闲时间、更多的闲暇自由;《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文《县域义务教育减负政策的执行偏差及深层动因》指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有所减轻,但在书面作业量、考试次数、睡眠时间保障、家庭自主作业等方面存在执行偏差,课业负担总量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文《“双减”的集成式分析与可持续求解》,就“双减”政策深入持续推进提出策略。其实政策过程包含议程设置、政策辩论、决策与路演、政策教育、政策评估、政策反馈修正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智库参加[6]。可见,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在政策教育、政策评估等方面关注较多,较少渗入到议程设置、政策辩论等政策出台“前置”环节。高校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智库功能,整合内外学术团体等优势资源,充分关注完整的“政策环”,为政策从出台到落地提供智慧支撑。

其次,学术引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学术期刊主要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和政府管理政策、期刊选文选题和学术规范、期刊定位来引领学术[7]。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是一种信号,是对未来学术前沿、学术热点、学术话语权的导向做出规范与指引。结合新型智库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就国家战略部署和社会重大问题等方面做出引领,引领专家学者就此开展研究与探讨,引导专家学者将个人研究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高校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举办主题论坛、公布选题需求等形式做出学术引领。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就“治理现代化”栏目专门刊登“食品安全监管专题”“实验方法专题”“乡村振兴专题”“社会组织治理专题”“空间治理专题”等稿件,从稿件选用与刊登方面引领学者关注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系列重要问题。

(三)读者定位:从面向学者到面向社会公众转变

读者的认可是衡量期刊办刊质量的重要依据。受现有期刊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以往高校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强调研究问题学理化表达,强调文章的学术性,追求文章下载量、被引用次数等指标,因此在读者定位方面主要是面向学者。新型智库在研究成果产出方面更“接地气”,追求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强调研究成果对现实的指向性。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在办刊时应增强读者意识,及时转变读者定位,从面向学者到面向社会公众转变。这里的社会公众范围很广,既包含学者,也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还包括一般人民群众。“接地气”不代表着高校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没有学术性,更不是单纯刊发科普类文章,反而是对刊发的文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既要有思想深度,又能够通俗易懂,让社会公众能够接受,而不是在用复杂的语言描述简单的问题。比如《自然》刊发了大量雅俗共赏的论文,其栏目设计多样化,约1/3篇幅为通俗性内容,目的是让全球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被更多大众所知从而应用于各行各业[8]。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高校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将既兼具传播价值、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

四、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重新定位实现路径

(一)重要原则

1.高举旗帜、服务大局

高校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期刊的导向和意识形态管理。比如2016年修订《期刊出版管理办法》,2018年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归入中央宣传部,2020年对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开展考核。无论是《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坚持党管智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要求,或是《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加强党对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还是《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要求,都体现出我国对智力资源开发和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首先,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在办刊理念上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其次,高校学术期刊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进一步压实“三审三校”和主管主办责任制等出版管理要求,严把稿件的政治质量关和学术质量关,加强对所有稿件的意识形态审查力度,确保不出意识形态问题。再次,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应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敏感性,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形成“坚持党性原则的政治品质、坚守民族性原则的文化品位、坚确专业性原则的工匠品行”[9]。

2.追求卓越、创新发展

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要想重新定位,要通过创新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实现实质性变革。按照《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高校学术期刊应“创新内容载体、方法手段、业态形式、体制机制”。第一,创新内容载体。在新兴技术推动下,数字阅读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高校学术期刊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数字期刊出版,多平台发布数字期刊,满足读者数字阅读需求。第二,创新方法手段。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尝试将刊登的文章观点提炼,通过图文并茂、短视频等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开展传播,提升知识生产传播效率。第三,创新业态形式。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就出版融合发展做顶层设计,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形成传统出版和数字业务融合的新型出版业态。第四,创新体制机制。一些高校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往往依附于学校其他部门,这就导致此类高校学术期刊在经费使用、人员管理等方面受一定限制。既然高校学术期刊要从出版机构向科研机构转变,高校学术期刊也应该从“依附式”存在向“独立式”存在转变,即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一定要成为高校中一个独立的部门,要实现部门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通过这样体制机制的革新更有利于发挥智库功能。

(二)主要路径

1.优化栏目设置,聚焦实践问题

以往高校学术期刊主要助力高校学科建设,在栏目设置方面也按照一级学科进行设置。目前,我国共有高校学术期刊 2000多种,其中大部分社科类高校学术期刊的母体高校属于地方类高校,本身学科较弱[10]。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术期刊为学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非常有限。新型智库“以服务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的特点,启示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高校学术期刊可从栏目设置入手,改变以往按学科设置栏目的方式,根据不同研究问题及时调整栏目布局,并及时将用稿需求向社会公布,力图在研究问题导向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像《教育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期刊都开设了系列专题研究专栏或出版专刊,对相关领域的若干实际问题发表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11]。比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强国”“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设置栏目,鼓励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专业优势就同一主题深入开展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2.调整刊文标准,注重应用研究

一些学术期刊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过多刊载,造成重复选题、理论成果水平不高等问题,缺乏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导致学术期刊应有的智库服务功能缺失[12]。新型智库在研究价值取向上更关注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这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启示是应在选用文章标准方面,优先选择那些应用对策型文章。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也有很多应用对策型文章,但这些文章在观点表达方面缺乏必要论据的支撑,导致对策的提出只是停留在作者想象阶段,可操作性不强,实践价值欠佳,此类文章还没有从传统思辨研究范式中走出来。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应进一步提高对应用对策型文章的要求,倡导思辨研究范式和实证研究范式融合共生,对策的提出不能只是逻辑推演的结果,要有数据、实例等作支撑,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栏目,既关注人文学的城市史,又注重社会科学的城市学研究,通过研究城市运营与发展,力图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如人口、就业、交通、环境及治安等[13]。

3.主动转变角色,积极提供服务

科研机构这一定位对高校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术期刊应该转变服务观念,为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服务,最大程度发挥智库功能。首先,面对政府或企业等部门,开展决策咨询等服务。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借助自身平台优势,利用原有作者群或审稿专家群等人才资源组建智库专家库,一方面主动参与政策设置、政策追踪、政策评估等全过程,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另一方面主动承接项目、课题,产出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借助所在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平台,紧密结合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双高”建设、“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构建现代职业院校制度等,制定每年度需要重点研究的校本课题,以课题招标或合作的形式,吸引校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研究,共同为学校的整体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领导决策提出更专业、更全方位的参考意见和建议。其次,面对读者,提供智慧服务。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把握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借助多平台传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利用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开展读者画像分析,根据读者研究方向、兴趣偏好提供知识定向推送,满足不同读者个性化需求。比如《国际安全研究》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红利”,对读者点击率高、阅读量高的文章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发掘内在的学术研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推送学术论文[14]。再次,面对作者,重视作者服务体验。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注重作者服务体验管理,提升作者满意度,提升在作者中的口碑。一方面,要优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速度和效率,给作者及时的反馈,从被动等作者查稿向主动给作者提供稿件信息转变。另一方面,无论稿件采用与否,都给作者反馈详细的修改意见或是拒稿理由,让作者明确得知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在修改中提升作者写作能力。

(三)保障机制

1.改革高校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现有评价方法侧重以论文引用次数、转载量、影响因子、被索量、web下载量、平均引用率等方式对高校学术期刊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期刊评价方式,难以测评出高校学术期刊智库功能,将与高校学术期刊定位不相适应。按照《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的要求,应该针对高校学术期刊在性质、价值等方面重新定位的背景下改革高校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一方面,在高校学术期刊评价中应逐渐弱化引用次数、被索量、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传统对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的追求,更多是将所有学术期刊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设置评价标准从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难以体现出不同学术期刊的特色和差异。另一方面,在高校学术期刊评价中应逐渐强化社会效益考核。在对社会效益考核过程中,应强调研究成果在社会的传播价值和转化效率,可以从成果被批示数量(层次)、成果市场化运作情况、成果报送数量(渠道)、主流媒体报道数量、网络搜索数量、阅读点击量等方面重点考察高校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

2.加强高校学术期刊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是维持高校学术期刊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与商业期刊、娱乐期刊或文学期刊不同,高校学术期刊较少参与市场化运作,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主要由主管主办部门提供。有的主管主办部门在经费方面提供较少,使得部分高校学术期刊只能通过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或助刊费等方式维持刊物出版与发行。要想充分发挥高校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主管主办部门必须在经费方面要加大支撑力度。主管主办部门除给足正常部门经费之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专项经费、为高校学术期刊专门立项等形式提供经费。此外,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对外开展科研服务后收取管理、服务等费用,拓宽办刊经费来源渠道。

3.打造高校学术期刊共同体

学术期刊共同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学术期刊共同体应该包括所有学术期刊,是所有学术期刊组成的大集体。从狭义上看,学术期刊共同体是由某一个或几个学术期刊牵头发起成立的组织,包括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作者群体、读者队伍等一些列有共同愿景的人。下面要论述的主要是指狭义的学术期刊共同体。这些人在这个学术期刊共同体中,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术期刊共同体的发展各自贡献自己的价值。就目前情况看,学术期刊共同体还比较分散,缺乏一种统一的向心力。按照《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要求,“坚持统筹协调,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科学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格局”。因此,应按照共同体相关理念,召集一批持有共同愿景的人员,按照平等参与、对话协商、知识共享等原则,组建“中国气派”的学术期刊共同体。该学术期刊共同体应不断深化期刊认同,以学术为志业,克服学术自由主义,以学术期刊建设为连接纽带,坚持学科自觉,围绕各自擅长领域相关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智库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